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接受“夫妻同姓”吗?

Wait 5 sec.

《最完美的离婚》今年5月,日本著名的R&B流行歌手宇多田光发布新歌《Mine or Yours》,其中有这样一句歌词:“要到令和多少年,日本这个国家才可以允许夫妻是不同姓氏呢?”歌词谈论了近年来日本政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是否要修改民法,允许夫妻自由地选择是否保留原本的姓氏。相信很多人都难以理解,为何一个现代国家,还保留着看似十分传统的制度?“夫妻同姓”制究竟是怎么来的?日本又为何迟迟没有推翻它?讲述 | 潘妮妮来源 | 《日本“失去的30年”再认识》01.宇多田光的歌词风波宇多田光的这句歌词,听起来在直指日本文化的劣根性:在今天这个时代,居然还要用法律规定夫妻必须同姓,简直是在世界潮流中逆行,太保守,太落后。这句歌词没说错,日本民法确实有这样一条看上去匪夷所思的规定,即夫妻结婚后,必须选择同一个姓氏。理论上,可以是男方姓氏也可以是女方姓氏,但众所周知,由于日本女性的经济地位普遍低于男方,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女方改为男方的姓氏。《最完美的离婚》其实从2015年开始,日本的左派在野党就开始非常积极地推动建立所谓“选择性夫妇别姓制度”,也就是说,结婚的时候,夫妻双方可以自由选择改或者不改姓氏。此后,每逢日本有大型选举,“夫妇别姓”问题就会成为政党宣传和媒体报道的核心议题,比同工同酬问题、女性教育问题、单亲家庭贫困问题等等都要更受重视。仿佛只要解决了“夫妇别姓”问题,日本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就全部迎刃而解。换言之,“夫妇别姓”问题在日本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社会文化问题,而已经成了一个政治斗争的问题。02.夫妇同姓制度的来历很多人可能会本能地觉得,“夫妇同姓”制一定是日本的封建制度留下的,是日本文化中守旧的象征。别说外国人,很多日本人也如此认为。但和日本现在很多的“古老传统”一样,“夫妇同姓”实际上是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才建立的制度,而且当时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制度来建立的。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确实有一个群体在实行事实上的夫妇同姓,也就是封建统治者武士集团。因为武士重视家族传承,姓氏和权力资源严格挂钩,所以武士特别强调家族要共享一个姓氏,这点和封建时代的欧洲一样。如今我们填英文表格时,也会看到“姓”那一栏的英文是“family name”,直译过来就是“家族名”。但当时也只有武士家族在乎这件事,天皇家是没有姓氏的,贵族通婚讲究势力联合,男女双方都要强调自己的血统背景,而多数平民,根本没有姓氏可言。因此,明治维新期间诞生的“夫妇同姓”制度,在当时就被认为是非常现代化的政策。事实上,明治政府最开始是赞成夫妇别姓制度的。因为推动明治维新的那些改革家们虽然出身武士,但又是武士里的下层打工人,没有上层武士那么强的家族继承观念。而更重要的是,他们从小接受儒家教育,传统儒家思想主张夫妇别姓,毕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更何况姓氏?怎能结婚就改姓呢?《大豆田永久子与三名前夫》明治政府要实行“夫妇别姓”的态度,当时受到很多民间知识分子的批判,他们的理由是,现在日本的改革应该学习西方。主张夫妇同姓的人士,他们的理由那都非常“现代化”,主要有三条:第一,西方用宗教纽带和家庭纽带把人结合起来,以形成团结共进的精神,是促进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力量。这个观点现在听起来或许可笑,但从民国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也有不少中国人主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夫妇同姓”以促进现代化发展。这些知识分子主张夫妇同姓的第二条理由,是为了推行现代化的户籍管理制度。明治维新之前,平民都是没有姓氏的,并且受封建领主管理。而明治维新后,国家要直接管理民众事务,就要求平民都有姓氏,并且要进行现代化的户籍登记。当时明治政府刚刚建立,人手和资源都不充足,因此每户确立一个户主,妻子、孩子都用户主的姓氏,方便国家登记备案,落实管理。而主张夫妇同姓的第三条理由,是认为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民间男女关系过于自由,缺乏严肃的婚姻关系,家庭责任感也很缺失。尤其是女性和私生子的权利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这是非常落后的。所以必须立法严格规范婚姻关系,要通过夫妻同姓来树立夫妻一家的责任感,保障婚内权利。以上三条理由,加上日本民间力量的不懈努力,最终在明治31年,也就是1898年,日本民法确立了“户主及其家庭成员均使用家族姓氏”的规定,即现在所说的夫妇同姓制度。03.越来越过时的夫妇同姓制放在当时的背景下,这个想法并非封建。但是,随着现代化发展,很多制定时合理的制度也会慢慢地不适应时代。可是法律制度具有滞后性,通常只能微调、打打补丁,而补丁打多了,制度就越来越僵化臃肿。用今天IT行业的话说,变成了“屎山代码”,更不好改。到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包括夫妻同姓规定在内的传统婚姻法和户籍制度,就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了。由于登记、改姓等程序太繁琐,越来越多人开始选择共同居住,但不登记结婚,以此回避夫妇同姓的规定。有很多人提出应该修改这一制度,但当时的日本忙着进行侵略战争,没空修改民法。而在1945年战败投降之后,又因为需要改的实在东西太多,所以夫妇同姓这条法律就还是被保留了下来,只做了微调,顺应男女平等的世界潮流,承认“户主”也可以是女性,夫妻双方理论上可以通过商讨来确定谁跟谁姓。那为什么这个制度会如此坚挺?与其说大多数日本人想维护这个制度,不如说大部分日本人没有想到要修改这个制度。从社会制度的角度来看,夫妇同姓制属于改了后收益不大,但是修改过程又特别麻烦的事。《大豆田永久子与三名前夫》夫妇同姓制虽然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问题,但是在日本所有涉及男女不平等的体制和文化里,夫妇同姓造成的实际伤害似乎又不那么明显。这就导致过去日本在讨论男女平等问题、进行平权改革的时候基本想不到它,与此同时,比它更迫切的工作实在太多了,比如男女同工同酬、教育平等、保障女性结婚之后继续工作的权利、帮助职场女性生育等等问题。虽说夫妇同姓在生活中被很多人吐槽,因为婚后改姓确实会带来麻烦,各类证件都要修改,但没到无法忍受的地步。甚至大多数日本人,包括支持男女平等的日本人,也不会本能地把这件事跟男女不平等联系起来。战后七十多年,虽然日本社会要求男女平等的声音越来越大,但是很少有人把夫妇别姓当作是追求男女平等的重要任务,很多人把它当成一个不痛不痒的文化来看待,在这件事情上,大家没有什么改革动力,因为感受不到它能带来的实际收益。而且,这一制度改起来很麻烦。夫妇同姓制和日本的户籍管理制绑定,日本的户籍管理是落实到户主头上的,要全家一个姓才好操作。而日本的户籍管理体制,也是个运行了多年的“屎山代码”,一直都说要改,但实则进度很慢。例如日本这几年一直在推行“my number”制度,想把身份管理电子化,同时从过去的一系列问题中解放出来,或许等未来身份管理电子化程度发达了,“夫妇别姓”的改革也会简单很多。04.从制度问题变成政治问题总体而言,日本民众或许觉得夫妇同姓是个问题,但不算迫在眉睫。偶有女明星结婚,对外沿用本来的姓氏,也没几个人会认为这有违道德伦理。但是在最近几年,日本的在野党开始重视这个议题,并在竞选时把它当作一个主要的政治纲领,这件事的性质就变了。在野党既然把这个问题当作核心的竞选纲领,那他们当然要强调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是日本男女不平等问题的核心,严重阻碍了日本的发展。可就像前面所说,日本的男女不平等问题当然很突出,但在众多的问题中,夫妇同姓的现实影响相对而言不高。所以,在野党或媒体方面为了强调夫妇同姓的危害性,会特别从文化角度去论证,核心是强调日本文化非常落后,道德水准低,某些日本政治家的思维非常古老,要被文明世界抛弃。通过塑造危机感,来推行自己的政策。于是,从结果上来说,一个民法和行政上的操作问题,慢慢变成日本人的道德问题,变成传统文化上的问题,变成了原则性的斗争问题。《民王》既然是原则性的道德问题,那事情就变得没有妥协和商量的余地。一边是左派说,夫妇同姓制度是日本落后文化的象征,另一边右翼就跳起来说,日本的左派政党都是收了外国人的钱,要来破坏日本传统文化。日本右翼政党也有自己的一套说法,把如今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下行归咎于道德沦丧和不重视家庭。而日本还能岁月静好,则是因为重视家庭,因此应该继续拥护夫妇同姓制。夫妇同姓不再是一个社会管理问题,而是不能动摇的政治立场问题。05.日本民众的看法那么,日本民众近年来对于夫妇别姓问题是什么态度呢?说来有趣,多数民众的想法很可能是:小题大做,这些政治家没有别的事情可干吗?这几年日本内阁和几家大报纸都做过民意调查,结论是,坚决要求维持夫妇同姓,和支持夫妇可以别姓的比例,大概都是20%多一点,两年差不多。而最高比例的回答是认为,可以维持夫妇同姓制度,但是应该完善法律的细则,保障结婚之后仍然可以在需要的场合使用旧姓氏,让生活更加方便,持这种态度的差不多有40%的人。对于夫妇同姓不同姓这个问题,民众和政治家之间是有温度的差异。政治家说很严重,涉及到日本的立国之本,关系到日本文化在世界的声誉。而民众的想法是,差不多得了。现在,回看宇多田光的歌词争议。毫无疑问,宇多田光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歌手,很受日本人的喜爱和尊敬。但是日本民众对于娱乐明星讨论政治话题始终很忌讳,因为他们一般认为,政治是专业的,同时又是卑鄙的。明星碰政治,不管是左是右,都不太干净了。而且宇多田光本身背景也比较特殊,她是一个和日本社会距离很远的日本人。Ta出生在纽约,父亲是音乐制作人,母亲是昭和时代的演歌明星。而ta也是天赋异禀,在读初中的年纪就凭借那时日本很少见的美式R&B曲风爆红,并且一直红到现在。结合宇多田光的背景,ta在歌词里唱到“要到令和多少年,日本这个国家才可以允许夫妻不同姓氏呢?”,日本的右翼分子当然会不满意。事实上,宇多田光歌词提及夫妇同姓所引起的争议,只能算是一个小小的风波,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更大的麻烦。《大豆田永久子与三名前夫》最近这几年,日本的性别平权舆论和活动轰轰烈烈,但是实际成果却褒贬不一。一方面,在国家的鼓励下,很多企业采取了不少女性友好政策,达到了正式员工之间的同工同酬,也为女性正式员工开辟了更多的上升发展通道。而另一方面,女性整体,尤其是底层女性的状况仍然不乐观。日本女性和男性之间仍然存在教育差异,她们长大后可选择的道路更窄,女性非正式员工的平均收入尤其低。此外,在现在日本调查的贫困人口中,单亲妈妈带孩子的单亲家庭占很大比例。比起夫妇同姓,这些底层女性的生活也许更值得政府和社会关注,但或许是因为这些问题要解决起来实在太困难,所以日本的政治家们在吵夫妇同姓问题。真正迫切需要帮助的人,反而渐渐消失在公众的视野里,如此经过三十年,民众的乐观主义和热情也就慢慢消退了。*本文整理自看理想音频节目《日本“失去的三十年”再认识》第15期,有编辑删减,完整内容请移步"看理想"收听。🗼点击收听👇音频编辑:小马微信内容编辑:林蓝封面图:《大豆田永久子与三名前夫》策划:看理想新媒体部商业合作:bd@vistopia.com.cn投稿或其它事宜:linl@vistopia.com.cn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