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份工作你就感恩戴德吧”

Wait 5 sec.

《新闻女王》职场中的PUA话术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被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从“996加班是福报”到”裁员即毕业“,再到”拿N+1偷着乐”,打工人的处境差到了有工作就该感恩戴德的程度。在这背后,组织权力越来越隐蔽,还可能导致打工人失权而不自知。今天的文章,学者刘海龙将从传播学批判理论的角度,谈一谈这些不公平的现象是如何通过传播被建立起来的,或者说,是如何被传播掩盖的。讲述 | 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来源 | 看理想节目《生活在媒介中:传播学100讲》01.权力的隐蔽与合理化组织和传播的关系密不可分,组织是通过在传播中产生的意义的表达而建立的。同样,组织和权力也不分彼此,存在组织的地方就有权力。权力并不单纯是组织结构的一部分,事实上它既是媒介又是结果,既起促进作用,又起抑制作用。从本质上说,权力既是组织活动的产物,又是组织过程。权力构造着组织,如果没有权力,组织就缺乏凝聚力和必要的结构,但是组织中的权力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吊诡的是,我们愿意接受某种权力的影响,这个权力才得以存在,反之,如果大家都不在乎某个人或者规则,TA就没有权力。而我们之所以要关注权力,就是因为权力的使用会使组织中的某些群体受益,同样也会使另一些群体的利益受损。但这里又出现了另一个吊诡的现象是,权力在越不被人注意时,就越有效果。在组织中,权力行使的一般策略是尽量不引人注目,并尽量使组织成员行使权力而做出的决策合理化和合法化。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不舒服,但是又觉得无从说理的根源。《编号17》其中,传播符号起到了重要作用。举例来说,领导的办公室如何布置就是一种符号。有的办公室和员工在一起,有的单独一层;有的空间小,有的空间大;有的透明,随时敲门就可以进,有的戒备森严,要预约并层层通报才可以进入。这些符号的设置就体现了权力是否具有神秘性和权威性,后者会让普通人觉得权力更大。同时,组织结构作为组织成员社会实践的媒介和结果,也是组织权力的明确特征。比如会议,会议的象征意义在于,在组织的等级制度中,掌握权力的人可以用它来展示权力,从而加强其地位。有的组织是领导坐在主席台,按照职位从大到小入座,权力最高的人先定调,然后下属阐释发挥,普通人不能插话。而有的组织,所有人围坐在一起畅所欲言、集思广议。这就体现着完全不同的权力,也体现着不同的组织文化和价值观。不过,不管权力多隐蔽,还是可能被察觉,并影响其实施,不能实现少数人的特殊利益。所以还需要一套话术或者观念将权力的实施合理化。批判学派认为,组织传播是通过意识形态的方式,维护组织中特定群体的权力。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意识形态就像有色滤镜,人们必须通过它才能看到社会现实。所以,意识形态是我们每个人认识现实的一套想当然的假设。它涉及了意义的形成以及变形。正是通过意识形态对社会现象的建构或重建,矛盾和不平等才被合理地融入社会体系的框架中。用组织文化的角度看,意识形态在组织权力的合法化和再现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就是掩饰社会矛盾和为统治集团的利益服务。换句话说,意识形态对组织内的主体进行了支配和限制,使TA们认识到存在什么、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可能的,为主体所处的社会现实提出了边界条件。《编号17》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意识形态不仅会把局部利益表现为整体的,还擅长对矛盾的存在进行否认或改造,并且,意识形态还会通过将自己具体化为某些行为或措施,使目前的状态正当化。具体化包括故事、神话、隐喻、仪式、标志语等符号,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会让组织成员自然地接受,把它们当成理所当然的常识。这也就是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所讲的文化领导权。文化领导权不是压迫而是领导,是通过吸纳被统治者的认知和价值观,占据道义和伦理的至高点,让人不得不接受其领导。02.意识形态如何讲故事?以故事为例,通过讲述有关组织的故事,表达出对组织现实的某些知觉,可以取代其他可能的认识。我们知道,对同一个故事往往存在多种解读,而意识形态的作用就是遏制其他的解读方式,形成叙事的封闭,让组织成员用一种对掌握权力者有利的方式做出意义解读。这不是某个人故意为之的欺骗,甚至在故事的讲述和传播过程中也不存在恶意,往往还以“这是为你好”的面貌出现。我们把这种意识形态的操控,称为“交流系统的扭曲”。也就是说,问题不出在具体的某件事情或某个人那里,而是整个组织的话语系统出现了问题。比如一些互联网企业把裁员叫“优化”,把解雇叫“毕业”,并且还祝贺员工“毕业”。这些将语言歪曲的使用,完全是站在组织的角度,以组织的利益来建构。它们把员工在企业工作看作单纯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员工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它们默认员工应该感恩,甚至把996的加班与剥削制度视为“福报”。这套不平等的话语系统地歪曲了组织存在的基本前提,而它的不断重复则让这种站在权力角度的意识形态成为员工的“常识”。《人生切割术》第二季美国学者姆贝在《组织中的传播和权力》书里分析了一个案例。有个新员工进入IBM公司担任警卫,有一天许多人簇拥着IBM的董事长进公司时,这个新员工认出了董事长,但是发现董事长没有戴出入证。他犹豫再三,鼓起勇气把他拦下了。周围人觉得他多事,但是董事长没有生气,大度地戴上了出入证。这是一个典型的关于企业文化和领导人格的故事。它隐含的意义是这个公司一视同仁,同时领导也要遵守公司的规则,哪怕是地位很低的员工,规则也会赋予TA强大的权力。但是另一方面,这个故事背后也隐藏了一些意识形态。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这些规则是谁制订的,遵守这些规则会对谁更有利?正是董事会成员们制订了这些规则,主要针对的是企业的员工。这些规则的贯彻会给董事们带来更多利益。而这个故事的讲述,却把局部利益表现为整体利益,并且通过总裁对规则的遵守,将“每个员工都要遵守企业规范”这一纪律具体化和正当化。同样,大家可能会听到很多新媒体企业的创业故事,描绘企业的创始人如何白手起家,坚持不懈,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最终迎来成功。这样的故事隐含的意义除了宣传企业家及企业的传奇故事外,还在鼓励员工忍耐、坚持,像创业者这样真正投入,也能够获得同样的机会。用刚才的方法来分析,可以试着回答以下问题:它对于“成功”的话语是不是系统性歪曲?是否忽视了企业成功的外部政治、经济和政策环境?员工接受这样一种奉献忍耐的价值观,最终对谁有利?它是否将全身心投入、把公司视为自己的事业具体化、正当化?《人生切割术》第二季03.幽灵劳动现如今,数字媒体和后福特制工作方式出现,产品与服务的定制化生产,也在改变着组织的形态。大规模的生产变成了个性化的需求满足,相应地,组织成员与组织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疏离,最典型的就是很多传统的劳动被众包给零工。比如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亚马逊MTurk平台等。这产生了大量新的雇佣形式。组织不必为TA们提供工作场所、工作设备、培训甚至基本的生活及医疗保证,员工之间也没有相互的联系。但这个现象里面也存在一个意识形态的扭曲。组织采取的是“自由就业”、“灵活就业”等方式来描述。然而另一方面,这些劳动其实是不被认知与承认的,劳动者要承担许多原来由组织承担的负担,比如设备、技能培训、医疗保险等,这就是所谓的“幽灵劳动”。这种用工模式会给组织带来很多的好处,不但减轻了组织的负担,还加强了组织运行的效率与监控,或者说,让操控变得更加隐形。一些企业管理平台现在已经可以监控员工的工作状态、活动区域,还将传统的打卡制度变得更加细致入微,甚至出现了对员工上卫生间时长的监控。同时,全年24小时在线的数字媒介还可以在非工作时间继续派发任务,这也使得员工的权利进一步受到侵犯。《逆行人生》因此,仅仅从符号和叙事的角度来分析组织传播中的权力已经远远不够,技术在其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然,与技术相关的意识形态也在组织中被进一步建构,中性的、先进高效的技术本身也成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以上是组织传播批判学派的一些大致观点,这个学派并不是中立地解释,而是包含明确的价值判断。学者们的研究目的不仅是解决知识上的困惑,更重要的是改变不平等的现状,解放被权力压迫的人。批判学派的学者认为,对于话语权力的揭露与解构,本身就是一种反抗实践。拒绝生活在神话与虚假的意识中,是通向真正解放的第一步。*本文整理自看理想音频节目《生活在媒介中:传播学100讲》第55期,有编辑删减,完整内容请移步“看理想”app收听,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音频编辑:hyl、小颜封面图:《编号17》策划:看理想新媒体部商业合作:bd@vistopia.com.cn投稿或其它事宜:linl@vistopia.com.cn 阅读原文 平台地址:http://www.jintiankansha.me/t/axs9eew9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