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噪音|反诈,正在被滥用扩大化

Wait 5 sec.

现在,任何打着“反诈”旗号的行动,都似乎自带正义光环。反诈本身的目的当然也是好的,但咱这儿似乎总是有一种“把好事滥用扩大化变为坏事”的冲动。一个医生的电话停机事件,只是冰山一角。CDT 档案卡标题:反诈,正在被滥用扩大化作者:倪刃发表日期:2025.11.10来源:微信公众号“黑噪音”主题归类:国家反诈中心CDS收藏:公民馆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根据媒体报道,杨女士和丈夫都是湖南某地的医生,丈夫在手术台上突然失联,只因为他的手机号被中国移动的“反诈模型”自动关停。原因很模糊:系统检测到“使用异常”。怎么异常了?不知道。接下来,一连串荒诞复杂的行政手续就开始了:要复机,得本人去长沙的指定营业厅,还得拿上“无犯罪证明”。一个救死扶伤的医生,要为了“证明自己不是诈骗犯”,得请假、花钱、奔波几百公里。当他们试图通过线上申诉解决时,杨女士自己的手机号也随即被“保护性关停”。理由是她“通话频繁”。客服给出的解释居然是:可能怕被诈骗分子利用。“怕你得病,所以先把你关进医院”——这就是他们的逻辑。这叫啥?预防性拉黑。技术的失控是一方面,根源上来说,还是权力的惯性。“涉诈模型”、“保护性关停”、“风险等级”这些看起来高大上的术语,本质上是一种缺乏透明度的权力机制。它依靠算法、系统和“安全”名义构筑起一道技术壁垒——既无人负责,也无人能质疑。还有媒体报道的一件事:四川一位律师,用了11年的手机号被停机。她一审、二审皆败,法院都判了她输。然后,她只是多次拨打市场监管局的电话,就被判定为“高频呼叫、异地通信”,系统自动将其列入涉诈名单。她的手机号被宣判“死刑”,所有社会连接被切断,工作、支付、社交、验证……一夜之间全部崩塌。为啥一打政务电话就被“反诈”了?呵呵……我为此发明了一个词——“算法清洗”。由机器代替人来决定你是不是坏人,由模型来判断你是否有资格继续存在于数字社会之中。背后,都是那个傲慢的权力。以前你还可以申诉、投诉,但现在有了“数字屏障”,正好给了他们方便屏蔽你投诉的机会。“反诈”之名,本应是为了保护公民的财产安全。但如今它越来越像是一个万能的挡箭牌。我个人今年也两次被反诈“误伤”,一次是我的银行卡莫名其妙被封,至今在线额度还限额在2000元以下,想要解封也需要极其复杂的手续,还不一定行。当时为了保住这2000元的额度,我甚至要提交向我妻子转账的证明和原因。荒诞吧?另一次是我的微信登了台新电脑就被封,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解封,否则我可能就要和那些加我微信的读者朋友们说再见了。运营商的客服根本说不清规则,公安、工信、运营商三方之间的权责也非常模糊。电话为何被停、谁下的指令、能否复审、何时恢复——全是“系统自动”。连营业厅工作人员都只有一个答复:“模型规则我们也不知道,反正系统判定就是这样。”一个号码的“生死”,不再掌握在人手中,而被交给了不透明的算法。人只是算法的附庸,你的一切社交都有可能瞬间“社死”。而且,这种关停可以无限叠加、循环触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