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已久的3D打印竟然又火起来了。 近日,深圳快造科技有限公司(Snapmaker)已完成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美团和高瓴创投等机构联合投资,具体金额暂未披露。 这家公司上次消息披露还在2021年。3D打印的行业热潮早就存在,但是消费级3D打印相对低迷,直到最近升温。一些大约10年前就成立的公司在近期有了新的融资动作,比如同样来自深圳的创想三维正在冲刺“消费级3D打印第一股”,该公司上次融资信息披露也是在2021年。那也是成立11年间唯一获得的一次外部融资,资方包括腾讯创投、深创投等。 说起来,这波消费级3D打印赛道起来,与AI技术发展密不可分。很长一段时间,这个行业受限于建模门槛,普通用户始终难以参与,直到最近几年,生成式AI建模工具普及,即使不懂建模,也可以通过文字、图片等简单操作,就可以生成直接用于打印的3D模型,轻轻松松就能打一个小摆件等。这样一来,使用门槛极度降低,情绪价值直接拉满,买买买的人自然也就多起来了。 嗅觉灵敏的投资机构当然也不会错过机会。截至目前,今年整个3D打印领域的一级市场投融资事件达到了近五年来的高位。以目前行业内的百亿独角兽——拓竹科技为例,这家公司成立于2020年,对外融资纪录停在了2023年下半年。 美团高瓴携手投资快造科技,再次证明中国消费级硬件越发受到主流资本关注。随着头部项目的确定性以及融资窗口的关闭,错过早期布局的机构显然也要加快脚步寻找下一个标的。 “一机成名” 成立于2016年的深圳快造科技有限公司前不久“一机成名”。 旗下产品Snapmaker U1在全球知名的产品募资平台Kickstarter上众筹202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44亿元),刷新了全球3D打印机众筹纪录,共吸引20264名支持者,预售量超过2万台。 据说就连公司内部都没想到会这么爆。在此之前,消费级3D打印机行业的明星玩家是另一家来自深圳的企业——拓竹,他家产品X1在Kickstarter上获得的众筹金额大约是700万美元。 Snapmaker爆火的原因在于解决两个行业痛点:打印换色效率低和材料浪费问题。 打印同样规格大小的东西,主流多色打印方案中单色打印大约需要4~5个小时,如果是四色打印,大约需要20~30个小时。其中,每换一次颜色大概需要2分钟。 其次是材料浪费。目前市场主流多色打印方案每次换丝都需要将原本的丝切断,再挤出去,设备中要么存在污染,要么存在材料浪费问题。打印一个50克的零件,浪费高达100~200克的材料。 但是Snapmaker U1一个动力装置搭配4个工具头,就像那种有多根笔芯的多色笔,只要按动将原来的“笔芯”收回再切换到另一根,就能换个颜色写字。5-6小时就能完成原本需要20-30小时才能完成的四色打印。 事实上,今年,整个消费级3D打印赛道都在升温。有投资人透露,深圳市内3D打印品牌年营收基本都迈进了10亿元大关,前三的营收今年基本都会在20亿元以上,最近三年整个行业的复合增长都超过了30%。 另外,一级市场也在发生变化,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截至目前,整个3D打印领域的一级市场投融资事件达到了近五年来的高位,超过40起,包括原子重塑、第二人生等。 今年9月,创想三维在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在港交所上市。这家于2014年成立的企业,在2020年就实现了10亿元年营收水平。到2024年,公司录得总营收22.88亿元,近3年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30.4%。而在今年前三个月,公司营收为7.08亿元。根据招股材料披露的数据,创想三维本轮投后估值约为65亿元。 不过,在智能硬件圈,产品众筹成功只是非常前期且极其有限的环节,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活下来,要做的还是太多。比如,Snapmaker U1上线仅一周后,拓竹科技先后发布新品H2S和搭载Vortek自动热端切换方案的H2C,颇有针对多工具头方案做回应的意图。 靠AI成为成年人的新玩具 3D打印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大概10年前就有了。不过,消费级3D打印一直没有真正实现高速发展,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建模门槛过高,普通用户依然难以独立完成设计。 这两年,随着生成式AI建模工具的普及,普通用户不需要懂建模,大概三步就能解锁3D潮玩。 第一步,通过 AI 生图工具将自己喜欢的平面图片生成 3D 风格; 第二步,借助 3D 大模型软件一键建模,选择“智能拆分”功能后,系统可自动识别并分解模型部件,对识别不准的部分还能用画笔微调——这一功能几乎解决了此前“模型一体、后期精修困难”的技术痛点; 最后一步,只需将生成的模型文件导入 3D 打印机,即可直接打印出实物。 社媒平台上流传各种3D打印“邪修”,无论是复杂的机械零件、精美的艺术品、玩偶手办,还是各种实用的日常用品,都可以轻松生成模型并进行打印。只要有想象力,就能DIY出各种喜欢的动漫角色3D版手办,乐趣满满,成为一种重新唤醒创造力的成年人的“数码玩具”。 甚至还有更简单的方法,比如在拓竹科技旗下的MakerWorld社区,可以看到创作者类型的用户分享已经设计好的模型供挑选,用户在平台上找到心仪的模型,将模型文件、打印配置文件(Print Profiles)和耗材参数自动打包和绑定,即可直接点击打印。这种“一键打印”的体验显著降低了新手的学习门槛与试错成本,让更多人能够无压力地加入创作。 与此同时,平台还通过MakerReward奖励系统建立了完善的创作激励机制。设计师上传高质量模型可获得积分与现金奖励,用户则可通过分享打印成果、撰写反馈等行为参与互动。据悉,拓竹科技为激励创作者投入了巨额预算,年度激励总额高达数亿元,头部创作者收入已超过 50 万元。 价格的下探也在加速产品普及。目前,消费级3D打印机价格较三年前下降了60%,主流品牌开始重点生产价格在2000至3000元区间的产品。 火热的硬件投资 拓竹在资本市场的估值超过300亿元,这样的市值相比那些业绩没兑现的公司,算落地了。但在早期,拓竹并不在资本的视野范围内,原因或许这家企业身上浓浓的大疆气息有关。 拓竹的CEO曾任大疆消费级无人机事业部负责人,创始团队几乎都曾是大疆的骨干。在业务打法上,拓竹也采用了与大疆类似的“饱和式投入”策略,即长期投入、自建体系、以工程实力构筑护城河。虽然这可能有更好的风险报酬比,但对于初创公司来说还是足以捏把汗。 就像当年错过大疆一样,许多投资人也错过了拓竹,这种遗憾让他们不得不积极寻找相似的标的。于是,当Snapmaker的新品众筹火爆,一级市场的反应立刻跟上,给出翻倍的估值。有媒体披露,十几份来自头部机构的投资意向书给到快造科技,多家美元基金的大合伙人亲自下场。 当然,硬件创业者坐冷板凳也不是稀罕事。与消费行业和互联网相比,这个赛道实在不算性感:成本高,失败率高,回报低,这就导致硬件投资市场长期存在有种“错配”:早期“看不懂”,产品火了之后“投不进”。 现在,互联网的红利消失了,而消费硬件在海外拿到直观的销售成绩,让市场又开始躁动。全球视野,以及技术创新,成为这一代硬件创业的关键词。以Snapmaker 为例,海外销售额占比超过90%,产品覆盖100+国家地区。随着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再结合中国传统供应链优势,可以预见还会有更多智能硬件产品和企业冲出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中网”,作者:韦香惠,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