文 | 有书李美昆 · 主播 | 阿成有个成语叫“江郎才尽”,比喻才华衰退、本领渐尽。它出自南朝大才子江淹早年才华横溢,晚年却文思枯竭的故事。相传,江淹之所以失去他的文采,是因为他有天晚上睡觉时,梦到一个神秘的美男子,他自称郭璞,说自己曾留给江淹一支五色笔,现在来收回了。在那之后,江淹文采的“五色笔”,便象征着江淹文思枯竭了。虽然这个传说是虚构的,但郭璞却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比江淹更加文采卓绝的人物。他的代表作《游仙诗》十四首和《江赋》,以词采绚丽、境界阔大而著称,所以传说中他以五色笔主人的身份出现在江淹的梦中,是有足够说服力的。郭璞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而且在学术方面也成就卓越,在政治上亦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胆略。下面,就让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这位文学大师与学术巨匠——郭璞,感受他的才华与智慧。学术大师,注《山海经》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训诂学家、道学术数大师。他文学成就斐然,一生的诗文著作多达百卷以上,数十万言。不仅如此,他还博学多才,通晓五行、天文、卜筮之术,还被称为风水鼻祖。他在经学方面也颇有研究,曾注释《周易》《穆天子传》《楚辞》等古籍。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没有郭璞,就没有今天我们读到的《山海经》。当初,西汉著名学者刘歆将民间流传的《山海经》文献校订整合为18篇。郭璞则将刘歆未收录的“大荒四经”和“海内经”并入其中,增加到23篇,至此,《山海经》才最终定型,并流传于世。郭璞不但增加了《山海经》的篇目,还对全书字词做了详尽的校勘,涉及名山大川、鸟兽鱼虫、草木矿石、神、人等共计132处,添加注音514处。为了勘校文本,他前后引用古籍229处。为了更好地勘校《山海经》,他顺便把《尔雅》《楚辞》等典籍也深入研究了一番。可能有人不太了解,郭璞的这项工作有多重要。在古代,很多典籍的原本往往晦涩难懂,需要有注释本的参考才能流传后世。就像是学生上学除了有教材,还需要有教辅、参考书一样。有时候,一本好的参考书,才能让读书的人吃透教材。所以在古代,注本很受人关注。如今,随着人们对《山海经》的持续发掘、研究,这本古老的书籍又焕发出新的光彩。日本学者小川琢治甚至认为:“《山海经》一书远比一向认为金科玉律之地理书《禹贡》为可靠,其于中国历史及地理之研究为唯一重要之典籍。”这样看来,郭璞的注释就更显得意义深远,难能可贵了。避难南下,规划温州如果说郭璞著书立说,是他作为学术巨匠的本职工作,那么他规划设计温州古城,就有些让人意外了。出生于河东郡,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的郭璞,和南方的温州城是怎么结缘的?这就要说到让很多北方士族刻骨铭心的衣冠南渡了。西晋末年,中原地区战乱频发,先有“八王之乱”,后有“永嘉之乱”。中原地区战争不断,不仅民不聊生,洛阳的中央朝廷也行将不保。于是,在晋建武年间,晋元帝无奈之下,率领大批中原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国历史上中原士族的首次大规模南迁。郭璞也在此期间抛离故土,远赴江东。达到相对安宁的南方后,才学过人的郭璞很快得到了重用,受命规划永嘉郡城,也就是后来的温州古城。在选址上,郭璞费了一番心思,他原本想把城池建在瓯江北岸,后来经过考察,他发现江北的土壤比重偏轻,含水率高,担心承载力低,基础不够稳定,所以最终选址于南岸。近年来的地质勘探数据已经证实,瓯江北岸的土壤为流水冲刷沉积下来的涂泥,而南岸的土壤则是山区冲刷沉积的沙砾土,承载力的确比江北要强。在城池的打造上,他利用周围群山之势,连“九斗之山”,让古城墙依山而筑。这一巧妙的设计不仅增强了城市的军事防御功能,还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理念。同时,他在城内凿二十八宿井,使城市用水、排水、水运、蓄洪、防火等功能都得到了妥善安排。而郭璞对这座城池“寇不入斗,长保安逸”的美好期望也在后来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得到了应验。永嘉郡城历经无数次兵乱,却屹立不倒,这充分证明了郭璞在城市建设方面的卓越才能和深远眼光。郭璞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文学家,更是一位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城市规划师。他在永嘉郡城的修建过程中所展现的才华和智慧,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城市规划的典范。气节高尚,英年早逝郭璞虽有文学、经学及城市规划等多方面的才华,但在当时统治者的眼中,出身寒门的他更多地被视为一位术数方士,而非治国安邦之才。每当出现日食、月食、地震、洪水等灾异情况,统治者都要向他请教原因,还时常让他占卜。但郭璞却以传统的儒士自居,他以匡济天下为己任,多次上疏,表达他对东晋初年刑罚过重现象的不满,并认为帝王应该体恤民众,仁爱天下。他被人们所称道的《江赋》《南郊赋》等文章,其实也寄寓了他对东晋中兴的政治期盼。然而一个儒士,却要应付乱力乱神等虚妄之事,这不得不说是郭璞的悲哀。颇有“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讽刺之意。郭璞以精通易学而声名在外,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也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一次,早就有谋反之心的大将军王敦召见郭璞,希望他能对自己所谋划之事进行预测。郭璞历经过太多的战乱,不忍百姓再遭兵乱,于是他坦率地告诉王敦:“这件事情成不了。”王敦听后非常不高兴,又追问自己能活多久。郭璞委婉地劝诫道:“如果您起事,那么灾祸很快就会到来。但是如果您留在封地武昌,那么寿命就不可预测了。”这其实是在说,只有放弃谋反才能保全性命。然而,王敦此时已经被权力欲望冲昏了头脑,对郭璞的忠告完全不予理睬,反而怀疑郭璞与朝廷有勾结,想要阻碍自己的计划。在愤怒之下,王敦质问郭璞:“你自己的寿命有多少?。”郭璞知道自己已经无法改变王敦的决定,也预见到了自己的命运,于是他平静地告诉王敦:“我的寿命就到今日为止了。”果然,王敦在极度愤怒之下,当天就把郭璞杀害了,郭璞去世时年仅49岁。郭璞因为劝阻王敦谋反而被杀,正是他坚持正义、不畏强权精神的体现。东晋朝廷在平定“王敦之乱”后,将忠贞不屈的郭璞追赠为“弘农太守”,并在玄武湖边修建了衣冠冢,也就是现在位于玄武湖环洲的郭璞墩。明朝的嘉靖皇帝钦仰郭璞一身正气,下旨在此墩上设圣谕亭,供人凭吊。郭璞的一生是复杂而丰富的。他才学渊博、见识独到,使得他在当时社会中获得了极高的声誉和地位。然而,在东晋动荡的时局,以及森严的门阀制度下,他不但难以伸展政治抱负,更无法保全自己的性命。可叹郭璞这个忧国忧民的儒家学者,一辈子都被认为是耍小计的方术之士,这是时代的悲哀,也是郭璞的悲哀。尽管如此,他在文学、经学等领域的诸多成就仍然被后世所铭记和传颂。郭璞的故事也启示我们:生活中我们总会面临各种不利环境,要学会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不随波逐流,保持独立思考与追求,努力在困境中创造价值,相信自己终会光芒万丈。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