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啊!遍布世界的黄金追逐者与他们疯狂的炼金尝试

Wait 5 sec.

本 文 约 3900 字阅 读 需 要 13 分 钟最近,国际金价持续飙升、直逼千元大关的新闻冲上热搜。“黄金一夜暴涨”不仅牵动着资本市场的神经,更让不少投资者盯着行情睡不着觉,真·“彻夜难眠”。而当“黄金暴涨”成为今日街头巷议的热点,这背后其实是人类千年未变的,对黄金价值的认同——甚至,古人比我们还疯……或许就像莎士比亚说的那样:“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炼金以求长生在莎士比亚笔下,黄金简直是无所不能,令众人趋之若鹜。的确,作为一种天然储量稀少的贵金属,金子自古即为人们所珍视,中国早期文献也常提及黄金,如《尚书·禹贡》记载“厥贡,唯金三品”。不唯如此,到了秦汉以后,黄金更是成为中国方士心目中长生不老药的原料。战国末期的《韩非子·说上林》已经有方士向楚王献不死仙药的记载,“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对长生的渴望是君王们永恒的追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他的万世基业的稳固和永享帝业,更是迫不及待地追求不死仙药,甚至“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最后长生药不曾找到,倒是留下一个徐福东渡日本的传说。既然求取仙药此路不通,改弦易辙转向人工制造长生不老药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作为一种耐腐蚀的金属,黄金入火不焦、入水不腐、入地千年不朽,让人联想到生命的不朽。东晋时期的著名炼丹家葛洪(283-363)在其著作《抱朴子·内篇》直言:“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所谓“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只需将黄金的抗蚀性机械地移植到人体中,不就能长生不老了么?既然如此,何不直接服食黄金呢?因为实践证明这是行不通的绝路,吞金非但不能延年益寿(更遑论长生),反可立时丧命,于是方士开始制取人工药金。他们认为药金是经过炼制点化而成的,金的毒性已完全去除,故而炼制和服食药金仍可以把金的抗蚀性转移到人体,以实现长生不老的梦想。作为制备不死金丹的一种技术手段,炼金术在中国历史上横空出世。经过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的大发展,秦汉的人们已经发现,熔炉里的变化着实奇妙,炉火烧炼的威力的确无穷。火法炼丹由此诞生,并且成了日后中土炼丹方法的主流。丹砂(硫化汞)被方士奉为至尊。“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说的就是硫化汞经加热能分解成汞,汞与硫研磨生成黑色的硫化汞,黑色的硫化汞隔绝空气加热慢慢转变为红色的硫化汞。这种化学变化在方士看来奥妙非常,以为用丹砂这种神奇物质与铅、硫、砒霜等置于炉鼎之中烧炼即可求得服用后长生不老的药金,就像葛洪说的那样,“天地有金,我能作之。二黄一赤(指雌黄、雄黄、丹砂),立成不疑”。到了汉朝,与秦始皇齐名的汉武帝同样是个极度热衷神仙方术、敬神祀鬼的皇帝,他有强烈的寻仙求药的愿望,上行而下效,武帝一朝,光是在《史记》上留名的御用求仙方士就有好几个(李少君、少翁、栾大)。李少君曾经对汉武帝说:“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而事化丹砂诸药齐为黄金矣。”这是中国历史上炼金术最早的确切文献记载。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56-87年),大汉朝野掀起了炼金潮。汉武帝的伯父淮南王刘安就是当时推动炼金(丹)术盛行的皇亲国戚之一。刘安不仅收养了很多江湖术士进行炼金丹活动,还把这些人所描述和使用的炼金丹术秘方收集起来,写成一本《枕中鸿宝苑秘书》。这本书甚至引来了汉武帝的注意,亲自召见刘安,命他传授炼丹之法。不知出于何种考虑,刘安居然忤逆了皇帝的意志,抗旨不教。很快,刘安因被人告发谋反被满门诛杀,《枕中鸿宝苑秘书》也在这次祸乱中丧失。武帝以后,不光汉代几代皇帝如宣帝、成帝、哀帝喜好此类方术,后来的历代封建君主也是极力推崇炼金术。及至唐朝,因皇室姓李,为提高其门第,神话其统治,其自命为道教祖师老子的后裔;因而李唐王朝的历代皇帝也几乎都热衷于道教。中国炼金术也在唐朝登峰造极,唐代上至皇帝、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热衷于炼丹炼汞,修炼长生之道。结果当然是适得其反,欲求长生,反致速死。因为古代炼丹家所炼制的药金,其主要成分是有毒的汞、铅、砷、硫等化合物,丹药中毒的现象比比皆是。有唐一代,穆宗、武宗、宣宗等皇帝皆因服食丹药而暴毙,宋代以后的皇帝们就再也不敢冒险尝试了。求财不求命的西方炼金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中国方士们炼金的目的是为了制造丹药,以求实现缥缈的长生之梦;他们的西方同行倒是显得更现实一些,其主要目标是使贱金属(铜、铁)变成贵金属(金),从而发财致富。说起来,西方炼金术的理论基石还是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奠定的。他认为,世界是由四种基本元素——水、土、火、空气构成,物质的所有形态都由这四种元素根据不同的比例组成。于是,炼金术士们相信“金属是由一种蒸汽,经过漫长的岁月凝结而成。起初,它凝结成水银和硫黄。在适宜的湿度和热度下,硫黄和水银持续而稳定地成熟,直到变得坚固。由此经数千年缓慢转变,金属才产生出来。如果它们没有中途被开采出来,自然就会纯化它们,使之最终变成黄金或者白银。但是通过炼金术士精妙的技艺,这种转变可以在一天之内或者在一段短时间内完成”。中世纪欧洲的炼金家R·吕律就曾大言不惭地宣布:“倘若大海是汞做成的,我就可以全部把它变成黄金。”而在欧洲炼金术士的理论里,运用一种被称为“哲人之石”(Philosopher's Stone)的点金石,就能直接改变金属的性质,把贱金属转换成为贵重的黄金。由于“哲人之石”被人们尊奉为智者之石,有神圣的、具有魔力的万能属性,因此,很多炼金术士们竭尽全力去寻找它。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这种“哲人之石”,炼金术士们长期从事的都是无用功。他们在金属中寻不到,就到矿物界去找,后来又转去植物中寻找,甚至连动物的骨头、血液、肌肉、唾液和尿液等都找遍了,仍然一无所获。在一个地方找不到,很多人又到其他地方去找,德国、法国、西班牙、希腊、波斯、土耳其,到处都留下炼金术士锲而不舍却徒劳无获的足迹。13世纪中叶开始,“炼金术像热病一样席卷欧洲,占据了那些试图解开自然之谜的人的主要注意力,并且至少长达三个世纪之久”。此时,欧洲的城市兴起,工商业逐步繁荣,随着与东方贸易的兴盛,大量奢侈品如绸缎、珠宝、香料的输入,王公贵族越来越追求豪华的生活享受,出现了对贵金属的巨大需求。对于这些王公贵族来说,炼金术就是通往财富的捷径。为了获得黄金,他们乐得将赞助所费不菲的炼金术实验作为一项风险投资。一时间,从波罗的海到黑海,欧洲各国的君主跟前都有大量的炼金术士为他们服务。事与愿违,炼金术的畸形繁荣,不仅没有给人带来预想中的财富,反而成为心术不正之人招摇撞骗的伎俩。但话说回来,中世纪欧洲炼金术士们花费了毕生的精力,经过一代又一代人艰苦的努力,固然并没有找到炼石成金的秘密,倒也并非一无所获。14世纪初,一位西班牙炼金家,冒名贾比尔写出了4部金丹术著作,其中不仅清晰地介绍了食盐的提纯法,还记录了硝酸、王水的制取法。到了中世纪后期,硝酸、王水等矿物酸已成为普通的化学试剂。16世纪,欧洲的炼金术士发现了酒精;1669年德国汉堡的炼金术士布兰特(Henning Brant)通过蒸馏尿液发现了在黑暗里可以发出一种奇异而美丽的光的粉末(磷),虽然他的本意是相信 “哲人之石”可能应该采用人体生命活动的产物,但“这一发现使人们从炼金术的玄秘中朝着理性的化学又迈出了一步”。就是在这些新元素不断被发现的过程中,炼金术一步步走向衰亡,而当时只是炼金术附属品的近代化学却渐渐浮出水面。1661年,波义耳(物理定律“一定量的气体在一定的温度下,气体的体积和压力成反比”即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名著《怀疑化学家》问世,在化学史上树起了一块里程碑。波义耳第一次科学地提出了“元素”的概念,即那些无法再分解的简单物质。波义耳向全世界宣告,化学不仅仅是医生的助手和炼金术士的技能,它应该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出现。17世纪中叶,在炼金术日趋没落的同时,化学研究者却彻底摆脱了炼金术的羁绊,成为新的专业科学工作者。及至18世纪,随着法国大科学家拉瓦锡的《化学基本论述》的问世,近代化学终于完成了革命,成为一门系统而独立的学科。近代化学的诞生意味着炼金术的时代永远地过去了。弗朗西斯·培根曾把炼金术比喻为《伊索寓言》中的一位老人。这位老人在临终前告诉他的儿子们,葡萄园里面埋有黄金,结果几个儿子经常去葡萄园内翻土寻黄金,久而久之,黄金虽未找到,但是土却变得松软,使得葡萄获得了大丰收。炼金术的命运与之异曲同工,炼金术士们殚心竭力地寻找点石成金的方法,虽无法实现却使后人得到许多有用途的发明与试验方法,日后终于成为近代化学的催生婆——这或许也是延续千年的炼金术的最好归宿了。本文改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16年2月下,原标题为《中国人求长生,西方人求富贵 炼金术:追逐点石成金的幻像》,有删节,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END作者 | 郭晔旻编辑 | 胡心雅  主编 | 周斌排版编辑 | 李语馨 喻露加(实习)校对 | 火炬 李栋 张斌 彦文推荐2025年,故宫博物院迎来建院百年六百载紫禁城,百年博物院这里不仅是明清两朝的皇宫禁苑更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艺术殿堂百年间故宫以宏富的收藏深厚的学术研究创新的文化传播成为世界瞩目的文化遗产守护者其中,书画藏品尤为璀璨近五万件(套)绘画作品其中近千件系国家一级文物这些绘画承载着中华文明发展演进的珍贵历史信息是万千珍宝中极为绚丽的篇章本期,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名画发掘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基因密码点击下方封面,即可购买↓↓↓“在看”的永远18岁~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