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护士,4500万失能失智老人的等待

Wait 5 sec.

文 | 长青研究社,作者 | 林诗琪,编辑 | 潘利恒近年来,一种新型护理方式——“网约护士”悄然兴起,患者通过手机预约,即可得到专业护士上门提供的打针、抽血、换尿管、换胃管等护理服务,让行动不便的患者无需再为往返医院而奔波。手机预约,护士上门,本是破解“就医难”的便民良方。面对庞大的居家养老与失能人群照护需求,“网约护士”服务在政策的东风下飞速发展,却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现实窘境。这条看似高效的“最后一公里”,究竟被什么绊住了脚步?2019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 6 省市启动试点,标志着“网约护士”正式进入公众视野。试点方案明确规定,提供服务的护士需具备至少五年临床经验和护师以上职称,服务对象重点聚焦高龄或失能老年人、康复期患者等行动不便人群,为这项新兴服务划定了基本框架。广东省作为首批试点地区之一,迅速推出实施方案,将粤港澳大湾区9市列为核心试点区域,确定43项服务项目并开创性地将基本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这种“医保托底”的制度设计为其他地区提供了重要参考,也揭示了政策制定者对这项服务普惠性的考量。与此同时,浙江宁波早在2016年就已通过云医院平台开展类似服务,成为全国探索“互联网+护理”的先行者。2021年1月,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国,网约护士服务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在2024年5月国家卫健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国各省份均开展了“互联网+护理服务”,共计3000余家医疗机构提供7类60余项群众常用急需的基础护理、康复护理、心理护理等服务项目。来源:央视网从服务规模看,部分试点地区已取得显著增长。据宁波日报报道,自宁波开展服务以来,其“网约护士”居家医疗护理规模逐渐扩大,宁波市2023年网约护士上门服务量达 5.2 万人次,占全省近一半;2024年这一数字飙升至 9.4 万人次,同比增长超过80%,反映出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在公立型网约护士稳步发展前,已有社会资本敏锐捕捉到网约护士的市场机遇:早在2011年已经出现雏形,福寿康从国外引进居家介护服务模式,成为国内首家综合性居家康复护理机构。而从2015年开始,十余个网约护士平台上线,出现了一波创业高潮。在这年,珠海出现全国首款居家护理APP“U护”,标志平台型网约护士正式落地,服务以压疮护理、尿管更换等老年护理为主。到了2017年,北京、上海、浙江等地陆续出台“实施护士区域注册”的文件,明确护士可在本市多家医疗卫生机构执业,为平台签约护士提供合法身份。目前,网约护士服务已形成“公立医院型”与“平台型”双线并行的格局。公立医院型以医院官方小程序或公众号为入口,由本院护士利用工余时间提供服务,是医疗护理服务在居家场景的直接延伸。在资质审核上,严格遵循国家规定,护士需具备5年以上临床经验和护师以上职称;平台型则由第三方企业运营,整合兼职或全职护士资源,服务项目更灵活。得益于互联网技术赋能,平台型服务在资源匹配效率上更具优势,通过定位系统实现就近派单,优化服务响应速度。两种运营模式,共同构成了网约护士服务的生态体系。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康鸿医护”作为典型的平台型代表,已为上万人提供了居家护理服务;在滨州人民医院的服务记录中,压疮换药、PICC 护理、造口护理等老年慢性病相关项目占据了订单主流。这些数据共同勾勒出网约护士服务的核心人群画像——以失能老人为代表的脆弱群体及其家庭。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2021年提供的数据,我国失能失智老年群体约有4500万人,其中90%处于居家照护状态;约有1.9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而部分80岁以上的“老老人”健康状况更是复杂,需要具有复杂性和个性化特征的护理服务。这也意味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长期护理服务需求日益增长。这些群体行动不便,往往面临“就医难”的困境,尤其是尿管更换、胃管护理等需要定期进行的侵入性操作,往返医院对他们而言不仅痛苦而且风险较高,而网约护士不仅意味着避免往返医院的奔波之苦,更能获得持续规范的护理服务,降低并发症风险。在关于“互联网+护理模式”在出院肿瘤病人PICC导管维护中的应用的相关研究中,学者把100例PICC带管出院肿瘤病人,对半分为“互联网+护理”模式下的上门维护组和返院维护组。结果表明,上门维护组总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返院维护组;上门维护组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为4%,低于返院维护组的20%。中山一院上门服务的一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此前因有胸水不能拔掉胸腔闭式引流管,患者担心出院后需要多次返院实施伤口换药和更换引流管不肯出院。当听说“互联网+护理”能上门提供护理服务,患者当天办理出院手续,其后护士们共为他上门服务5次,直至胸腔闭式引流管拔除。术后康复患者与特殊儿童家庭也从这项服务中获益良多。手术后的伤口护理、康复指导等需求具有很强的时间敏感性,而网约护士能够提供及时专业的干预。尽管市场需求旺盛且政策大力推动,网约护士服务在实践中却面临着“护士参与度低,用的人也少”的现实困境。湖南长沙某三甲医院从2021年开始试行“网约护士”项目,科室内18名护士中,截至2024年,真正接过单的只有两位。护士参与意愿低下构成了最直接的障碍。三甲医院护士普遍处于工作饱和状态,有护士直接表示医院工作已经忙不过来,没有精力上门服务。国家规定网约护士需具备 5 年以上临床经验,这类护士往往是医院骨干力量,本就承担着繁重的临床任务。平台型模式虽理论上能提供更灵活的时间安排,吸引了部分兼职或全职护士入驻,但收入的不稳定、缺乏与医院职位同等的职业保障和晋升通道,以及平台抽成比例等因素,同样削弱了护士的长期参与意愿。武汉市中心医院延续护理服务中心护士长透露,每位“网约护士”平均每月服务十几单,每周至少有三到四天需要在午休时外出服务,忙碌导致护士缺乏参与动力。人身安全风险更是横亘在两种模式护士面前的共同担忧,上门服务的年轻女性护士面临着陌生环境下的人身安全风险,而现有保障措施多停留在配备定位追踪和一键报警设备的层面,难以彻底消除顾虑。费用与支付机制成为制约服务普及的经济门槛。公立医院型模式的价格通常由医院自主定价,虽部分地区的试点项目尝试将其纳入医保支付,但全国范围内医保覆盖进展缓慢,导致患者自费比例高,每次服务费用多在300至500元之间。平台型模式则完全市场化定价,除了基础服务费,往往还需额外支付交通费、上门费等,价格区间跨度更大,从两百元到上千元不等,且基本无法使用医保。就算是简单的服务,其标价都能高出公立医院收费好几倍,将大量低收入老年群体排除在外。反观日本等成熟体系,长护险覆盖居家护理服务,报销比例视护理等级而定,通常达70% - 90%,个人仅自付10%-30%。而国内部分试点城市如福州市,长护险已覆盖中重度失能人群,分别为其提供每月1200元、1800元待遇,并按机构75%、居家85%支付。但网约护士尚未被普遍纳入报销范围,导致家庭负担重、服务使用率低。与此同时,由于市场化服务不被纳入医保,大多平台企业难以平衡盈亏,其根本原因在于买单方稀少。目前国内与“金牌护士”同等规模的平台并不多,更多的小平台甚至因持续亏损而退出市场。价格差异也造成了新的不公平,北京世纪坛医院留置导尿服务总价369元(含耗材);杭州三院同类服务约 224.5 元(含耗材),其中特别规定了患者需要额外支付交通费用。价格差距显著,降低了患者的选择欲望。医疗安全的不完善加剧了发展阻力。居家环境与医院诊疗环境存在本质区别,缺乏标准的消毒设施和应急设备。公立医院虽有专业体系背书,但仍潜藏感染风险和医疗差错概率。对于平台型服务而言,其挑战更在于建立统一的、可与公立医院媲美的服务标准、质量控制体系和应急支持网络,以弥补其缺乏实体医疗机构作为支撑的短板。同时,患者信任的建立是一大难题。许多患者,特别是病情复杂的老年人,对平台护士的专业资质和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持怀疑态度,更倾向于选择看似更稳妥的公立医院服务。这种信任缺失,成为网约护士服务,尤其是平台型模式推广的无形障碍。2025年9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印发的《国家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目录(试行)》,为破解网约护士的支付困境带来了破局关键。《目录》作为长护险支付的统一依据,清晰列出了生活照护、医疗护理共36项服务,并采用国家统一代码与管理。政策明确要求各省份于2025年12月底前完成落地,并为原试点城市设定了3年的过渡期。这一国家顶层设计的明确,无疑为网约护士服务的广泛推行打开了一扇希望之窗。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居家护理需求将持续增长。"网约护士"不仅是医疗服务的延伸,更是构建居家养老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一环。从商业本质看,网约护士的关键在于对传统医疗护理价值链的重构。通过将标准化、可上门的服务从医院剥离,利用互联网实现资源的高效匹配。网约护士服务“叫好不叫座”,根源在于支付体系不健全。若不能将网约护士纳入长护险或医保报销范围,仅靠市场自发调节或局部试点,难以实现普惠目标。参考资料1. 新湖南,《当“网约护士“叩响家门》,2025年9月2. 潮新闻,《“网约护士“兴起:有人月入2万 却仍“叫好难叫座“?》,2025年1月3. 法治日报,《“网约护士“发展情况调查》,2025年6月4. 央视网,《试点5年,“网约护士“为何“叫好不叫座“?》,2024年11月5. 经济日报,《网约护士,居家就医新趋势》,2025年4月6. 长江日报,《武汉多家三甲医院已推出》,2025年1月7. 南方网,《广东“网约护士“方案确定!不允许上门输液,基本服务可医保支付》,2019年4月8. 宁波日报,《试点5年多 “网约护士“如何叫好又叫座》,2025年1月9. 羊城晚报,《中大附属医院如何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2022年5月10. 梁文艳、嵇春芳、章翠、汪瑜、林峰,《互联网+护理模式在出院肿瘤病人PICC导管维护中的应用》,2024年4月11. 第一财经,《老有所依|网约护士调查:服务真好,收费真贵,进医保报销难》,2024年11月12. 福建省医疗保障局,《福州深化长护险改革,破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社会难题》,2025年5月13. 财富金色钥匙,《宏观市场 | 以长期护理险为支柱的日本养老模式——日本养老体系观察》,2024年10月14. 动脉网,《上海居家护理第一品牌福寿康完成A轮融资,借助长照险利好,打通居家护理的最后一公里》,2018年4月15. 平安证券,《日本镜鉴:深度老龄化社会的产业发展经验》,2024年9月16. 中国银行研究院,《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意义、现状与建议》,2024年8月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