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周观察】报道称光伏硅料“收储”尚未见具体方案;中石化签约LG化学部局钠电;《电力与算力协同发展蓝皮书》发布

Wait 5 sec.

【生态环境周观察】旨在将每周全球生态环境领域最重要的政策、事件、讨论、数据呈现在读者面前,用最真实、前沿的信息,捕捉我们身边微小而重要的变化。环球同此凉热,视野点亮未来。政策《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发布据新华社报道,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11月8日发布了《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其中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基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作出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宣示五年来,中国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采取有力行动、付出艰苦努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深入实施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取得积极成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推进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11月7日,国家能源局正式发布《关于推进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到“十五五”末,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煤炭矿区光伏风电产业发展模式基本成熟,电能替代和新能源渗透率大幅提高,建设一批清洁低碳矿区,煤炭行业绿色发展动能进一步增强。指导意见还部署了加快发展矿区光伏风电产业、积极推动矿区用能清洁替代、稳步推进矿区可再生能源供暖制冷、创新矿区绿色能源开发利用方式、推动煤炭产业链延伸与新能源发展协同互促、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育、加大政策协同支持力度等主要任务。商务部、海关总署暂停实施包括部分稀土物项在内的多项出口管制据央广网报道,中国商务部、海关总署11月7日至10日接连发布公告,暂停实施多项出口管制,其中包括超硬材料相关物项、部分稀土设备和原辅料相关物项、部分中重稀土相关物项、锂电池和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相关物项、境外相关稀土物项、稀土相关技术等。美国发布新版关键矿产清单根据财新网发布的消息,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11月6日公布了最新关键矿产清单,该清单首次将铜列入其中,相对2022年版清单还新增了铀、银、冶金煤、钾、铼、硅和铅。事件《电力与算力协同发展蓝皮书》发布根据中国电力报发布的报道,《电力与算力协同发展蓝皮书(2025)》于11月初在2025电力数智化大会电力算力协同发展论坛上发布。据悉,蓝皮书提出到2030年基本形成“算随电走、电随算移”的全国协同格局,构建绿色电力驱动的智能基础设施体系,并提出制定国家级路线图、建立统一标准体系、强化科技攻关等五项政策建议,推动算电协同从试点工程迈向国家战略布局。报道称光伏硅料“收储”尚未见具体方案根据财联社11月6日发布的报道,不少业内消息人士表示,年初起即有消息传出的光伏硅料重组方案仍无具体方案出台,据悉,目前行业正在筹划成立“联合体”,用百亿资金撬动700亿元的“承债式”收购。但相关平台仍在筹划中,收购方案具体细节仍在商讨,至今尚未有官方披露实质性进展。中国第四代核电技术再次实现突破据财新网报道,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11月2日发布消息称,由该所牵头打造的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建成,成为目前全球唯一运行并实现钍燃料入堆的熔盐堆,标志着这一第四代核电技术路线打通了实验验证链条,具备发电可行性。报道称,该所目标是力争在2035年左右实现百兆瓦级钍基熔盐示范堆的建成和并网发电,推动其工业化应用。中石化签约LG化学部局钠电赛道11月4日,中国石化新闻办发布消息称,中国石化与LG化学已于近日签署了关于联合开发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的协议。按照协议,双方将面向中国及全球的储能系统和低速电动车市场,联合开发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等关键材料,加快商业化进程,拓展钠离子电池商业模式,并在未来扩大至新能源和高附加值材料领域合作。中国首个四类技术融合新型储能项目通过验收根据中国储能网11月6日发布的报道,国家能源集团“现货市场下多形式先进复合储能智能协同控制技术研究与实证示范”科技项目已于近期顺利通过验收,标志着我国首次实现了集成锂、钠、液流及飞轮四类储能技术的复合储能系统在电力现货市场环境下的协同控制与规模化应用。伍德麦肯兹称无法达成2050净零排放目标伍德麦肯兹近期发布的报告判断称,《巴黎协定》此前约定的气候目标已很难完成,其中,按照目前的清洁能源发展轨迹和降碳减排进度,预计G7均无法如期实现2030年减排目标,全球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也无法达成,预计届时全球气温将上升2.6℃,远超《巴黎协定》设定的2℃ 目标。First Solar美国本土光伏新厂将于2026年底投产美国市值最高的光伏制造企业First Solar于当地时间10月30日发布了第三季度财报,其中显示,公司2026年底将投产其在美国本土的第五家光伏组件厂,主要生产Series 6系列组件,年产能达到3.7GW,预计将在2027年上半年实现稳定量产。(文|新能超克,作者|胡珈萌,编辑|蔡鹏程)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