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器材不支持播放多媒體材料Play video, "習近平特朗普會晤結束 關稅、稀土問題得以緩解?", 節目全長 15,5515:55音頻加註文字,習近平特朗普會晤結束 關稅、稀土問題得以緩解?Article InformationAuthor, 呂嘉鴻Role, BBC 中文眾所矚目的「習特會」在韓國落幕。其中,稀土問題毫無意外地成為兩國談判的關鍵。會後,中國同意暫緩稀土出口禁令,而美國則以降低對中國的貿易關稅作為回應。事實上,在當今全球供應鏈充滿地緣政治風險、中國壟斷稀土元素的時代,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川普)正積極推動一場國際聯盟,建構西方及盟友支持的稀土產業鏈,希冀打破中國對稀土供應鏈的壟斷。他甚至稱他的關稅大棒促使中國稀土禁令收手,但中國在稀土的主導地位會被美國「彎道超車」嗎?或者,這個被媒體稱之為「北約稀土」的新結盟,能夠成功建構嗎?據此,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約翰·桑頓中國中心(John L. Thornton China Center)研究員陳凱欣(Kyle Chan)向BBC中文強調,美國最近與澳洲和日本在稀土領域的協議,標誌著朝正確方向邁出充滿希望的一步,但對中國稀土的依賴並非「全有或全無」的二元困境。長期研究中國科技發展及美中關係的陳凱欣解釋,雖然全面多元化建構產業鏈可能需時數年,但美國可在短期內採取措施,逐步降低供應鏈風險,例如強化全球其他地區如澳洲的既有能力,以加速有關成果,因為美國稀土材料生產商「MP材料公司」(MP Materials Corp)簽訂的挖採協議則可能需數年才能全面擴產。不過,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副教授章樂漢(John Paul Helveston)向BBC中文解釋,美國短期內能與中國在稀土一較高下的選項並不多。中國亮出「最強稀土牌」:「 卡脖子」方案背後的談判籌碼為什麼中國限制稀土出口會對美國帶來巨大打擊?澳洲雄心勃勃,下重注挑戰中國的稀土壟斷地位章樂漢認為,美國在接下來幾年仍將需要從中國進口稀土,因此維持與中國的良好貿易關係在短期内至關重要。長期策略則是與盟國合作,在其他國家發展加工設施,並提供優惠貿易條件以激勵投資建置精煉能力,例如提供保證採購協議等。「當然,這類承諾需要美國同時建構國內市場需求,例如擴大電動車和電池製造產業。然而,現任(特朗普)政府卻在做相反的事,正積極阻礙這些產業的發展。」Skip 熱讀 and continue reading熱讀歌手黃明志涉台灣網紅命案,馬來西亞警方將朝「謀殺罪」調查中美元首會晤協議細節陸續出爐,華盛頓與北京是否「休戰」在望?巴厘島叫停著名景點懸崖電梯工程 由中企承建陳志:「詐騙帝國」神秘主謀,被指策劃140億美元加密貨幣詐騙案End of 熱讀台灣高雄科技大學海洋環境工程系廖柏霖助理教授也對此表示同意,稱各國要追趕中國在技術上的領先仍是重大的工程。他向BBC中文分析,中國在稀土相關技術的領先是長期累積的結果,而且,從2015年的「稀土十三五規劃」開始,北京就把稀土回收和製程列為國家重點,幾十年下來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廖教授表示,其他國家像澳洲稀土採礦公司「萊納斯」(Lynas)、「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研究理事會」(Saskatchewan Research Council,簡稱SRC)的加工技術等也有新的突破,但要在短時間完全取代中國的供應鏈,還有一段路要走。至於美國,廖柏霖認為除了技術還得同時面對環保法規、規模經濟、回收渠道三大難題,要追趕中國需各界大力支持。事實上,中國的稀土出口管制範圍極廣,不僅涵蓋材料與產品,還包括加工技術本身。陳凱欣認為,這讓其他國家難以搭建通往本土大規模生產的「橋樑」。但他也向記者強調,美國無需直接與中國在稀土加工上競爭,「而是可追求『彎道超車』的策略,例如建立國家聯盟,共同打造獨立於中國的稀土供應網絡,或聯合投資新型磁鐵技術,以減少對稀土的過度依賴。」圖像來源,Reuters圖像加註文字,「萊納斯」工廠將澳洲的稀土礦經過精選後運到他們設在馬來西亞東海岸關丹的的加工廠進行提煉。兩國是特朗普積極在稀土合作的國家。稀土是什麼?簡單來說,稀土包括週期表中的17種元素,更可細分為輕稀土(如鑭、鈰、鐠)和重稀土(如鏑、鋱、釔),前者用於催化劑與玻璃,後者則在磁鐵與雷射技術等領域扮演關鍵角色。對此,台灣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李政翰助理教授進而向BBC中文強調,「稀土」中的「稀」並非因為其稀少性而稱,主因是這些元素在地殼中的分佈相當分散,故很少有稀土元素富集到容許商業開採的程度。此外,「稀土」元素質輕、強度高且耐高溫,特別適用於小型電動馬達,這幾年來,在美中科技戰爆發後,政策圈、產業界及媒體都十分關注。李教授舉例稱,稀土中的「重稀土」因較高的稀有性與應用價值,使其相對更受重視。譬如,「鏑」主要可運用在永久磁鐵與混合式馬達上,在磁鐵中,鏑的添加可改進釹鐵硼磁鐵的磁性能,改善磁鐵的耐熱性能。此外,鏑也可以作為光學玻璃,使用於光學鏡頭、光學纖維元件等或應用於核能工業及軍事工業上,具有相當多高附加價值之應用。而輝達(Nvidia)設計或部分電腦晶片製造商則會使用鏑電容器,亦即利用超純鏑於晶片電容器的生產,因為超純鏑具有優異耐熱性。此外,稀土中的「釹」廣泛用於航空航天材料,「釤」可應用於原子能反應器以及「鉺」被用於軍事上用於雷射測距儀等等。高雄科技大學廖柏霖教授則向BBC中文強調,關鍵就在於稀土能做出高性能永久磁體,特別是「釹鐵硼磁鐵」(NdFeB)。他指出,該磁鐵的厲害之處是:體積小、磁力強,而且能耐高溫。有它在不僅能將馬達做得更小、效率更高及能耗更低,在電動車馬達、風力發電機、AI伺服器的冷卻風扇,都離不開這種磁體。你的器材不支持播放多媒體材料Play video, "BBC走訪全球最大稀土礦場 中國稀土供應鏈背後的污染遺害", 節目全長 3,1003:10音頻加註文字,BBC記者親訪中國兩個最大的稀土礦區,發現那裡的礦產開採遺留了有毒土壤和水污染問題。不過,稀土元素彼此的物理性質相似,分離與純化過程也極為困難與昂貴。李政翰教授說,若要將稀土資源有效地與其他金屬或彼此分離,往往需透過大型物理化學流程(包含選礦、焙燒與煅燒)、酸鹼浸漬與「溶煤萃取法」(Solvent extraction)及電解精煉等才能分離提純。而「金屬量產」則是在完成稀土金屬分離後,能大規模地生產出這些高純度稀土金屬,以滿足工業需求的流程。事實上,被稱為「中國稀土之父」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光憲教授便是在數十年前成功研發「串級萃取理論」,亦即一種高效的溶劑萃取方法用以分離化學性質非常相似的稀土元素,此技術成為中國稀土產業鏈成功的重要環節。稀土「武器化」:「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中國何以成為當下稀土元素的霸主地位?根據公開資料,美國80%的稀土進口依賴中國,而歐盟對中國的依賴度更高,達到98%。換言之,中國如何一步一步建構了稀土產業鏈?而且,在美中科技戰升溫的背景下,稀土如何一躍成爲美中競逐談判的重點角色,甚至成爲有效掣肘華盛頓的利器?台灣學者李政翰在回答這問題時表示,中國技術的領先主因是完整的產業鏈——從上游開採到後續精煉,而且中國有較多礦產資源,加上相對寬鬆的環保與成本考量(早期中國較願承擔高污染、高技術門檻的提煉過程)——在政府長期的政策支持下,使得中國在稀土分離和精煉領域可以不斷改進技術並同時設計相對的設備,久而久之便佔據主導地位,並可對技術與設備的出口進行管制。事實上,1990年代,歐洲尤其是法國曾擁有蓬勃的稀土產業,但因為環境及眾多成本考量並未大力推動。彼時,中國以低價傾銷稀土,迫使美國芒廷帕斯礦場(Mountain Pass)關閉,澳洲萊納斯稀土公司轉移加工至馬來西亞但仍依賴中國技術。如今全球市場幾乎所有稀土產品都來自中國,這來自中國數十年來大規模開採和精煉,現佔據全球稀土開採的50%以上及近90%的加工能力。因此,回顧中共前領導人鄧小平1992年「南巡」期間公開宣稱的「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背後是引導巨額投資於內蒙古白雲鄂博礦與江西贛州礦區,專家稱稀土變成戰略資源進而「武器化」的過程因此其實有跡可循。圖像來源,Getty Images圖像加註文字,稀土金屬的分離本來就屬於高能量密度、勞力密集與危險度較高的產業,同時在稀土的開採與精煉過程中,也對環境及人體有污染性。美國建構「稀土北約」能否「彎道超車」?中國在此領域的絕對主導地位,讓西方深刻體認到供應鏈依賴的風險。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今年3月《礦物商品摘要》(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 2025)刊出的報導指出,儘管美國是稀土礦物精礦的淨出口國,但在將這些原料轉化為高價值稀土化合物和金屬方面,卻嚴重依賴進口。換言之,美國國內沒有「完全商業化」的稀土分離設施,因此不得不將開採出的精礦出口到美國海外進行進一步的加工和分離。在涉及稀土化合物和金屬時,美國的淨進口依賴度依舊很高,部分稀土元素甚至達100%的進口依賴度。根據投行高盛的最新研究,中國更壟斷精煉與分離的92%與91%,以及磁鐵製造的98%。2023年,中國生產70千噸精煉稀土,佔全球90%以上加工產能。中國壟斷稀土產業鏈的態勢意味著,中國曾經一度揚言實施的稀土出口限制會對美國造成沉重打擊,特別是重稀土廣泛應用於軍事領域。圖像來源,EPA譬如,10月9日,中國商務部就先後發出六項海關總署公告,從稀土相關的原材料、設備、產品、技術和合作等多個方面,進一步收緊出口管制。包含幾乎所有含有中國原產稀土的產品都將納入出口許可管理。此外,使用稀土相關技術的製造行為也會被納入管控,意味著不僅原料受限,產品的「 最終用途」也將成為中國審查重點。位於華府的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一份報告稱,包括美國F-35戰機、「戰斧」巡航導彈,以及「捕食者」無人機的國防技術,都離不開這些礦物。該報告還強調,中國目前正以比美國快五至六倍之速度,擴大彈藥生產規模及獲取先進武器系統及設備。因此,近年來,美國多次表示稀土不僅攸關經濟策略,更是該國戰略安全的核心。特朗普強勢回歸白宮不久後,便透過毫不掩飾的聲稱想要拿下「格陵蘭」,以及施壓烏克蘭稀土交易的舉措等等,表達爭奪這項資源的野心。圖像來源,BBC / Jonathan Josephs圖像加註文字,稀土要「商業化分離」就是要在大規模工業生產裡,把礦石中17種性質幾乎相近的稀土元素,一個一個分出來,而且純度要高到99.9%以上。特朗普在與習近平碰面前夕的亞洲各國訪問時,更彰顯他希望與各國一同建設稀土產業鏈的慾望。特朗普近日的亞洲行,與澳洲及日本簽署合作協議,均試圖打破北京目前對稀土供應的牢牢掌握。合作不僅限於雙邊,還擴及多邊框架。譬如,10月20日,特朗普與澳洲總理安東尼·阿爾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在白宮簽署了關鍵礦物框架協議,雙方各投資10億美元,用於擴大稀土開採與加工,日本作為美國的重要盟友,也迅速加入這場合作行列。高市內閣宣布除了同澳洲共同投資稀土礦的開發,新任首相高市早苗與特朗普的會晤,雙方不僅討論防衛合作,還強調稀土供應鏈的多元化。在此之前,特朗普還同馬來西亞簽訂了一個重要的稀土加工協議,強化聯盟並推動加工設施投資。此外,歐盟亦注入公帑,歐盟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日前表示歐盟將透過「關鍵原材料法案」(Critical Raw Materials Act)與美國合作,建立聯合開採基金,目標在2030年前將中國稀土依賴度從80%降至50%。在美國國內,特朗普透過進出口銀行撥款2億美元貸款予稀土開發商「RE合金」(REAlloys)公司,加速內華達州的本土精煉廠建設,同時與日本建立框架,共同開發開採與加工供應鏈。這些努力雖面臨時程長、成本高的挑戰,但標誌著美國從被動依賴轉向主動「彎道超車」的野心,旨在建構獨立於中國的全球供應網絡。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今年發表的報告剖析稱,美國稀土自給率希望在2030年,從15%提升至60%。今年5月,澳洲萊納斯公司位於馬來西亞工廠成功量產氧化鏑(Dysprosium oxide),成為中國以外全球首個實現重稀土商業化分離的設施,引發全球矚目,但目前的產量規模仍然有限。特朗普的聯盟策略擴及多國,新的西方稀土產業鏈被媒體稱為「稀土北約」,旨在對抗中國在稀土的霸權地位。但是,儘管特朗普強調這是針對中國壟斷的「經濟獨立宣言」,但外界仍然質疑「稀土北約」是否能夠完善搭建起來,是否足以與中國抗衡。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章樂漢教授向BBC中文解釋,加工和精煉仍是最大的瓶頸。他強調,「這些步驟極難克服,原因是它們需要大量製程專業知識和設備(以及規模),這是全球許多國家都缺乏的技術」。台灣高雄科技大學海洋環境工程系廖柏霖助理教授同樣強調,稀土要「商業化分離」就是要在大規模工業生產裡,把礦石中17種化學性質幾乎一樣的稀土元素,一個一個分出來,而且純度要高到99.9%以上。他告訴BBC說,「這不是用幾個實驗室設備就能做的事,要靠上百級的溶劑萃取塔、極嚴格的製程控制,才能穩定生產。」圖像來源,BBC / Tracey Langford圖像加註文字,經過漫長的淨化過程後,稀土金屬以粉末袋的形式送往製造商。美澳簽署稀土協議,抗衡中國市場主導地位中國和美國在南美的鋰礦之爭「未來礦產」或將成為21世紀繁榮的「金鑰匙」 中國掌握著哪些?廖教授還舉例,商業化分離之後還有第二關「金屬量產」,便是如何把那些分離出來的氧化物還原成金屬或合金(例如:釹、鐠及鏑等),用來做永久磁體或其他高階材料。這部分要用到像「熔鹽電解」這種高技術程序,還要顧及能耗、雜質控制及回收率等參數,難度非常高。成功大學李政翰則向記者表示,若以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報告所示,事實上中國以外不少國家也有相當豐富的稀土蘊藏量,故若要進行稀土資源的開採,可嘗試與其他國家建立多元化的稀土供應來源,以透過國際合作降低供應風險。但李教授也向BBC強調,問題仍存在於技術與設備供應上,因為目前大多成熟的稀土提煉、分離與純化製程仍被中國把持,故即使有稀土資源,可能仍就不得其門而入。彭博社稱,中國擁有稀土加工的先進技術,而且正竭力保護這些技術不會外流。美國需要在稀土技術上找到變通之法,「就像中國一直在做的」。並稱其中一點包含投資技術及移民人才,而非一股腦地防堵移民。此外,替代材料的研究與應用,也被認爲可以降低對特別稀土元素的依賴。李教授舉例,譬如各國也正在竭力發展無稀土或低稀土含量的磁性材料,主要開發產品是不含稀土高性能永磁材料(主要以錳為主),這是極具潛力的「無稀土永磁材料」。又或者,透過資源循環的方式,從釹鐵硼磁鐵、廢棄螢光燈管、LED燈與石油煉製工業的催化劑中循環回收釹、鏑、釤、釔、銪、鈰、鑭等稀土元素。不過,李政翰向BBC中文補充稱,雖然這些廢棄物皆可透過提煉冶金中的技術,回收及循環使用其中的稀土資源,但可能會面臨純度不足與成本較高的窘境,「但對於沒有稀土資源的部分國家來說,若可以在技術創新、國際合作等政策支持下仍有機會在這場資源戰爭中找到突破口。」圖像來源,Getty Images圖像加註文字,「稀土」並非因為其稀少性而稱,主因是這些元素在地殼中的分佈相當分散,故很少有稀土元素富集到容許商業開採的程度。最後,更棘手的問題是環境成本。專家稱,各國在未妥善處理污染管控之前,往往不會貿然開挖稀土,因為此產業耗費龐大的環境成本。對此,章樂漢教授向BBC中文解釋,美國需要對稀土供應鏈的這些環節進行巨額投資,但一些環節最好是在美國以外的國家,讓其他產業鏈的國家能一起承擔可接受的環境成本。章樂漢還強調,另一巨大的缺失環節是這些材料的「終端市場需求」。他認為美國國防用途相較於電池和電動車的龐大市場,僅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美國其實更需要強健的電動車產業,才能吸引這些材料的投資。他認為,特朗普政府似乎不理解這種關聯性,對美國電動車產業極度不友善,直接阻礙了實現強健國防供應鏈的努力。「必要震撼」中國和西方在稀土大戰的背後隱藏著深刻的區域政治博弈,宛如半導體晶片戰的翻版,稀土作為半導體與高科技電訊產品的重要基石,折射出美中大國的激烈競逐。美國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報告指出,這場競爭是高科技優勢的角力。這是因為,如果稀土是用來製造晶片磁頭或5G天線,中國的壟斷似乎等同於晶片禁令的「軟刀子」。如同美國向華為祭出晶片禁令,北京的稀土出口管制威脅蘋果與台積電,這是中南海對西方的「嚴正警告」。舉例來說,歐盟當下對中國重稀土的依賴達95%,若美中貿易戰在稀土戰上打成「焦土戰」,德國經濟核心的汽車業將面臨癱瘓。但是,《紐約時報》報導也表示,與特朗普會面後,北京決定暫緩10月的管制措施,可能是意識到中國低估了該措施對西方產業基礎的衝擊力度,亦可能挫傷中國希望作為全球經濟「可靠供應方」的聲譽。分析美中稀土戰的未來走向,「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研究員陳凱欣(Kyle Chan)博士向BBC中文強調,美國與全球盟友合作潛在的挑戰在於信任與穩定性,因為當這些國家同時面臨美國關稅衝擊及政策不確定時,建立稀土聯盟將更為艱難,過去美國在關鍵礦產聯盟上的努力僅止於初步討論,尚未見顯著進展。廖柏霖教授則向記者強調,現在全世界要「擺脫特定國家稀土依賴」,最難的其實不是分離或冶煉技術,而是「磁體製造」跟「客戶認證」。他指出,目前全球大約90%的稀土磁體都還是在中國製造。「即使你能分離出稀土、提煉出金屬,如果沒有成熟的磁體製造技術與下游客戶信任體系,供應鏈還是無法獨立。」《紐約時報》紀思道(Nicholas Kristof)批評美國已經逐漸在這場貿易戰中輸給中國,稀土便是關鍵。他表示特朗普業已迫使北京將稀土武器化,但美國無力招架中國的反制,無法快速找到替代來源。他批評,無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總統,這些年來都應更努力地發展稀土礦山和精鍊廠。但他又說,加拿大大型礦業公司力量金屬礦產首席執行官特里·林奇表示,西方即便如此全力以赴,也可能需要五到七年才能見效。圖像來源,Getty Images圖像加註文字,2011年中國開始把稀土資源的重要性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加強對稀土產業的控制,促進企業整合和產業集中。2023年,中國生產70千噸精煉稀土,佔全球90%以上加工產能。因此,與中國競逐,各國要建立完整的供應鏈——除了要投資冶煉技術,也得同時發展磁體製造、回收再生、以及新型低稀土或無稀土材料。廖柏霖教授向BBC中文舉例說,日本的日立(Hitachi)、美國的稀土磁鐵製造商「諾維昂磁業」(Noveon)都在研究低鏑磁體與回收技術,這些如果能商業化,就可能改變整個局勢。而稀土回收絕非短期的「一次性競爭賽局」,而是一場長期的「重複協調賽局」。他表示:「最終勝出的不是擁有單次技術優勢者,而是能在多輪互動中建立穩定合作均衡與演化優勢的行動者。只有把產業鏈、政策、環保與市場整合起來的國家,才有機會在下一個十年搶到主導權」。長期研究美中科技戰的布魯金斯學會陳凱欣博士也向記者強調,說到底,中國的行動已將潛在風險轉化為全球供應鏈的真正問題。陳凱欣認爲,中國對美國祭出的稀土管制措施,所帶來的震撼和警示,或許對美國來講是「必要的」。BBC中文記者鄭佩珊亦協助本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