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空间秘探,作者 | 李昕羽成都一座开业多年的老商场,经洲际亲手操刀,蜕变为全国首个由商场转型升级的voco酒店。当传统商业空间撞上日益迭代的消费需求,老商场的新出路会是酒店吗?这一命题,正随着这家voco酒店的焕新亮相,引发行业内外的新一轮思考......成都老商场变身voco酒店从陪伴成都人16年的新世界百货,到如今潮流时尚的voco酒店,这座矗立在春熙路商圈的建筑,悄然完成了一场身份转变。2022年3月,当这家经营了十六个年头的百货商场因租约到期,宣布正式闭店。当时很少有人能预料到,三年后它会以四川首家voco品牌酒店的身份重回大众视野,更成为洲际酒店集团在全国打造的首个商场改造voco项目。这座焕然一新的成都春熙路voco酒店坐落于中环广场,地处成都老城核心区最繁华的“春熙路时尚商圈”,此处交通便利,步行可达多个地铁站口,出门即是春熙路步行街,毗邻太古里、IFS等城市商业地标,周边聚集着海量购物、餐饮、文旅资源。酒店内设有203间客房与套房,设计上充分融入蜀地文化。酒店的前身是曾承载着一代成都人消费记忆的新世界百货。其所在的中环广场,是香港爪哇集团自2006年起正式投运的项目,地处在盐市口与春熙路两大商圈交汇处,由5万平方米甲级写字楼和2.8万平方米商业裙楼组成。早年间,这里曾是成都零售商业的“黄金十字路口”。不过自2015年起,传统商业的光环逐渐褪去。受电商冲击和消费习惯升级影响,以女人街、小商品市场、传统百货为主的盐市口商圈开始显露衰退迹象;同年,IFS国金中心与太古里相继亮相,进一步分流了传统商圈客流。到2022年一季度,经营多年的新世界百货正式撤场,中环广场的商业部分也随之跌落谷底。据悉,百货撤场后,曾有17家公司提交改造方案,其中九成提议继续做购物中心,也有提议做家居卖场和奥特莱斯,但始终未能逃脱传统商业的框架。经过深入研判,项目团队结合成都持续升温的旅游市场和周边高端酒店现状,最终决定转向酒店赛道。而这一决策也正好顺应了政策的东风:2023年8月,成都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明确支持利用存量非住宅房屋内部实施改造建设、改变功能,从事新产业、发展新业态。2024年,香港爪哇集团、成都原舍酒店集团、洲际酒店集团达成三方合作,香港爪哇集团将原新世界百货成都店所在的中环广场裙楼,交由投资方成都原舍酒店集团进行改造。今年八月底,酒店正式开门迎客。得益于核心区位与品牌加持,目前酒店的市场表现亮眼。携程数据显示,其工作日房价稳定在600-700元区间,与同区域其他酒店相比,这一价格不仅高于成都凯宾斯基酒店等老牌五星级酒店,也接近部分奢华酒店的入门价格。据投资方透露,该项目预计6年可以回本,年化回报率约16.5%。成都voco酒店的成功改造,表面上看是老商场换了新业态,本质上却是城市更新背景下,存量商业资产价值重构的创新实践,为当下老旧商业空间的转型提供了一种新鲜可能。同时,这也引发出更深层的行业思考:老商场奔赴酒店赛道,这条看似光明的转型之路,能否成为众多挣扎求存的老商场的一条新出路?商业地产遭遇“闲置之困”商业地产的“闲置之困”早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多项权威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商场闲置率已走到阶段性高位,存量商业的改造与转型迫在眉睫。据仲量联行2025年第二季度统计,中国21城优质零售地产市场平均空置率达10.5%,较2024年末上升0.3个百分点。其中,新一线城市零售地产空置率保持在10.8%,而二线城市空置率则为12.1%。即便是商业繁华如上海,也迈进了商业供给过剩的时代。目前,这座城市聚集了超过400家购物中心,平均每8万人就拥有一家大型购物中心,这个密度远超东京每20万人一家的水平,其人均商业面积也达到东京的三倍,仅次于迪拜。因此,有网友调侃“上海商场比公共厕所还密”。然而尽管如此,商业供应端还在持续加码。2025年下半年,上海将迎来一波更为集中的开业潮。如果说上半年只是热身赛,那么下半年的上海商业地产俨然进入“冲刺赛”。据不完全统计,第三季度已有10个项目亮相,而第四季度预计将有超过30个商业体集中入市,数量有望超过前三季度总和。与供给端的高歌猛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需求侧的明显疲软。2025年第一季度,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罕见出现负增长,清晰地显示出这座城市已迈入商业供给过剩时代,大量商场面临客流稀疏、租户流失的困境,部分项目甚至陷入长期闲置的状态。面对大量闲置的零售商业体,各地也在通过政策引导加速存量空间转型。除了前文提及的成都出台政策,明确支持存量非住宅房屋内部改造建设外,今年7月上海也发布《上海市商业存量空间更新利用试点实施方案》,聚焦商务楼宇更新,推动城市商业空间焕活。在零售消费整体乏力、传统商业转型迫切的背景下,资本开始从“衣食住行”四大基础需求中,更具稳定性的“住”领域寻找突破口。今年三月,梦百合0压酒店在上海虹桥枢纽中心开业运营,标志着家居巨头梦百合正式跨界进军酒店行业。(相关报道详见《梦百合的“首店”烦恼》)这家酒店位于上海虹桥核心商务区,东至申滨路、西临北横泾河与嘉闵高架,周边围绕着虹桥天地、龙湖天街、虹桥绿谷等大型综合商业广场。其地下二层通道可直通虹桥火车站及地铁2号线、10 号线及17号线,交通便捷。定位高端商务市场的梦百合0压酒店,以“科技+睡眠”为特色,是全球首家在全客房均配备智能床的酒店。而它的前身,正是长期闲置的“虹桥三湘商业广场”——一栋地上四层、地下两层,总体量近3万平方米的商业综合体。当下,诸如此类“商场改酒店”的例子正在多地出现。例如,福建泉州的钟楼百货大楼经改造后,已成为泉州七栩钟楼酒店;另有消息称,西安停业六年的群光广场,或将“爆改”成酒店,部分空间将分租给三到四家酒店品牌运营……显然,“商场改酒店”已经从零星案例逐渐走向规模化探索。“商改酒”模式能否成为万能药成都voco酒店的成功转型,确实为老旧商业空间提供了充满想象力的出路。然而,这是否意味着所有陷入闲置困境的老商场,都能通过改造酒店重获新生?更进一步说,是否所有的酒店品牌,都适合进驻这些由存量商业改造而来的项目?答案绝非肯定。老旧商业体改造酒店虽是一条前景广阔的路径,却并非一则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公式,其背后涉及严格的物业筛选、精准的品牌定位。所有老商场都能改成“赚钱的酒店”?一个成功的“商改酒项目”并非偶然,而是多方位因素共同发力的结果。成都voco酒店的案例之所以亮眼,正在于其占据了春熙路商圈这一成都核心区位,具备稀缺的地段价值。正如项目承租方成都锦栖雅庭董事长刘承志所言:“哪怕在成都这样2000万级人口的城市,真正适合做高端酒店投资的,也就仅有春盐商圈和金融城商圈。”这深刻地揭示了“商改酒”模式的可复制性存在明显的区位制约因素,像那些位于城市非核心区的老商场,即使建筑条件良好,也往往因客源不足而难以支撑起酒店的长期运营。除地段条件外,商场与酒店在建筑逻辑上也存在本质差异,比如商场追求空间的开放和通透,而酒店则需要多个独立、隐私的小单元空间,再比如商场的后勤动线相对流畅简单,而酒店则复杂得多,更别说基础的通风采光度、消防设备等。这些都令后期改造的难度、成本大大增加。成都春熙路voco酒店的改造成本就高达1.4亿元,远高于新建一个高端酒店的七八千万投资。因此,老商场变身酒店,不仅考验着项目的先天条件,更考验着业主的资金实力与长期运营的决心。此外,任何个例想要发展成行业趋势,都离不开政策环境的支持。在“商改酒”的转型浪潮中,多地政府陆续出台配套政策,为这类改造项目提供制度保障与实际支持。除成都明确支持存量非住宅房屋功能转换外,一些城市还推出了极具吸引力的补贴政策,其中“装修补贴 80%”的消息更一度成为业内热议焦点。对那些所在城市已出台相应扶持政策的老商场而言,这无疑是一种改造的后天优势,显著降低了转型门槛与投资风险。所有酒店品牌,都适合商场存量改造?“商改酒”首先需要挑剔商场条件,但同样关键的一环在于,是任何品牌都适宜这种改造模式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多数老商场因建造年代早,占据城市核心区位,若简单改造为经济型品牌,显然不符合效益最大化的商业逻辑。毕竟这类品牌客单价低、利润空间有限,难以支撑核心区位的高昂改造成本与运营支出,还大大浪费了稀缺的区位资源。什么样的品牌更适合走这条路径?从市场实践来看,定位在中高端及以上、产品设计灵活的酒店品牌,似乎更适合这场“空间重构”的商业叙事。voco酒店或许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voco是洲际酒店集团旗下的高端品牌,诞生于2018年,与洲际旗下同一定位区间的皇冠假日、华邑、逸衡等品牌相比,voco尤其热衷于存量物业改造。2020年进入中国市场的首家门店,就选择了对杭州明豪酒店进行焕新换牌,而非从零新建。经过五年布局,截至2025年3月,voco在华已经拥有19家开业酒店和21家在建项目。除了最常见的酒店换牌升级外,voco也将存量物业改造瞄准了其他方向,成都春熙路是其中一例,连云港海州湾之星voco酒店由退役客滚轮改造而成,兼具开创性与话题性。风格年轻化的voco拥有一套灵活的品牌标准,这令其在存量物业改造时具有明显优势。在国内酒店集团中,也有不少存量物业改造经验丰富的品牌,比如华住旗下的美仑酒店,瞄准中高端存量焕新赛道,目前门店规模已突破300家;东呈旗下的柏曼酒店提出“医美式改造”理念,在有限预算下实现了存量物业的价值重塑。而这些品牌的共同特点在于都建立了实用的改造评估体系,能够快速判断物业条件并制定针对性方案。从前期结构评估到后期施工管理,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操作流程。这种专业化能力,正是“商改酒”项目成功的关键。对业主而言,选择合适的酒店品牌至关重要。这要求其重点考察品牌的实际改造案例、成本控制能力和操作标准化水平。只有这个品牌在定位、经验和运营能力上与项目条件相匹配,老商场的转型才有可能走向成功。综上,老商场转型酒店确实是一条可行的出路,未来或许会有更多商场前仆后继奔赴酒店赛道。但总的来看,这条充满机遇的转型路径门槛并不低,它可以是部分优质存量项目的解药,却难以成为普适的救命稻草。老商场的未来不应被限定在单一答案里。在商业空间过剩的时代,真正重要的是基于项目自身条件、区域市场需求和业主资源禀赋,找到合适的“第二生命”。酒店只是众多可能性中的一种,或许并非最光明的归宿。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