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意见|通常文章没了我都情绪很稳定的

Wait 5 sec.

昨晚写的关于基孔肯雅热的文章,今早9点02分就没了。 很多没看到的读者后台求全文,我都没发。其实没啥,简单来说就是我做了个小小的统计,发现自今年7月爆发以来,广东省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已经超过2万,但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一个都没有。事实就是这么简单而清晰。当然我还多嘴评论了几句当下某些城市防控基孔肯雅热的做法,可能是这些评论让某些人不爽了,就让文章消失了。如标题所言,大家都知道我总是瞎说大实话,文章消失什么的也是经历过很多很多次了,通常来说情绪都很稳定,心态也是很平和的:好,不让讨论这个,知道啦。但今天不知道怎么回事,心绪一直平静不下来,老想着这个话题,憋得慌。仔细回想,我大概是被这操作触动了一些还没消退的伤痛记忆吧。CDT 档案卡标题:通常文章没了我都情绪很稳定的作者:项栋梁发表日期:2025.10.14来源:微信公众号“建设性意见”主题归类:过度防疫CDS收藏:公民馆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之所以会有建设性意见这个备用账号,其实最早就是因为主号基本常识在新冠那几年里一直都处于朝不保夕的状态。最难的时候,10篇文章发出去,能撑过一天的只有两三篇。写药物的文章,没了,写疫苗的文章,没了,写核酸的文章,没了,写转运写方舱的文章,也没了……在最难的2022年,基本常识全年12个月营业时间不到5个月。于是才有了备用账号建设性意见,这里也要特别感谢读者们不离不弃订阅。对于职业写作者,尤其是写时事评论的作者来说,其实都是有觉悟文章随时会消失,账号随时会消失的,完全估不到哪一天哪个话题突然就招惹了得罪不起的利益集团。但新冠那段时间很不一样,尤其是在22年的时候,除了担心文章没了,账号没了,还会切切实实担心自己会不会突然就进去了。有一种无形无质却真实可感的压力一直笼罩在身上,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势不可挡地碾下来了。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管控放开了,各种话题或主动或被动地翻篇了,官方也好,民间也罢,大家都心照不宣把那段记忆模糊化处理,最好提都不要提。但记忆其实并不会真的消失。而曾经笼罩在每个人身上的压力,那种压倒一切不容讨论的氛围,其实也并没有真的远去。基孔肯雅热的文章被消失,又唤醒了我的那段记忆。内心颇不宁静。——————基本常识|基孔肯雅热确诊超2万例,一个重症都没有因为下周要举办顺德美食之旅活动,有外省伙伴担忧基孔肯雅热疫情,所以我仔细查证了一番,得到一个惊掉下巴的数据:自2025年7月20日至10月11日,广东省已累计确诊基孔肯雅热病例20006例,无重症或死亡病例。划重点: 一个重症都没有。在一种传染性疾病流行的初期,当我们对流行规模和健康危害还没那么有把握的时候,把警惕值拉满,从严从重防控,是非常合理的。当它已经在密切监控下流行了一段时间(近3个月),累积了超过2万病例数据的时候,就有必要重新审视这种流行病,看看它对人体健康会有多大的威胁,会对社会秩序造成怎样的影响。基孔肯雅热并不是一种新的传染病,1952年就在非洲被发现了,但在中国较大范围传播还是今年的事情。此前,疾控部门一直根据既往的国际数据来评估基孔肯雅热的威胁,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较大规模统计数据,是时候该更新对这种疾病的认知了。广东省疾控中心发布的科普知识是这样描述基孔肯雅热危害的:多数患者症状较轻,病程约1~2周后可自行恢复,致死率极低(通常低于0.1%)。但少数人群(如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可能出现并发症,如长期关节疼痛(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心肌炎、脑炎等,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咱也不知道国外这个致死率低于0.1%的统计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是不是和医疗条件薄弱有关,是不是和确诊能力有关,单就今年7月以来广东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基孔肯雅热的重症率和致死率都是低于万分之一的。如果再加上中国其他省市确诊的基孔肯雅热数据,同样也是没有出现任何一例重症和死亡病例,这个数据的分量还会进一步提升:可以认为,基孔肯雅热感染基本上不会导致重症与死亡。当然,上述数据并不能推导出“基孔肯雅热没必要防控”的结论,原因有二:第一,虽然目前没有观察到基孔肯雅热重症或死亡的病例,但感染之后这一两周的发热、皮疹和关节痛是确切存在的。感染基孔肯雅热的病痛,能避免还是应该尽量避免。蚊虫,能少一点还是应该尽量少一点。第二,任何传染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其病原体都会随着大规模传播而发生变异。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需要密切监测其突变情况,适度控制其传播规模,防止出现传播力暴增或毒性更强的变异株。简单来说,基孔肯雅热感染人数越多,复制次数越多,越容易产生新的变异毒株,为疾病防控带来新的变数。这是我们需要尽力避免的情况。但是请注意!以上两点论述是广泛适用于任何传染性疾病的,都是能不感染最好,都是应该尽量防控以降低其感染规模。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同时需要应对流感、普通感冒、新冠、病毒性肺炎、乙肝、丙肝、艾滋病等很多很多种传染性疾病。为此,中国在每个省、市、区(县)都设立了疾控部门,就是用来日常应对这些问题的。请注意,是日常应对。几乎所有我们已经有较为充分了解和成熟防控方案的传染病,需要的都是日拱一卒、久久为功的常态化防控,而不是集中力量、压倒一切,追求毕其功于一役的运动式防控。说得直白一点:在今年7月佛山地区刚出现基孔肯雅热扩散的时候,由于对感染规模还不清楚,对疾病危害还没有足够多本地数据,在本地民众对基孔肯雅热这种疾病还比较陌生,有可能引发恐慌流言的情况下,政府部门严阵以待,集中清积水防蚊虫,争取尽快控制感染规模,是合理的做法,应有的态度。但到了10月份,在我们已经有超过2万病例数据,对基孔肯雅热的“零重症零死亡”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在公众经历了数月时间信息轰炸已经基本破除陌生恐慌情绪的基础上,在铁的事实已经证明再高压的防控也不可能完全扑灭基孔肯雅热,它注定已经成为华南地区常驻蚊媒传染病的情况下:还有没有必要把防控基孔肯雅热作为一个流行地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还有没有必要以牺牲公众正常生活和商业经营为代价来运动式“清积水防蚊虫”?还有没有必要花费巨额人力物力财政资金在一个县级市设置33个核酸检测点?最后分享一点建设性意见:我支持清积水防蚊虫,支持常态化防控基孔肯雅热,对大家都有好处。只是,没必要做到这个程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