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日子》近几年,越来越多人用“活在当下”的态度应对瞬息万变的世界。比起为看不清的未来焦虑,或者沉湎于过去的错误,专注当下似乎是渺小个体能做出的最好选择。今天的文章,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姜宇辉,将结合法国哲学巨擘皮埃尔·阿多的著作,豆瓣评分8.4分的《别忘记生活》,聊聊如何通过哲学的思考真正实现“活在当下”,找寻心灵的平静。“每个人都可以,甚至应当义无反顾地开始全新的人生,创造全新的自我。”讲述 | 姜宇辉来源 | 看理想App节目《孤独:无限人生书单》01.哲学作为生活方式《别忘记生活》这个标题似乎有些无聊,“生活”,“活着”,是人人每天都在做,都会做,都做得很好的事情,哲学家有什么必要提醒大家“别忘记生活”?《别忘记生活》其中的深意涉及到阿多另外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哲学作为生活方式。这句话也是阿多另外一本书的标题。“哲学作为生活方式”,并不是将哲学跟生活划等号,好像会生活的人也就同样会哲学,哲学根本不需要再花费额外努力探索。阿多说出这句话,来自对古代哲学,尤其是古希腊和古罗马哲学的精深研究。阿多的核心主旨不妨用美国哲学家努斯鲍姆的一个相近的说法来概括,那正是“欲望的治疗”。古希腊人研究哲学,无非是想用理性反思的精神来更好地引导生活,来更有效地引导情感、欲望等等更为多变而丰富的力量,让生活最终能够向善求真寻美。所以,“哲学作为生活方式”,是很特别的一种生活方式,需要一个人付出极为艰辛的努力,在人生之中上下求索,苦思冥想。这不是“心灵鸡汤”或“人生攻略”那些随口说说,轻而易举的事情。02.什么是“活在当下”《别忘记生活》这本书还展示了古人实现哲学的生活方式的几个重要的途径。首先,为什么要突出“现在/当下”在人生之中的根本性地位;其次,“活在当下”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它又如何能够跟主动孤独这个主题关联起来。先回到“当下”。在“当下”,在“此时此刻”,诸位可能在上班,在娱乐,在休息,在家务。总之就是各忙各的,柴米油盐。要是提问,“你觉得当下这个时刻对于人生重要吗?”很多人的回答可能自相矛盾。有人会说,“活在当下”才最真实,因为过去已经过去,未来还没到来。当下好像是一个人唯一能真正、真实地抓在手里的时间维度。但这只是初步的印象,要是再追问“当下怎么就真实了?”很多人可能给不出答案。《日日是好日》首先,一个人真的能抓住当下吗?当下每分每秒都在流逝,就像滚滚东流水,个体怎么抓得住?其次,当下跟过去和未来比,真的有优势吗?对于过去,每个人有实实在在的记忆,无论是幸福的记忆还是悲伤的往事,都是一笔人生的财富。对于未来,很多人有扎扎实实的计划,比如什么时间毕业或者结婚买房。但是当下,除了烦忙和应酬之外,还有什么更明确的体会?很多时候,就像那句流行语,当下往往是“苟且”,“诗和远方”才更真实。阿多恰恰要批判这个常见的想法,进而从古代哲学的高度和深度来论证“何以当下才是生命最真实的维度”。在导言之中,阿多明确解释了“精神修炼”这个重要概念:“修炼并非是获得信息,而是自我养成。” 这说明人生最重要的目的并非仅仅是积累财富和权力,也并非只是获得和吸取信息、知识。所有这些都只是手段,最终为了服务于一个目的,就是人对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并由此不断引导个体改变自己,朝向更美好更高远的精神理想。很多人认为精神理想离自己很遥远,既看不清,也没有力气或心思追寻,每天吃吃玩玩,好好享受人生就很满足。其实阿多也是这个意思,不过要更哲学一些。阿多要提醒大家,所谓的精神理想,并不是像基督教或浪漫主义那样,“从当下逃避,躲避到一个或遥远或未来的理想之境,正相反,应该承认每一个当下时刻并不庸俗,有必要从中发现财富与价值,从中寻觅到理想的在场”。这段话堪称全书的点睛之语,从中至少可以读出三个很重要的启示。首先,当下才是人生里最真实的时间维度;其次,回归当下,意味着一种人生态度的转变,从“诗和远方”回到此时此刻脚踩在其上的大地;第三,当下并不贫瘠,并不苍白,相反,它也可以很丰满很充实,由此,当下和理想完全可以统一在一起。从当下开始生活,在当下之中去实现精神的理想,这正是阿多和古人提醒我们的要点。当下为什么更真实?阿多重点谈到古代思想和文化里面的两个关键词。第一个是“凯若斯”(kairos)这个古希腊词:“即应该抓住并且重现以便从中看到过去和未来的时刻”。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很多人认为当下是一个个不断流逝的点,时间每分每秒都从指尖溜走,“当我说当下的时候,当下已经过去了”。如果当下真的不断流逝,那它根本不可能是真实,而只能是终极的虚无。所以很多人口口声声说“活在当下”,但真的只活在当下,又会感受到无比的空虚和无聊:“当下是什么?当下在哪里?” 曾经很火的那句“时间都去哪儿了”,底层逻辑就是这个平常人都有的困惑。但是,“凯若斯”说的不是那种不断流逝,空洞无比的当下,反倒是极度充实,甚至能够连接古今,贯通天地的当下。因为当下既可以是一个间断的点,但同时更可以是一个连接的纽带,过渡的通道。要从过去通往未来,必须先通过当下。要从地面仰望星空,也注定要先从此时此刻所站的位置出发。无论一个人做什么事情,要么从当下出发,要么必须经过当下,要么刚刚告别当下。《日日是好日》所以,离开了当下,整个宇宙的时空网络都将瞬间土崩瓦解。当下,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时间珍珠,它们才是整个世界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在阿多看来,像基督教那样上来都仰望天国,像浪漫派那样始终将目光投向远方,这些都是对于当下的遗忘,也就等于是对人生的深刻误解。把握不住当下,看不清楚当下,一个人就根本没有办法去体验和思考人生。由此涉及到另外一个古代的关键词“在场(presence)”。这是当代哲学里面的另一个“明星”概念,从海德格尔到德里达,在欧陆哲学中被讨论了将近一个世纪。简单来说,在场的东西,无非就是此时此刻,就在你面前的东西,你清清楚楚地能够看得见摸得着。从时间的角度来看,最在场的无疑是当下。但是,当下在场为什么会让一个人看清现实和世界最真实的面貌?因为真正的在场,并不只是个体目力所及的那一点范围,而是能向着时空的最大范围进行拓展,最终从局部认识整体,从当下朝向永恒:“存在的事实尽管只有一瞬间,但却突然具有一种无限的价值。”或者不妨引用威廉·布莱克的名诗《天真的预示》:“一花一世界,一沙一永恒。无限掌中握,瞬间即永恒。”所以,最真的、最在场的事物并不只是眼前清楚看到的,也不只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正相反,“真”是一个过程,它需要在人生长河之中一点点展开。“真”是一个运动,它注定要带领一个人从有限的局部范围走向无限的天地境界。真,不是一个结论,而是一个问题,它不断引导着个体去探索。真,不是一门学问,而更像是一种艺术,它需要一个人倾情去创造。古人一定要“活在当下”,正是因为只有在当下之中才有无限,只有从当下出发才会完满。但这样一种“活在当下”,显然跟今天很多人所谓的“躺平”或者“佛系”是两码事。也正是在这里,阿多所谓的精神修炼跟孤独的联系也浮现出来。就像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说过,“现在的每个人都在试图自我逃避……但事与愿违,他们却一直被束缚在他们痛恨的那个自我”。从理查德·桑内特的亲密社会,到雪莉·特克尔的自身客体,再到阿多诺的文化工业,几乎谈的都是一件事,那就是自我在当代社会之中越来越空洞,越来越迷失这个令人焦虑而痛惜的现象。现代人越是不知道自我是什么,反倒越有自我表达的冲动。一个人越是不断在网络空间里表达自我,也越是对内在的自我充满了怀疑,迷惘乃至逃避。卢克莱修说过的话提示大家,孤独症这件事情古已有之,而且可算是人性的一个根深蒂固的弱点。要对其进行疗治,哲学式的精神修炼可以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因为确乎只有哲学能够最终转变被动孤独的焦虑和迷惘,实现心灵的“安然”和愉悦。这也正是因为哲学引导大家真正找到了“当下”这个生活的秘钥。03.如何实现心安当下到底如何能够克服被动孤独,实现主动的心安呢?在阿多的文本之中大致有五个重要关键词。第一个就是“平静”。要想真正的,切实的回到当下,首先要挣脱烦忙的人生,化解焦躁的心情。伊壁鸠鲁派哲学家说过:“你无法掌握明天,你把快乐又推到了明天。然后生命却在这些拖延中被徒劳地消耗,结果我们每个人到死都没有体会到平静”。阿多随后援引了贺拉斯的金句:“且采摘今朝,莫待明日。”要实现心灵的平静,当然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从当下开始进行心态的转换,那就是最直接的起点。《完美的日子》很多人之所以在日常的生活里总是平静不下来,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好像总有各种各样的力量在背后推着,催着,甚至逼着ta去忙碌。这些力量,要么来自过去,让人觉得过去的自己犯了很多错误,必须要努力修正和弥补。要么来自未来,看到身边的人飞黄腾达,身边的世界每天提出新的要求和标准,推动个体奋起直追。但在古人看来,这些造作反而是一种“拖延”,拖延一个人看到时间里最真实的当下,去体悟生命里最在场的此时此刻。当一个人被过去拖着,只有悔恨。当一个人被未来拖着,只有空洞的计划。只有回归当下,才会有“体验的强度”,从这个最充实最真实的体验出发,大家才能真正开始反思自己,进而改变自己,重新开始,重新抉择。当下,无疑就是生命的最不可或缺的“厚度”和“深度”。当下之中到底有什么积极的动力,能够激发大家进行行动和选择?这就引出第二个关键词“只活一次”。卢克莱修说,“如果整个世界今天第一次出现在终有一死的人面前”,马克·奥勒在《马背沉思录》里也有一句更为人所知的话:“应该把生命中的每个行动都当成最后一个来完成”。“人生只活一次”提醒我们,人生没有别的出口,没办法像打游戏一样死了再重来。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处,也别再拖延或等待下去,从每一个当下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坚实地走下去,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把人生的责任扛在自己的肩上。人生只活一次,还包含另外一个关键的意思,就是每个当下都可以是新鲜的,每个当下都注定是全新的起点。过去的错误,就让它过去。未来在召唤,那还可以再等等。但无论如何,从此时此地开始,每个人都可以,甚至应当义无反顾地开始全新的人生,创造全新的自我。过去或许只是沉重的负担,未来往往只是空洞的承诺,但当下,始终是实实在在的动力,它推动着大家转变。《永恒和一日》第三点是“当下足以带给我们幸福,因为它是唯一属于我们,取决于我们的东西。”这基于当下的真实性和在场性。第四点是“活在当下”就是人生极为健康而幸福的状态,而且是一种近乎孩童般纯真的心灵状态,这正是因为每个当下都是全新的起点,都是新生的动力。活在当下的人,绝不会油腻而世故,而是一个时刻对世界充满好奇,对生命充满激情的纯粹而纯真的孩子。活在当下,不是越活越狭隘和自我,正相反,是越活境界越大,越活越洒脱和自由,因为它是一个从有限到无限,从局部向整体的超越性运动。但这就需要大家进一步尝试两个精神修炼的步骤,第一是内在化,也就是真正要找到当下和永恒,此地与宇宙之间的连接点。活在当下,不是随便活着,而是需要切实找到一个从当下通往永恒的“窗口”和“门户”。这也是第二个要点“象征”。“每一个瞬间都是在者的‘象征’”。大家都需要恰当的象征才能实现从有限向无限的超越。可能是一部令人难忘的电影,一个令人沉浸的游戏。但无论怎样,找到恰当而合适的象征,正是精神修炼的要义所在。在《别忘记生活》之中,大量的诗歌和古代哲学的文本都可以起到这样至关重要的“象征”作用。比如卢克莱修说过:“他已经远远超越了世界充满激情的边界,还借助思想之灵毫无约束地走遍了全部空间。” 比如塞涅卡说:“人的思想在无限中延伸是件多么自然的事情。”都是生动而又鲜活的写照。这些诗句所强调的都是从有限向无限进行超越的精神理想,也同样都在突出哲学的思考与诗意的体验之间的密切关系。《永恒和一日》最后回到“别忘记生活”这个全书的核心命题。“活在当下”,说到底就是对人生的一种明确而坚实的肯定。不要把人生仅托付给空洞而虚幻的远方和彼岸,应该立足于每一个当下,从每一个当下开始,扎实地走每一步,肯定地直面所有那些快乐与痛苦,希望与绝望,甚至生命与死亡。这恰恰也是尼采哲学的精髓所在:“对尼采来说,艺术也是对存在说‘是’的一种方式”。而阿多在古人智慧之中所挖掘出的“活在当下”这个精神修炼的传统,也恰好是尼采意义上的生活艺术的极致体现。由此也就跟基督教的名言“勿忘死亡”形成了对比,“勿忘死亡”的真正意思或许是“一定要忘记生活”,因为生活的意义不在当下的苟活,更在未来的救赎。否定尘世的一切,才能最终赞颂上帝的荣光。这与阿多和尼采都形成了极为明显的反差。但无需厚此薄彼,这两种有着历史和思想深度的选项都是引导人生的深刻道路。哲学不提供现成的答案,但哲学总是引导个体去发现真正属于自己的答案。*本文整理自看理想App节目《孤独:无限人生书单》第7期,内容有删减,完整内容请至看理想小程序或App收听。🚶用哲学对抗孤独音频编辑:ruicen、栗子微信内容编辑:铁柱策划:看理想新媒体部封面图:《海鸥食堂》商业合作:bd@vistopia.com.cn投稿或其它事宜:linl@vistopia.com.cn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