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高见观潮10月10日,多家媒体从接近娃哈哈的消息人士处确认,宗馥莉已于9月12日正式向娃哈哈集团提交辞呈,辞去公司董事长、法人代表及相关管理职务。该决定已完成内部审批流程,并获得董事会通过。这意味着,宗馥莉自2024年8月底接任董事长以来,其担任娃哈哈“掌门人”的任期为1年零14天,正式结束。虽然官方并未公布辞职原因,但综合公开信息及企业治理背景可以看出,这一人事变动并非孤立事件。过去一年多时间内,围绕宗馥莉的多重法律争议、商标归属问题、改革节奏以及家族股权关系,持续成为外界关注焦点。2024年,娃哈哈集团在其传统优势品类上实现较大增长,全国饮料销售收入同比上涨53%,刷新历史纪录。2025年一季度业绩延续增长态势,反映出宗馥莉任内企业整体经营表现稳健。然而,在组织内部,她所推动的一系列制度性调整——包括中高层人事轮岗、财务流程标准化、经销商结构优化等——在带来效率提升的同时,也引发一定范围内的内部阻力。与此同时,家族相关事务亦开始影响公司运作。据财新、澎湃新闻等媒体报道,宗馥莉所主导的宏胜系高管严学峰,近期因个人问题被纪委立案调查。此外,由宗庆后其他子女发起的家族信托纠纷案件正在香港审理中,并已获得部分阶段性判决。该案件所涉信托金额达21亿美元,宗馥莉为案件被告一方。多个账户已被法院限制转账操作。品牌层面,娃哈哈商标的使用权也成为关注焦点。根据内部流出的相关文件,自2026年销售年度起,娃哈哈部分公司拟更换品牌为“娃小宗”,原因系当前商标授权机制需要集团股东全体一致同意。目前,该商标由娃哈哈集团持有,而集团控股结构中,宗家并不占多数。业内普遍认为,宗馥莉的辞职,是公司治理结构、家族财产安排及改革执行节奏之间多重矛盾交汇所致。在缺乏控股权和完整授权的背景下,企业内部改革易形成阻力。同时,商标授权与家族信托等事务的法律风险,也可能影响管理层的稳定性。当前,娃哈哈集团是否将进一步职业经理人化、宏胜系是否将启动独立品牌运营,仍待进一步观察。01:权力不稳,改革难落地股权结构错配与治理失衡,宗馥莉“名义接班”难以转化为实质控制力。宗馥莉在2024年8月接任娃哈哈集团董事长职务时,外界普遍视其为公司“创始人之女”正式掌舵的标志性节点。然而从企业实际治理结构来看,其掌权基础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根据公开工商资料,娃哈哈集团目前由三方持股:杭州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国资背景)持股46%,为第一大股东;宗庆后家族持股29.4%;员工持股平台——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基层工会联合委员会——持股24.6%。宗家并不具备控股地位。宗馥莉的接班逻辑,更多来自于创始人宗庆后的生前授权与实际影响力延续。自2023年起,她已以副总经理身份参与集团重要决策,并在2024年全面接任管理岗位。尽管在名义上获得职位授权,但由于股东结构的多元化,其推行的部分重大改革和组织调整在执行过程中面临较大协调难度。娃哈哈集团的组织运作长期以创始人个人威望为纽带,依托“人治+信任机制”进行运行。宗庆后在世期间,通过个人权威在三方股东之间维持制衡。其逝世后,集团治理结构失去关键调和因素,内部结构性张力逐渐显现。宗馥莉在未获得多数控制权的前提下,主导推动公司治理流程标准化、高管轮岗机制、财务预算审批体系等改革,客观上削弱了传统“老体制”惯性,使部分核心利益群体产生不适。此外,员工持股平台中部分历史股权尚未完成彻底工商变更,曾有离职员工针对2018年股权回购协议提出异议,这使得宗家在董事会层面的动议操作面临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宗馥莉即使担任公司最高职务,其改革所依赖的制度基础及董事会支持度仍然有限。企事界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睿表示:在家族股权未形成绝对控制、主要股东结构未达成共识的情况下,由创始人家属单方面主导的战略调整易形成“结构性排异反应”,特别是当调整对象涉及渠道政策、财务机制与品牌使用权限时,治理体系的裂痕会被迅速放大。02:改革太快,组织没跟上改革节奏与系统性摩擦,制度升级未获充分缓冲,改革路径遭遇内外共振。宗馥莉在任期间,着力推动娃哈哈内部管理体系的现代化,核心方向包括组织结构精简、管理流程标准化、绩效评估体系透明化及数字化运营平台搭建等。根据公开信息,自2024年初起,公司内部陆续实施包括高管轮岗制度、项目立项流程再造、财务审批机制重构及信息系统全面数字化在内的多项改革措施。据接近娃哈哈的知情人士透露,该轮改革在执行层面节奏较快,多个关键调整措施在一年内并行推进,部分制度变动跨度大于组织惯性可承受范围,导致一线执行体系与中后台支持之间的“摩擦窗口期”被明显拉长。组织内部出现短期运行效率下降、部分职能交叉不清晰等现象,进一步引发了对改革动机及方向的争议。与此同步展开的,是经销商体系的策略性重构。宗馥莉上任后,逐步收紧经销商资质标准,对回款率、市场覆盖率等指标提出更高要求,并清退部分历史合作年限较长但近年业绩表现不达标的合作方。虽然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渠道运营效率,但也触动了原有以“稳定性+人情绑定”为特征的经销网络。在区域市场层面,引发部分经销商非公开信函反馈与渠道舆情波动。与此同时,改革节奏未能有效匹配娃哈哈内部管理文化的调整周期。资料显示,宗庆后时代的管理模式高度依赖非标准化流程与高强度人工审核,核心管理人与一线执行间形成强绑定。在缺乏过渡机制及授权结构重塑前提下,快速推行新制度导致部分管理层适应困难,并出现“阳奉阴违”等管理信号弱化现象。外部环境亦在同期发生变化。2024年底以来,围绕宗馥莉个人的系列诉讼纠纷、商标授权问题及品牌战略调整开始频繁进入公众视野,部分媒体将企业正常调整与家族治理问题进行强关联性报道,对企业品牌形象与舆论场话语权造成一定冲击。知名产业时评人彭德宇指出,在尚未完成充分组织信任构建、未建立完整制度执行闭环的情况下,同步启动多项结构性变革,往往容易在企业内部产生“系统级摩擦”,叠加股东结构不稳定、品牌授权纠纷等外部风险变量,最终造成改革执行边界难以控制。03:品牌分裂,走向两张牌桌品牌商标与资产控制权调整,宏胜系战略走向待明确,娃哈哈或迈向职业经理人化。宗馥莉离任后,关于“娃哈哈”品牌与核心资产控制权的重组问题受到高度关注。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相关信息,“娃哈哈”系列商标当前归属主体为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而该集团为股东结构多元、由国资控股的实体。资料显示,2024年初,集团曾发起多达387件娃哈哈系列商标的转让申请,受让方为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由宗馥莉控股62.47%。但截至目前,该转让仍处于“申请收文”阶段,尚未完成实质转让与使用权落地。由于集团商标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全体股东一致同意方可授权,当前结构下的宗馥莉并未掌握品牌的独立运营权。在此背景下,娃哈哈集团内部开始筹划启用新品牌以规避授权纠纷。9月中旬流出的娃哈哈宏辉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内部文件显示,自2026年销售年度起,该公司拟全面更换品牌为“娃小宗”,以实现品牌运营路径独立化。根据天眼查信息,2025年2月至5月,宏胜饮料集团陆续申请注册“娃小宗”“宗小哈”“娃小哈”等新品牌商标,覆盖饮品、包装、供应链等多个品类。部分区域公司已完成更名,如南阳娃哈哈昌盛饮料有限公司更名为南阳宏胜恒枫饮料有限公司,显示出宏胜系业务体系正逐步向品牌独立运营方向调整。但从行业实践来看,品牌切换往往面临用户认知迁移周期长、渠道重建成本高、市场信任重塑难等挑战。此前红牛品牌争议引发的“战马”“东鹏特饮”等竞品机会窗口,即为品牌信任裂缝所带来的市场替代效应的典型案例。有食品饮料行业分析人士表示,娃哈哈长期积累的品牌资产具有极强的消费路径依赖,一旦主品牌运营权脱钩,将对原有全国性渠道体系形成实质影响。另一方面,随着宗馥莉退出集团管理层,其控制的宏胜系未来是否将走向独立化运营成为市场关注重点。宏胜饮料集团目前由恒枫贸易有限公司(BVI)100%控股,法人代表祝丽丹为宗馥莉重要核心班底成员。从企业架构上看,宏胜系具备从生产、仓储到物流配送的完整能力,在娃哈哈现有产品体系中承担大量代工与供应链角色。若“娃小宗”品牌运营策略明确、渠道资源得以承接,宏胜未来或可尝试构建独立的饮料品牌矩阵。针对娃哈哈集团本体而言,企业品牌战略定位专家吴玉兴指出,在控股结构稳定前提下,由董事会主导的职业经理人团队或将成为集团下一阶段治理重心。在品牌权属争议未彻底解决之前,维持基本运营与战略方向稳健将成为管理层优先目标。结语:结构性分化未止,治理逻辑重建仍待观察宗馥莉的离任为娃哈哈当前的改革阶段划上一个句号,但围绕品牌授权、家族股权、宏胜系战略独立化等问题的讨论仍在持续。在缺乏单一控股权主体的治理结构下,娃哈哈未来如何平衡各方股东利益、推进职业化治理转型、稳定品牌资产,并与市场保持产品和渠道上的持续竞争力,将成为其下一个发展阶段的关键命题。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