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琦:一个理工男的“人文算法”

Wait 5 sec.

“焦虑是这个时代的流行病。”这句话已被重复了无数遍。年轻人抱怨内卷,中年人担忧失业,创业者感叹环境恶化——似乎所有人都默认,我们正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焦虑时代。但季琦不这么看。“每个时代的人实际上都焦虑,”他在新作《心生之境》中写道,“因为每个人都身处‘自己的大时代’。所谓时代的好坏,其实取决于我们的内心。”季琦新作《心生之境》说这话的人,有足够的底气。他是中国商业史上少有的样本,在十年内连续创立携程、如家、华住三家市值超百亿的公司,并成功实现四次上市。他创办的华住集团已跃升为全球第四大酒店集团,旗下12,000余家酒店,遍布19个国家。然而,正是这位将互联网“快鱼”思维成功移植到传统酒店业、以速度和效率重塑行业的企业家,如今却反复在书中叩问一个“慢”的命题——心安。“一定不要躁,要心安。心安才能够专注,才能处身立命……心安的力量是很强大的,最终将指引你去到想去的地方。”这不禁让人好奇:这位在效率战场上厮杀多年的“理工男”,为何会同时具备看似“矛盾”的思想组合?而他所说的“心安”,又如何与他一手构建的商业帝国共存?重塑酒店业的理工男要理解这个悖论,需要回到季琦的起点。从上海交大的工程力学专业学生,到全球领先的酒店集团华住集团创始人,季琦走过了一条独特的意义建构之路。这条路上,既有对效率的极致追求,也有对人文的深度思考——而正是这两者的交织,构成了他“心安”哲学的底色。这一切,先要从他身上鲜明的理工男特质说起。季琦季琦擅长数学,中学就琢磨爱因斯坦相对论,大学专攻工程力学,对效率怀有天然的执念。《心生之境》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华住集团曾接手上海中山西路的一家四星级酒店,该店经营毛利率(GOP率)为30%,已是业内较高水平。季琦却通过数学建模,要求团队提升至70%。面对团队的畏难情绪,他仔细拆解了达成目标的方法。比如,创新性地提出将监控和报警系统移到前台,由前台根据系统警报声实时监控,从而节约安保成本;将入住登记由人工改为自助,减少前台人手……经过改革,仅人力成本每年就节省上百万元,这家店的GOP率很快超过70%。这种将复杂问题拆解为可量化指标、用数据驱动决策的思维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酒店业的运作逻辑。这种对效率的极致追求,是梁建章、李书福等同代企业家的共同烙印。这是中国企业家在激烈竞争中淬炼出的生存本能。季琦对此极为清醒:“想要在中国这样一个高速增长的市场中做大,意味着你要长得快……森林里的一棵小树苗,如果长得慢,很快会被森林里长得很快的其他树种覆盖。接受不到阳光雨露,它很快就会枯萎死亡。”为此,他将互联网行业“快鱼吃慢鱼”的做法引入酒店业,以速度和效率驱动华住集团壮大。“狼性”,成为华住早期的精神底色。这种理性思维背后,是对本质的精准洞察。十多年前,当业内普遍“电话免费,上网收费”时,季琦力排众议,要求华住旗下酒店反过来——电话收费,上网免费,并且确保网速流畅。这一决策,源于他对核心用户群的敏锐判断:“那些出差住酒店要上网的人,才是核心顾客群。”抓住核心用户,围绕他们的需求设计服务——这是典型的商业理性。此举引发“鲶鱼效应”,最终成为行业标配。效率之外的人文“算法”然而,若将季琦简单定义为“效率偏执狂”,便错过了他商业哲学中最精妙的部分。这位曾沉浸于西方哲学的思考者,早已找到了平衡之道,实现了效率与人文贯通。用理工思维的精准和效率,去实现为旅人创造“心安”的人文理想。这份人文初心,或许要追溯到他的童年。童年的季琦家境困窘,住所简陋,每每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冬天要往薄被子上压许多衣服才能勉强保暖。一个安稳舒适的居所,成了他心底强烈的渴望。而创建华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童年的缺憾,也为漂泊的旅人们提供了一个安心居住的“家外之家”,“让不在家里的人能有家的感觉,且这个家是安全的、可靠的。”于季琦而言,无论华住集团发展到多大规模,有一点是贯穿始终的:“做企业,应该给这个世界带来美好,如果不带来美好,做大做强没有任何意义。”华住集团总部而这份“美好”的起点,是让住客获得最基本的安心。季琦曾坦言:“我一直说我做酒店的理想,是让大家出行的时候能够安心。过去出行,很多旅馆大家都不太放心,觉得脏,担心房间没消过毒,枕头没晒过,被单没洗过,还怕被宰——本来两百块钱的房间要卖一千块钱。我要做的,就是让大家出行的时候不用去担心这一切。”当这些基础的“安心”得以保障,他开始思考更高层次的问题:如何让住客在身心两个维度都感到舒适自在?当行业还沉迷于富丽堂皇的大堂、繁复的欧式装修、客房内的巨型浴缸时,季琦早已敏锐地觉察到,新时代的住客需要的是恰到好处的舒适与回归本真的体验。早在2006年,季琦便建设性地提出,“在服务和产品内容方面,做好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新领悟与运用,融合现代的艺术审美与生活要素也必然是我们的竞争力的重要部分。”于是,以平衡、含蓄著称的宋式美学成为选择,“东方的审美是平衡、优雅、安静的,同时又让人感到方便而不束缚。”在这一理念下,季琦一直在带领华住做减法。他取消了经济型和中端酒店客房里利用率不高的浴缸,让大堂回归迎宾、办理手续的核心功能,将“留白”智慧延伸至智能化服务。这套“做减法”的逻辑,本质上仍是效率思维——用最少的资源创造最大的价值;但它最终指向的目标,却是人文关怀——让住客感到舒适自在。全季5.0大堂在商业效率与人文价值的取舍间,季琦没有二选一,他在不断寻找两者之间那个微妙的平衡点——这既是一种商业智慧的体现,也是其人生哲学在商业层面的投射。在对于华住的精神引领上,他更是完成了这种对立统一的结合。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季琦适时引入了“龙马精神”来平衡早期的“狼性”,升华为一套成熟的管理与精神哲学。在他看来,成熟的华住需要“狼的进取和凶猛”,同样需要“马的坚韧和龙的大气”,“看似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完美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生意上如此,管理上也是如此。”这种对立统一的智慧,渗透在华住经营的方方面面。在生意上,季琦信奉“阴阳之道”:既强调寻求多赢、顺应大势,又坚持“破坏性创新”,不断颠覆旧结构。和与争,顺与破,看似矛盾,却构成了华住刚柔并济的商业智慧。在组织上同样如此。数百个城市、数万名员工的华住,既需要让价值观一致,又必须充分授权,让决策贴近一线;既要求精准执行,又鼓励适应变化、开放灵活。这种“95%的规范+5%的创新”,让华住既能高速奔跑,又不失转身的灵动。这也许正是季琦区别于纯粹“理工男”或纯粹“理想主义者”的独特之处——在思想上要有理想主义,在行动上必须是现实主义。“因为没有理想主义就没有高度,没有现实主义就不能落地。”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里,两者缺一不可。凭借这套将理性效率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的哲学,季琦成为中国酒店行业现代化进程中一位重要的开拓者。在熵增的世界里寻找“归道”对季琦来说,华住二十年,他带领企业在效率提升、服务优化与审美重构中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对“道”的践行与印证。何为“道”?这位“理工男”用一个基础的科学原理——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原理),为古老的东方哲学概念提供了新颖的阐释。想象一个不透光也不透风的密闭房间,灰尘越积越多,空气越来越浑浊,一切朝着混乱无序发展(熵增),整个房间陷入“死寂”状态。如何避免死寂?唯有打破封闭,让系统与外界交换能量和物质,才能以“熵减”重建秩序。地球的生命力,正源于阳光、雨水的持续交换。季琦的经营智慧,正是基于熵减之道。当初季琦以“外行人”姿态闯荡酒店业,通过一系列变革吹入新风,本身就是冲破行业封闭性的熵减之举。而他之所以能一次次在传统行业中发现熵减的机会,其根源正在于观念的跃迁。他深刻地认识到:“所有创新的背后其实是观念和认知能力的改变,只有观念的改变才会带来结构性、革命性的创新。” 从“效率至上”到“心生之境”,正是根本性的观念突破,驱动华住一次次的创新。季琦进一步将老子的“道生一,二生三,三生万物”逆向演绎为“万物归三,三归二,二归一,一归道”。如果说品牌扩张是生发,属于熵增;不断回归用户本质、做减法、提效能,即为熵减,是“归道”。华住做的一切变革,都是在局部构建秩序,创造“安心”。这正是践行熵减的生动写照。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幅相向而行的图景。一方面,华住集团势头迅猛,已跻身全球发展最快的酒店集团行列,形成拥有超过30个品牌,从经济型到中高端再到奢华酒店一应俱全的完整产品线,并先后在美国纳斯达克和中国香港上市——这是商业世界的“万物生发”。 另一方面,华住旗下酒店善于剔除表象冗余,从服务流程优化、空间设计留白到智能系统整合,都指向“为住客成就美好旅程”的使命——这则是哲学层面的“万物归道”。汉庭酒店4.0版本这份在实践中打磨的认知,最终在《心生之境》一书中沉淀为一套通透的宇宙观,既凝结着季琦对商业规律的洞察与生命本质的思考,也成为华住品牌发展的认知密钥。心安归处,境由心生走过用效率诠释人文、以商业践行大道的几十年,季琦在《心生之境》中终于将所有的思考收归于一个原点——心。三十九年前,这位刚满20岁的上海交大二年级学生,陷入了深刻的精神危机。从江苏乡村初入繁华都市,“每天饭也吃不饱,晚上还得去自修,学习很辛苦,我觉得自己像行尸走肉,所有的行程都是外界安排好的。”他感到与周遭的一切格格不入,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过这样的生活。于是,他开始追问那个终极问题:人,为什么活着?为了解惑,他大量阅读哲学著作,从古希腊哲学读到德国唯心主义,从生命意志读到超人哲学……最终,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人生只有过程,只有经历;对本体而言,无所谓意义。”想明白这一层,他顿觉释然,前路开阔起来。如今回望交大梧桐树下那个顿悟的时刻,季琦说,“当我寻找某种形而上时,我得到了形而下的领悟——生命只是过程,本体没有意义。我后来的人生,都是我形而上的形而下体现。”那个曾追问生命意义的青年,最终领悟到:既然生命本体的意义无从追寻,那么心安地度过每一个当下,便是对过程本身最崇高的礼赞。季琦的探索,完成了一个从无穷大到无穷小的循环:从追问宇宙大道,到重塑行业逻辑,再到安顿团队与客户的关系,最终,这一切都回归到对自我内心的审视。在他眼中,万物都是心的映射。每一个内心,都是宇宙的落脚点。它既是最小的——只属于一个人;也是最大的——能容纳并映照整个宇宙。一个人的内心若能通透,便能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在季琦看来,创业乃至人生的支撑,从来不是物质成功,而是“内心强大的信仰,是超出物质的精神追求”。他将此凝练成“求真、至善、尽美”的价值观——在探寻真理的基础上向世界释放善意,通过创造美好,在有限生命中安顿自我与众生。这种从外向内的转向,不只是季琦个人的修行,也映射着一代中国企业家的集体历程。纵观《心生之境》所呈现的思想轨迹,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立足于世界的企业家精神:真正的企业家,不应只追求商业成功,而应追求世界的根本意义——当一个人用毕生努力让自己符合“道”,让自己的事业为世界创造价值和秩序,他便无愧于这个时代。在书的最后,季琦非常真诚地对年轻人们寄语,“一定不要躁,要心安。”他坦言自己也曾焦虑急躁,“如果我能够很早地把我的心安定好,不要因为我的童年不好就变得很焦虑,我现在能够做得更好、更成功。心安了,你做事的节奏会不一样,对伙伴也会多些包容。”形而上是纲,形而下是目,纲举目张。季琦用他的几十载经历印证了:唯有在心中洞悉“万物归道”的实质,才能构筑自己的“心生之境”。天地辽阔,心安即是归处。万物纷繁,一心可映宇宙。策划丨三联.CREATIVE监制丨沈艺超编辑 排版丨毛思雨作者丨履贲 芬航图片来源丨华住集团 视觉中国*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