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英批評香港小學開放簡體字考試:一文看清爭議何以再起

Wait 5 sec.

圖像來源,Reuters圖像加註文字,現職香港小學校長告訴BBC中文,此前未曾聽聞有學校開放予學生在校內測驗考試中以簡體中文答題。網媒披露香港兩所官立小學允許學生在校內考試中以中文簡體字作答,引發不公質疑。事情因中國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加入批評校方而引起廣泛關注。曾任香港特區行政長官的梁振英發文質疑,中國大陸學生赴港學習為何不努力學習繁體字,並稱「教不嚴,師之惰」。但與此同時,也有北京在港官媒和親北京學者撰文,質疑「部分港人對簡化字心存抗拒」,提出香港社會須對簡體字「面對現實,擺正心態」。中文簡體字在校園應用所引發之爭議在香港與澳門時有發生,BBC中文嘗試梳理這新一輪爭議的來龍去脈。跳過 YouTube 帖子允許Google YouTube内容此文包含Google YouTube提供的内容。由於這些内容會使用曲奇或小甜餅等科技,我們在加載任何内容前會尋求您的認可。 您可能在給予許可前希望閲讀Google YouTube曲奇政策和隱私政策。希望閲讀上述内容,請點擊“接受並繼續”。Accept and continue告知: BBC不對外來網站内容負責 YouTube 内容可能包含廣告結尾 YouTube 帖子無內容繼續瀏覽 YouTubeBBC對外部網站內容不負責任。「香港」還是「中國香港」? 多間本地大學接到指示,意在強化中國身份認同中國大陸「考試移民」瞄向香港,引發DSE攻防戰「換一個戰場再競爭」:高才通計劃逾兩年後大陸家長看香港插班潮「官校允許簡體字考試」爭議如何曝光?11月5日,網絡媒體「教育刺針」發文稱,接獲讀者傳來香港沙田官立小學傳來的一張「特別通告」,宣佈「在校內測驗及考試中,接受學生使用符合國家語言文字規範的正規簡體字作答」,這份於11月3日發出的通告稱,新措施適用範圍是二年級至六年級,即7歲至11歲學生。又稱「若學生已掌握繁體字,無須刻意轉用簡體字作答」。跳過 Instagram 帖子允許Instagram内容此文包含Instagram提供的内容。由於這些内容會使用曲奇或小甜餅等科技,我們在加載任何内容前會尋求您的認可。 您可能在給予許可前希望閲讀Instagram曲奇政策和隱私政策。希望閲讀上述内容,請點擊“接受並繼續”。Accept and continue告知: BBC不對外來網站内容負責結尾 Instagram 帖子無內容繼續瀏覽 InstagramBBC對外部網站內容不負責任。據香港特區教育局統計,香港目前有近32萬名小學生,其中,自2019至2020學年至2024至2025學年,累計有2.32萬名「首次入學的內地來港學生」。另一方面,截至2025年10月,香港共有611所小學,其中33所為官立,佔5.4%。「官立」者即由香港特區政府直接辦學並管理,其教職員同時是公務員——但並非所有政府學校的名字中都會包含「官立」二字——這有別於佔70%的「資助小學」,由各式各樣的民間團體或宗教組織按照政府規章制度辦學。Skip 熱讀 and continue reading熱讀有人兩餐消費不到10元 為何中國年輕一代不願花錢中國駐英國大使被禁止進入英國議會大廈影子船隊無視制裁搬運八成俄羅斯石油,還執行間諜及破壞任務蘋果新款iPhone Pocket定價220英鎊,被網友譏為「剪破的襪子」End of 熱讀在家長通告曝光之際,有人在國際請願平台「Change.org」上發起題為「懇請校方立即撤回容許學生於測考中使用簡體字的新評分標準」的簽名活動。截至13日為止,有約380名獲網站認證的聯署人支持。聯署信稱,「校方未有為教師提供相應培訓,更在測驗前三天突然公布政策,大家無所適從」,「在10月25日家長日亦未有提及或諮詢家長,令人合理懷疑政策是在評估成績出現後,受部分內地背景家長壓力下倉促推行」。圖像來源,EPA圖像加註文字,一些網路輿論對梁振英(中)批評沙田官小允許學生以簡體字答題感到意外。其他香港媒體相繼跟進報導後,先有媒體披露,西營盤李陞小學早於上一學年初——2024年9月——便已實施同類安排,然後梁振英也開腔評論此話題。梁振英在Facebook發文說:「『內地背景或習慣使用簡體字的學生』來了香港上學,不習慣使用繁體字是現實,可以理解,問題是既然來了香港,而香港是使用繁體字的特區,為什麼不努力學繁體字?日後在香港工作,可以不用繁體字嗎?」梁振英寫道說:「學生學習繁體字的進度和成績是一碼事,學校放棄要求,放棄教的責任是另外一碼事。」「教不嚴,師之惰。」圖像來源,Facebook/CY Leung梁振英「警告」法輪功學員 芬蘭外交部:不接受恐嚇行為前特首梁振英:英國離開後,香港享有更高自治香港親中愛國者:我為何向警方舉報上百宗個案香港小學為何主動給簡體字開綠燈?沙田官立小學這份於11月3日發出的通告稱,校方「一直致力營造共融、公平的學習環境,並重視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與文化適應力」,「為照顧學生背景日趨多元的學習需要」,作出此決定。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香港小學女校長向BBC中文分析說,事發原因可能是特區政府「高才通」移民政策等原因下,學校大量招收中國大陸學生所致。她沒曾聽聞過別的小學允許使用簡體字答卷。但這位校長不認為校方決策源於大陸學生家長施壓,「估計應該是學生學習追不上——廣東話學習加繁體字寫字——而學校想減輕學生學習壓力,而好心做壞事的政策」。圖像來源,China News Service圖像加註文字,香港不少小學需同時照顧習慣書寫繁體字的本地學生,和習慣書寫簡體字,來港背景不一的中國大陸學生。香港特區教育局恆常發佈的統計數字中,並未給「首次入學的內地來港學生」按照其入境身分作分類,因此難以確定「高才通」如何影響香港小學生源。11月13日,李陞小學舉行各級考試,包括牽涉中學學位分配的小六升中呈分試。香港《經濟日報》在校門外採訪到的一位小六學生母親說,她一家是透過「高才通」計劃移居香港,她有聽聞校方容許學生在測驗考試中使用簡體字,覺得這是「挺人性化」的做法。但在平日家課作業中,若兒子寫了簡體字,老師批改時還是會視為錯字。《經濟日報》還引述另一位「高才通」移民張先生說,他沒曾聽聞李陞小學允許簡體字答卷的措施,而且認為既然來港就學,應該堅持學習繁體字和粵語。雖然複讀小一的女兒覺得繁體字難寫,但他也陪同練習,希望一同融入。時間回溯到2016年,特區教育局發表《更新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諮詢文件,建議小學生須認識簡體字,引發社會爭論。教育局當年2月發表題為《繁簡字問題正面睇》的專門聲明回應稱,「繁體字的地位毋庸置疑」。此後,讓小學生學習簡體字的政策未曾正式推行。該聲明還說:「教育局並沒有計劃在中、小學階段規範學生在常規課堂内學習簡化字,亦並不評審以簡化字編纂的教科書,更無所謂以簡化字取代繁體字、『一體化』或令繁體字消失的含意或意圖」對於兩家官小新考試測驗政策所引發的新一輪爭議,教育局以書面答覆BBC中文查詢稱:「政府的教學語言政策未有改變,因應不同學習階段及需要,學生應具備正確認讀書寫漢字的能力。」中國大陸與香港之間的「繁簡矛盾」 香港教育局諮詢文件引發新繁簡漢字爭議廣東話vs普通話:當香港的語言遇上政治以簡體字答卷,家長為何反對?圖像來源,iStock圖像加註文字,簡體字筆劃少,一些香港本地學生家長認為對書寫繁體字的考生不公。簡體字答卷爭議曝光後,沙田官立小學對至少兩份香港報紙稱,校方此舉「主要出於對學生福祉的考量,並無意圖以簡體字取代繁體字」,且將根據實際情況,適時為有需要學生提供支援。11月6日,沙田官小一位曾姓學生母親對香港商業電台稱,據她從家長通訊群組與她所稱的校內消息所了解,事情的起因是有十多名大陸插班生,在一週前的「測驗前評估」中,答卷錯字「很厲害」,錯字分全扣的話足以導致考卷零分,才出此對策。BBC中文無法獨立核實此說法,沙田官小也未向香港媒體談及此事。這位曾小姐還說,她在當天早上連同七位家長與校長李麗梅會面約一個小時,校長承認新措施推行過急,但要如何補救,仍需跟校內中文科教師以及教育局再作商討。沙田官小的家長通告中提到,校方「參照香港教育局及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對公開考試的相關指引」制定新政策。考評局作為專門主持公開考試的獨立法定機構,受教育局委託,主辦面向小三、小六及中三學生的「全港性系統評估」(TSA)考試,目的是評估不同學校有關級別學生在完成學期時,在中文、英文、數學三科的基本能力水平,「以改善學與教」。參考官方公開的2024年小六評估中國語文科評卷參考,閱讀、寫作考卷均「接受學生使用規範的簡化字作答」,而有關規範「以(中國)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最新頒布的《通用規範漢字表》為準」。考評局官網說明,TSA考試的學校報告「不會列出個別學生的成績,所以不會影響學生升班或升學」,「成績也不會用作升中派位」。圖像來源,Reuters圖像加註文字,港版高考——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允許考試以「規範簡化字」作答。但家長曾小姐向香港商台解釋,校內測驗考試會被計入學生個人成績,因此TSA與校內考試不能類比。而由於簡體字筆劃少、字型簡單,答卷速度「必然快很多」,習慣書寫繁體字的香港本地學生的答卷時間會因有同學獲准書寫簡體字而變相減少,形成不公平競爭。曾小姐說,一些家長認為問題不大,「豪畀佢一分半分」(慷慨地讓一球半球),但也有不少家長認為,只是零點幾分到差別,便足以影響學生的校內全級名次,因此堅持寸土不讓。她說,家長們要求校方全面撤回新政策,「因為內部排名能影響升中的啊」。接受BBC中文採訪的匿名香港小學校長評論說:「其實可以有多一點折衷辦法,包括一些不計分的進展性評估、功課等等,可以容許學生用簡體字作過渡性處理安排——也許是一到兩個月的寬限期。」「但對於計分的考試或評估,公平性是重要的。一般學校都會跟從教育局的政策,而呈分試級別的家長特別看重。」圖像來源,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圖像加註文字,香港某小學發放中一派位結果後一群小六女生留影慶祝。家長們擔心因允許以簡體字答題而造成的考試成績差異會影響孩子升學分配結果。香港特區立法會選舉教育界功能界別參選人,現任選舉委員會界別議員鄧飛接受同一個商台節目採訪時說,他同意沙田官小的決定或會讓書寫繁體字的學生覺得「蝕底」(吃虧)。身兼親北京工會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教聯會)副主席的鄧飛評論說,此等措施事關重大,應該先諮詢家長意見。另一位教育界功能界別參選人,香港城市大學張澤松教授稱,對家長們的關注完全理解,應讓學生在最公平、有益環境之下學習。張澤松還說,正所謂「入鄉隨俗」,來到香港用繁體字毋容置疑,但學生在小學仍在學習寫字的階段便繁簡混用,「確實不是太好」,建議學校應優先使用繁體字。圖像來源,China News Service圖像加註文字,一場展覽上展出的香港1950年代小三中國語文課本。香港學校一直以繁體字教授中文。「Change.org」上的聯署請願信還提出了另一個家長們的憂慮:教師認讀簡體字能力存疑,也未有給教師提供相應培訓。香港特區教育局對BBC中文回應稱:「教育局製作的《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和《中英對照香港學校中文學習基礎字詞》的內容均包括簡化字對應字形,以作學校教學參考。」移居澳洲港人,前「本土派」政治活動人士陳樂行在其宣傳捍衛港式粵語文化平台KongHub上撰文質疑,小學教授或評核中使用簡體字,與教育局現行指引並不相符。陳樂行還指出,部分沙田官小家長正考慮要求教育局釐清校方是否有權擅自更改評核字體標準。沙田官小回應香港媒體查詢時確認,允許學生在考試中以簡體字答卷,屬「校本決定」。特區政府於2005年推出「校本管理」政策,將一些學校決策權力下放至資助學校的法團校董會,而官立學校則自1999年起成立學校管理委員會,執行與法團校董會相似的職能。分別在於,校管會一般會派駐教育局高級官員。例如沙田官小校館會是由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葉秀媚擔任主席。BBC中文曾詢問特區教育局,允許考試測驗使用中文簡體字作答,是否屬於校本管理權限範圍,以及其具體審批層級。政府一方只回覆稱:「教育局已提醒校方須持續檢視和優化校本評估政策,如有改動須向持份者作充分解說,協助家長明白有關安排。教育局會繼續與校方保持緊密聯繫,提供適切意見及支援。」你的器材不支持播放多媒體材料Play video, "香港國安法5週年:你愛國嗎?國安教育工程下的學生、老師和公眾怎麼看", 節目全長 13,2413:24音頻加註文字,BBC中文訪問香港本地的大專和中學生、統籌國安教育的老師以及普羅大眾,從民間角度看五年來的國安教育工程成效。捍衛繁體字與推進簡體字:雙方都在說甚麼?在評論沙田官小風波的網帖中,中國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強調在香港保留使用中文繁體字「有必要」,無論是香港政府公文,所簽發的證件等,「無一不用繁體字」。「『學而知之』,上學就是為了學,去英美留學,一樣要努力學好英文,學繁體字比學英文難嗎?不學繁體字,可以不學粵語嗎?」一些香港親中共陣營知名人物在梁振英帖文下留言表達支持。前立法會勞工界功能界別議員潘佩璆稱:「香港踐行『一國兩制』,就要認認真真地做。這是國家賦與香港的任務。」網紅「玻璃朱」朱庭萱跟帖說:「簡體字是當年給沒有學識的農民用,現在全中國有學識之士多的是,我覺得繁體字有它的存在價值⋯⋯在香港,應該保留繁體詞彙粵語的文化,才是真正的『一國兩制』。」圖像來源,Reuters圖像加註文字,香港市面多數招牌、政府與商行文書等仍以繁體中文製作。另一邊廂,「Change.org」上的沙田官小家長聯署信批評,是次新政策「不但損害大多數本地學生的利益,亦可能激化中港矛盾,影響校園和諧,並削弱校方誠信與測考制度的公信力」。「教育刺針」經營者,移英港人楊穎宇評論說:「假如測考中使用簡體字不是出於政治考慮而是真正的『特殊教育需要』,但批准使用會對主流考生造成不公,便應反其道而生,縮減考試時間,最低限度是象徵性減時5-10%。」「若校方堅持容讓學生在測考中使用簡體字的同時不調節測考時間,便可理解為該政策的真正目的其實是提供長遠誘因,誘使更多學生學習並便用簡體字,慢慢改變香港的漢字生態,為繁簡地位互易打開缺口。」楊穎宇曾是香港考評局發展部經理。香港教聯會理事林伯強前不久曾撰文,公開指控「教育刺針」專頁「打著教育旗號,實則從事『軟對抗』活動,惡意抹黑香港及國家安全工作,煽動社會分化」。中國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香港中聯辦)持有媒體大公文匯網發表的一篇署名文章稱,沙田官小的政策,說明校方「能夠正視校內有內地背景的學生在短時間內或難以全面掌握繁體字」,「確實是一項開明公允、情理兼顧的校政」。文章還說:「繁體筆劃繁瑣過簡體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僅就這一點而言,也足以說明學習並使用簡體字具有更大的優勢。」「近年來,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發展,認知簡體字已經成為一個不成其為問題的問題,關鍵是整個社會需要面對現實,擺正心態。」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陳凱文則撰文不點名反駁梁振英說:「香港市民可按其習慣繼續使用繁體,但其他地區的中國公民來港,沒學習或使用繁體字的法律義務,本地法例亦沒硬性規定所有學校必須教學生認識繁體字,而且公開試本來便准許學生使用簡化字或繁簡並用,何解學校校內測考跟隨,要當成問題並被拿來大做文章?」全國港澳研究會為中國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支持的官方智庫。陳凱文的短篇文章結論說:「似乎,一切還是源自部分港人對簡化字心存抗拒。」圖像來源,Getty Images圖像加註文字,官方媒體稱香港民眾應對認知中文簡體字「面對現實,擺正心態」。在此次香港官小簡體字風波之前,港澳地區最近一次爆發校園簡體字應用爭議,可追溯至2024年6月。當時澳門嘉諾撒聖心中學小學部改用中國大陸出版之簡體字中文科教科書,引起一些家長憂慮學童難以正確學習、書寫繁體字,並向特區教育暨青年局發公開信。校方曾兩度發文堅持更換教材,但最終同意改用教青局出版的繁體教材。澳門特區教青局當時發表聲明稱:「澳門作為中西文化交滙的國際城市,培養的人才既要面向國際,亦要融入國家發展,在語文教學上須兼顧多元培育,讓繁體字與國家規範漢字同時兼備。」香港特區教育局在2016年發表的專門聲明也曾指出:「繁體字廣泛應用於香港的社會生活層面,學生必須掌握繁體字,以便學習和溝通傳意,為升學和工作準備。」實際上,雖說香港與澳門實行「一國兩制」,而與推行簡體字相關的中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並未被列入兩地《基本法》的附件三,因而不在港澳實施,但中國教育部2021年6月曾發表《粵港澳大灣區語言生活狀況報告》,提出香港須「在法律上明確普通話與簡化字的地位」。但在此之前,教育部於2020年11月就一份由中國全國政協委員提出的《關於兩岸三地繁簡體字互認互通的提案》答覆稱,「無論是港澳台地區使用的繁體字,還是內地使用的簡化字,都屬於統一的漢字系統,同屬中華文化」,並未提出應以簡體字取代繁體字之類的意見。香港大學於2008年曾有一份文學碩士學位畢業論文研究在香港推行簡體字教育的可行性,作者譚麗萍指出當中「困難重重,阻力頗大」,例如港人「滿足於對繁體字的優越感」,「教師態度有保留」,「教育局態度消極,簡化字教學支授缺乏」,學生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繁簡混淆情況等。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2016年5月曾發表一項民意調查結果,對於應否在中學或小學課堂學習簡體字,受訪的722位18歲或以上香港市民當中,50.8%不贊成,41.0%贊成。而在沙田官小與李陞小學簡體字新政曝光後,社交媒體平台Threads上有人以「如果香港推行簡體字,會是以下哪一種情景」為題發起投票,參與的270人當中,52%認為「香港不再是特區」。圖像來源,Threads/Rover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