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郭为中,资深媒体人上次采访季琦,是2006年的11月,那年,距离季琦的第三次创业——华住集团(当时还叫汉庭)才刚刚一年。白驹过隙,一转眼今年华住集团成立20周年了。华住20年,季琦推出了他的新书《心生之境》。季琦作品《心生之境》掩卷长思,真是感触良多——一部用心写作、真诚表达、有深度而且希望帮助他人的作品。做记者时,采访过不少企业家或者外企的一把手或者中国区总裁,季琦无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位,他衣着休闲、面带微笑、用词简练,逻辑干净,一口江浙口音的普通话,令访谈更像是聊天,气氛甚是松弛。但他又不似很多江浙地区草根出生的企业家,虽然不避讳生长于南通如东的农家,但上海交大的本硕学历、携程、如家到目前的华住三次从0到1的经历,又令他的言谈举止带着很现代的气息。读着《心生之境》,印证着19年前的感观。心之所向本书用“心”和“境”串联起整部作品,季琦在自序里说,“心”是指观念的世界,“境”是指“实体的世界”。开篇12篇的“心”的部分,是季琦的哲学和灵魂思考。充满了深邃和理性的美感。季琦把这12篇文章起了一个总标题“宇宙观”。文章层层递进,展现了他个人对人生的终极思考,如人和其它物质有何区别、光速为什么不可超、时间为什么不可逆、数学为什么是人类思想的最高表达、观念的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生命的意义何在等等。携程的三位主要创始人季琦、梁建章、沈南鹏都特别有意思,他们都没有被“数学优等生”、“理科男”、“企业家”标签化和定义住,沈南鹏从创业者转身成为顶级的投资人,梁建章另一个身份是人口专家。而季琦从大学开始就阅读了大量的西方哲学书籍,人到中年后又沉浸在中国古代的哲理思想中。甚至他把很多企业使用的“企业文化”改成了“企业哲学”,明显更加上了一个高度。所以,这12篇美文值得人生中迷惘和焦虑的人们好好阅读和思考。比如,季琦说:“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追寻生命的意义,追寻了半天,今天的结论是——生命无所谓意义,只有过程”。比如说,“我个人相信这个世界首先是一个观念的世界,然后才是实体的世界,观念是第一性的”。比如说,“众生皆平等”。而这些结论,都是从哲学、物理学、数学中,一步步推理出来的,并没有说教的意味,充满了理性的光芒。“宇宙观”之《众生皆平等》这些文章貌似和很多人希望看到的企业家的“成功学”或者“管理圣经”无关,但是,从大的维度来看,经营一个企业,岂不是也在经营一个人的人生呢?企业的意义,岂不是也是人性的意义呢?观念会照进现实。比如,季琦从“众生皆平等”,后面就提到了经营企业要有敬畏之心,对他人、生态也要有敬畏之心。比如“观念是第一性的”,后面就提到了认知才是企业经营的关键,才会有季琦打破酒店业的常规,用种种创新再造了中国酒店业。比如“生命只有过程”,后面就提到了华住在上市前,就已经把上市不作为目标。而现在,季琦虽然把华住集团成为世界酒店集团头部作为一个大方向,但是他并没有定一个确定的时间表,而是把成就住客、员工以及生态伙伴的美好旅程这一过程,作为企业的使命。身临其境在“实体的世界”里,季琦用了20年时间,从零开始,造就了一家目前已经排名全球第四的酒店集团;也在20年里,书写着体验人和真实世界的连接。在中国,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是一群特别不容易的群体,很多人只看到成功背后他们的财富、名声,但不容易看到他们的艰难付出和挑战着巨大风险。想到了一句禅语:“荆棘林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恰能成为解读季琦事业上的不易。它道破了商业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挑战:在困境中行动或许需要勇气,但在顺境或舒适区中保持清醒、主动求变,才是真正的考验。而季琦的故事,恰恰是这句话的生动注脚。荆棘林中:创业者的“下足易”,是季琦的“破局本能”“荆棘林中下足易”比喻在艰难环境中迈出脚步相对容易——因为困境本身会倒逼人行动,就像在荆棘丛中行走,明知疼痛仍要向前。季琦的创业历程正是如此:从2000年代初中国经济型酒店混战(莫泰、如家、7天、锦江之星等群雄逐鹿),到互联网泡沫后的行业洗牌,他每一次入局都像踏入“荆棘林”:第一次创立携程,是在传统旅游代理被线上冲击的混沌期;第二次做如家,是在经济型酒店概念尚未被市场接受的空白期;第三次创汉庭(后更名华住),是在行业价格战与同质化竞争的焦灼期。这些阶段的季琦,面对的是明确的挑战(如市场竞争、模式验证、生存压力),他的应对方式直接而果决: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旅游(携程)、用标准化打破低端旅馆乱象(如家)、用“差异化定位+精细化运营”突围同质化(汉庭提出“干净是基础,高性价比是核心”)。正如他在《心生之境》中回顾的,创业初期为提升效率不惜“卷”到极致——这是“荆棘林中下足”的典型姿态:目标清晰,行动果敢,在疼痛中向前。月明帘下:成功者的“转身难”,是季琦的“自我革命”“月明帘下转身难”则指向另一种困境:当环境变得舒适(月光洒满帘栊,象征顺境与光环),当路径依赖形成(站在熟悉的帘下,习惯当前视角),想要主动转身、打破惯性,反而需要更大的勇气与智慧。2010年华住上市后,企业获得了公众眼里的成功——这是无数创业者梦寐以求的“月明时刻”:企业上市、品牌知名、行业地位稳固,外界眼中的他似乎可以“功成身退”,享受成功的光环。但《心生之境》揭示了季琦的选择:他没有停留在“帘下”的舒适区,而是开启了更深层的思考与转型。从书中可以看到,上市后的他开始追问“利己之外,如何利国?利国之外,如何利他?”(如“人生三阶段”的思考);他不再满足于商业规模的扩张,而是深入探索“企业的本质是什么?”(提出“企业是社会的公器,应成就更多人”);他甚至反思自己早期的管理方式,并推动华住从“标准化复制”转向“个性化与标准化共生”(如全季的中端定位、花间堂的文化体验)。更关键的是,他在商业实践中践行这种“转身”:当行业普遍追求“快速加盟、规模至上”时,华住坚持“门店自治”(给予加盟商灵活空间);当同行沉迷“流量争夺”时,他聚焦“会员体系的长期价值”(华住会近2.9亿会员的粘性);当“中国服务”还停留在口号时,他早在2006年就预判“未来30年中国服务将取代中国制造成为经济引擎”,并带领华住用“贴身如被子、知冷暖如淋浴”的具象标准重新定义酒店服务。这些动作的背后,是一个成功者主动跳出“月明帘下”的惯性,向更高维度(意义、责任、人文)攀登的决心。华住集团总部季琦的文字对当代创业者有两层深意:• 对正在“荆棘林中”挣扎的创业者:季琦的经历证明,困境中的行动力固然重要,但更需要像他一样,用底层逻辑(如“中国服务的时代必然性”)锚定方向,用长期主义对抗短期焦虑。• 对已到“月明帘下”的成功者:最大的挑战不是维持现状,而是像季琦一样,敢于在光环中反思“我为何出发”“我还能为行业/社会创造什么”,并通过主动转型(如从规模到质量、从竞争到共生)打开新的可能性。“境”的87篇文章,既可以拆开来读,因为它不是流水账的记录,每一篇都是一个点凝练后的思考或者感悟;又可以连起来读,季琦的理科生的背景,使得每篇文章具有逻辑的延续感。这本书的特殊性正在于此——它既不是传统的企业传记(没有刻意渲染成功光环),也不是个人回忆录(不沉湎于过往细节),而是一本记录季琦20年全过程的思想笔记,充满了经验和智慧,它是思想者季琦的精神成长与商业哲学。书中99篇文章跨越19年(2006-2024),既有创业初期的实战反思,也有一路的哲学追问;既有对中国服务行业的预判(2006年就提出“中国服务将成增长引擎”),也有对全球酒店竞争的本土化实践(如“把中国当成全世界来做”)。同时,当你安静地阅读此书时,本身也能体会文字间的美感。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