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6000 字阅 读 需 要 16 分 钟 如果有一天你睁眼醒来,发现自己穿越回了西汉,还和海昏侯成了“铁哥们儿”怎么办?对,就像电视剧《海昏行》里穿越回去的男主角一样……但没事!先别慌!虽然海昏侯在历史上是个登上皇位仅二十七天就被废黜的“倒霉蛋”,因此很有可能连累你一起倒霉,但你可是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现代人!还愁改变不了历史吗?——帮助海昏侯稳住皇位,成为皇帝最信任的名臣,走向人生巅峰!可是话说回来,刚刚即位的刘贺年纪尚轻、缺乏政治经验,还被权臣霍光当成傀儡,在这种“地狱模式”下,真有可能破局吗?或许,你可以参考一下汉文帝刘恒的剧本。同样是藩王入继大统,刘贺从昌邑王一路跌成海昏侯,刘恒却从代王一路稳到开创“文景之治”——他们的差别到底在哪儿?找到答案,可能就找到了破局之策!机会有时也给没准备的人先看汉文帝刘恒。刘恒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的第四子,生母薄姬不得宠,他在刘邦心里也没什么分量,本来全无继位的可能,早早就被刘邦分到偏远的代地当诸侯王。不过,刘邦和他的嫡长子汉惠帝刘盈相继去世后,这种立嫡立长的铁规则受到了挑战。尽管吕后也册立了一位名义上的惠帝之子,但所有的大权还是掌握在吕氏手里。吕后携吕氏一族把持朝政,残害多位刘氏藩王,与刘家宗亲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而且,吕后还违反高皇帝白马之盟“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的约定,封了很多吕家子弟为王侯,这让那批协助刘邦开国的功臣集团也很不服气。这些矛盾,在吕后去世之后终于爆发。吕后去世前,因怕吕氏不保,她把长安城南北两军的兵权交给子侄辈的吕产、吕禄,然而,在智囊陈平以及太尉周勃的精密谋划下,功臣集团巧夺了吕氏兵权,迅速诛灭吕氏全族。之后,问题迎面来了。当今皇帝是吕后册立的,而且,小皇帝已经立了吕禄的女儿做皇后。群臣展开商量,要从高皇帝的后代里,重新拥立一个皇帝。按正常思维,现在该轮到齐王刘襄来当皇帝了。毕竟,当初吕家把持长安城的时候,他是第一个起兵准备肃清诸吕的人。而且,他的身份也占了“立嫡立长”中的长字——他是刘邦长子齐王刘肥的嫡长子,也就是刘邦的长孙。不过,功臣集团对这位齐王并不看好,在刘襄出兵准备西进时,陈平等人就指使同样带兵在外的灌婴说服齐王合作,先停止向前,杜绝了他立功的可能,迅速在长安内部解决了问题。这样一来,皇位继承人的选择权,就在功臣集团手里了。选来选去,这次的幸运球砸中了一向低调老实、外婆家人丁凋零的代王刘恒。算下来,刘恒是刘邦活着的儿子中年纪最长的,他的身份和皇位也是严丝合缝地匹配。人在家中坐,皇位天上来。当使者千里迢迢去代地报喜,要迎代王进汉宫当皇帝时,代王是什么反应呢?该怎么把握机会?刘恒性格谨慎,他首先不是高兴,而是犯愁。刘恒把代国的文武大臣和亲信们都叫了过来,询问大家怎么看。群臣分成了两拨意见。有人说,现在汉朝的那帮大臣智商、武力值双高,但斗不过高皇帝和吕后,现在诸吕都灭了,说不定谁都有野心,派人来找代王,可能心存不轨,希望代王装病不要去;也有人说,当初群雄逐鹿争天下,现在天下早就姓刘了,相信那帮开国武将也没有那么多野心思。而且,吕后执政时期那么厉害,太尉周勃拿着符节到北军一问,士兵们还是表示自己要追随刘家,可见江山是刘氏的,在大家心里已经成了铁律。面对不一致的意见,刘恒还是拿不定主意,又去问妈妈薄太后。薄太后并非吕后一类的政治人物,母子商量半天,还是拍板不了。最后,只好决定用“科学”解决疑难——占卜。占卜的结果是大吉大利,刘恒还是不放心,但也终于敢迈出一步了——派亲舅舅薄昭为前驱,亲自去长安见见这帮老臣。薄昭受到了周勃、陈平等一众老臣热情又亲切的招待,宴会上,周勃等人把自己邀请代王的愿望恳切地表达出来,薄昭感受到他们的真诚,连忙回到代国,把这个大好消息报告给外甥。刘恒终于长舒一口气,带着亲信大臣赶往长安。在距离长安城很近的高陵,刘恒又不肯走了,派前面那位劝他抓紧机会的大臣宋昌再去打探,看形势有没有什么变化。宋昌一个人过了渭桥,大臣们也都等在这里,见代国代表来了,丞相以下的各级官员都跑来迎接。大家对代王的使者这么恭敬,足以体现诚意了。宋昌回来再次给刘恒壮胆,刘恒这才放心来到渭桥,与群臣打了照面。所有人集体跪拜恭迎。过了一会儿,周勃突然神秘兮兮地跑来说:“我想借一步说话。”刘恒还没反应,宋昌率先答话了:“如果说的是公事,就公开说;说的是私事,对不起,大王不接受私情。”这一婉拒,无疑给在场所有人一个下马威。由于宋昌拒绝,周勃想说的话,谁也不知道了。然后,他就准备把天子的玉玺和符节当场交接给代王。接下印玺,从此就是大汉帝国的皇帝了,刘恒有没有心中一动,迅速接过呢?当然没有,他又开始闪避了,要大家到代国在长安的官邸去商量。随后,大家进入了惯常的“三劝三让”环节,群臣(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大将军陈武、御史大夫张苍、宗正刘郢、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典客刘揭等人)劝刘恒赶紧即位,刘恒以各种理由推辞了几次,程序走完,终于登基。在当上皇帝的当天夜里,刘恒就入驻未央宫,并紧急宣布了两项人事任免:命宋昌为卫将军,统管南北两军,拿到长安城的兵权;再任命代国来的张武为九卿之一的郎中令。郎中令的工作职责有很多,也就是俗称的管得宽。在这里,张武的主要工作是担任宿卫警备。城门换成了自己的人,宫门也换成了自己人,这下,刘恒可以高枕无忧地开展接下来的工作。手段不可不谓高速和凌厉。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刘氏宗室、开国大臣、列侯,以及朝廷里二千石以上官员,几乎大汉所有重臣都积极拥护代王刘恒。他的即位之路走得比较顺利。那么,海昏侯刘贺是什么情况呢?刘贺的故事刘贺与刘恒的情况差不多,也是年轻的昭帝驾崩后,没有子嗣继承皇位,以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为首的辅政大臣决定要从汉武帝的后代里找一个合格的接班人。虽然武帝刘彻活得长,不过,他一生也只有六个儿子。大儿子戾太子刘据,早在武帝在位时就因为巫蛊之祸而死,二儿子齐王刘闳也早死,三儿子燕王刘旦,昭帝在位时曾阴谋夺位,被废黜自杀身亡;五儿子昌邑王刘髆同样早死,最小的儿子汉昭帝刘弗陵,也就是刚刚弃天下而去的天子。所有儿子里,就剩下老四广陵王刘胥了。按当年刘恒即位的路数,怎么着皇位也该是广陵王刘胥的吧?当初刘恒也是以老四的排行即位为天子,老四,应该就是个幸运数字吧?最重要的一点,刘胥是武帝现在唯一活着的儿子。然而,刘胥其实早就失去参赛资格了。首先,他这个人很贪玩浮夸,仗着力气大,经常徒手跟野猪和熊搏斗,行动举止完全没有帝王气质。武帝在位时,从没把他考虑进皇位继承人的范围内。这样的人,霍光自然也不敢扶立他。和刘恒的情况刚好相反,霍光决定从武帝的孙子辈找。他最看好的是昌邑王刘髆的儿子,第二代昌邑王刘贺。为什么选他呢?一来,刘贺的奶奶李夫人当年很得武帝宠爱;二来,武帝去世前,皇后卫子夫已经被废黜,等武帝去世后,没人与他一起享受子孙的祭祀,于是,霍光推测武帝的心意,将李夫人追尊为孝武皇后,配享太庙。也就是说,武帝之后的子孙,都要祭祀李夫人,追认她为武帝的嫡妻。所以,按这套名分算下来,昌邑王刘贺的身份就比广陵王刘胥高出太多了。人选好了,霍光以皇太后的名义,连忙派人在半路上等候迎接刘贺入宫。这次派去的代表有:代理大鸿胪事务的少府乐成、宗正刘德、光禄大夫丙吉、中郎将利汉,不可谓不郑重。可以说,册立刘贺也是霍光等人深思熟虑的结果。不过,在操作上,霍光就不如周勃等人实诚了。周勃派去代国的使者,明着说想立代王为帝,而霍光派去的旨意只说,请昌邑王刘贺来主持先帝的丧仪。或许是霍光想在主持丧仪的过程中再检验检验刘贺。不过,能主持皇帝丧仪的,也就是下一任继承人了。刘贺是明白这个规则的。那么,收到消息的刘贺是什么反应呢?就差没激动到一路蹦蹦跳跳地来了。晚上收到征召的书信,第二天中午,刘贺就收拾妥当准备去长安当皇帝。中午从昌邑出发,黄昏就走到了定陶。比起刘恒的稳健、谦虚,刘贺这吃相,多少有点难看。到长安城后,刘贺也不太愿意为自己没怎么见过面的小叔叔奉上自己的眼泪,能躲过去的地方,他都不肯表达出一点哀伤。不过,经过昌邑国一些大臣的指点,刘贺最终通过了霍光的考验,如愿拿到了皇帝的印玺和绶带。可接下来,刘贺就不如刘恒幸运了,他走上了完全相反的方向——仅仅在皇位上待了27天,就在皇太后上官氏的主持下,被霍光联合了36名文武大臣废黜帝位,赶回昌邑。几年以后,才由新上位的汉宣帝重新给了一个封号——海昏侯。权力的游戏这是怎么回事?史家在记录这一段历史时,只说刘贺在位27天,干了数不清的荒唐事,其中值得一提的有:在汉昭帝的丧礼期间,不吃素食,私下买鸡肉和猪肉吃、抢女人、不哀伤、乱听音乐和歌舞,拿朝廷的符节和证明官员身份的绶带送给自己身边的郎官,让他们在各级官府搜刮东西,多达1127起(有人把这一段解释为在位27天,干了1127件坏事,这是错的)。霍光得知消息后,痛斥刘贺,忧心忡忡地联合众人,再借太后的名义,亲自把自己扶立的刘贺拉了下来。然后再没有其他更多的资料。我们可想而知,这件宫廷事件并没有那么简单。刘贺为什么遭到驱逐,这背后一定也发生了什么权力的争斗。刘贺和霍光到底有没有权力的冲突呢?显然是有的。当时的霍光站在权力之巅,掌握了废立皇帝的大权,如果刘贺想当实权的天子,想要拿到权力,就必须从霍光手里攫取。有一点,可以证明双方曾发生过激烈的冲突。在霍光等人于未央宫宣布废黜刘贺时,刘贺从昌邑带到长安的200多个人全部被处死,他们死前说了一句话:“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断”的是什么?可想而知,刘贺以及自己的昌邑团队大概策划过什么夺权的行动,只是昌邑王犹犹豫豫,始终没有拍板,这才造成了失败。于是,这些遭受屠戮的人集体发出了这句埋怨之语。另外,还有一点可以证明,在刘贺收到征召后,他就已经下定决心,将有一场权力的斗争了。刘贺还在兴冲冲地赶往长安的路上时,昌邑国的中尉王吉就苦口婆心地说了一段劝诫的话。王吉长篇大论的中心思想有三条:1、你是霍光选中的,要感恩;2、霍光很厉害,你要尊敬他,听他的话;3、你当皇帝,只要垂拱无为而治,其他的交给霍光就可以了。这段劝谏背后隐藏的意思是,霍光权力太大,请刘贺必须先忍让,毕竟刘贺比霍光年轻得多,可以做“时间的朋友”。最后的结果我们知道,刘贺不是一个沉得住气的人。那么,刘贺曾经有过一些什么举动,最终惹怒了霍光,造成了两人的分裂,史书并没有刻意着墨,但有些蛛丝马迹,还是可以供我们一窥。在刘贺刚入主长安不久,他也下达了一份人事任免,把昌邑国的国相安乐任命为长乐宫的卫尉。长乐宫是太后的寝宫,卫尉是禁军统领,也是所谓的“南军”。也就是说,刘贺上来就效仿先祖,拿到南军兵权,准备控制太后了。这是霍光不能忍的,因为,当时霍光虽然权倾朝野,但他的权力很大一部分都来源于身为皇太后的外孙女身上。如果控制了太后,霍光的权力自然也要大打折扣。这一招可以说十分精准狠。在施行了控制太后的第一步后,刘贺又把从昌邑带来的所有人全部破格提拔,恨不得悉数替换现在朝堂里的人。最后的事实证明,刘贺的人不给力,他自己也实在是操之过急,不仅没有控制住太后,他只亲近和信任昌邑旧臣的举动,也惹了众怒。这也是后来霍光能迅速联络36个人的长名单一起废掉他的原因。汉文帝VS海昏侯现在,我们再来具体看看汉文帝和海昏侯处理方法的不同。严格来说,汉文帝面临的局面并不比刘贺简单,他要面对的是一大批开国功臣,他们中能文能武,智商爆表的不在少数。不过,汉文帝很成熟,他的手法有张有弛,该用雷霆手段的绝不手软,一如迅速拿到军队,控制南北军;该施雨露撒君恩时,他也没小气,即位前三天,他都在疯狂做好事,给大臣大发福利,先是加封那些平定诸吕又有拥立之功的人,宗室里的琅琊王刘泽被封为燕王,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每人收税的户口加封两千户,赐金1000斤;功臣团队的周勃、陈平、灌婴等人,先是在官位上继续保持他们的地位,右丞相陈平成为左丞相,太尉周勃担任右丞相,大将军灌婴变成了太尉;最后又给了实际的好处,加封三个人的食邑各3000户,赐金2000斤。另外那些参与了拥立的人,也都得到了该有的好处。在汉文帝这儿,做实事和分红利直接画了等号,也让拥立文帝的人安了心。再看刘贺呢?除了想到控制军队,他的其他行为都是在跟拥立他的人争夺权力,好处没给一分,还想让身边旧臣取代他们。当然,文帝也不是没有照顾旧臣,培养自己的亲信势力,只不过,他做得润物细无声多了,只把自己带来的六个人分别安排到了九卿的队伍里,三公那种大头,他才不轻易去动呢。会做事,也是会做人的表现。从这一点,刘贺就输了人心。还有一点,也是刘贺的弱势。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皇帝的权力,武帝对朝廷官员做了一项改革:用内朝官默默地取代外朝官。所谓内朝官,本来都是一些皇帝的近臣,帮着皇帝起草诏书、传达诏令、出出意见等等。武帝时期,他的所有心事,都是和这些近臣商量,外朝的以丞相为首的官僚体系,反而不能参与到决策中,所以,他们的权力自然就逐步内移,被内朝官员吸收走。内朝官拿到实质的权力,他们又只听命于皇帝,这样就实现了皇权集中到皇帝一个人手中。反过来,等皇帝死了以后,皇权也会位移到内朝官身上。作为大司马的霍光,就是这样一个内朝官,他的权力,早就在丞相和太尉之上了。所以,即使霍光并没有军功,也不如陈平聪明,但他对朝廷的指挥和控制权,远远超过了汉初的那帮老臣,更别说后代那些丞相及以下官员了。看看废刘贺的前一夜,霍光是“遂召丞相、御史、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会议未央宫”。以一个人的身份,能召集所有两千石的官员,而当霍光说出要踢刘贺出群的提议时,大家的反应是“群臣皆惊愕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可以想见霍光的说一不二。连“百官之长”的丞相也只能“错愕”和“唯唯”而已。换句话说,汉文帝在夺权路上需要对付的是宗室、功臣等分散的势力,他只需要一个个逐一击破瓦解;而刘贺面临的是集大权于一身的霍光,他刚从外藩入京,又怎么能撼动在朝把持多年、有一票“否决权”的霍光呢?总之,刘贺不仅操之过急,也没有量力而行,尽管昌邑国有见识的旧臣也曾苦心孤诣地为他指导和谋辅,最终,这个急不可耐的昌邑王,几乎是以冲刺的速度演出了那句“我不给你露一手,你就不知道我失败得有多快”,从而成为历史上在位时长还不如展出时长的传奇皇帝。*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END作者 | 大梁如姬编辑 | 胡心雅主编 | 周斌排版编辑 | 喻露加(实习)校对 | 火炬国历好物进击的士族旁落的皇权跨越五百年的权力对抗史国民历史读物《国家人文历史》专业团队最新力作展现士族潮起潮落的史诗级历史画卷点击下方封面,即可购买↓↓↓“在看”的永远18岁~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