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T报告汇】无国界记者组织发布2025新闻自由掠夺者名单:“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因杀害、袭击和监禁记者而再次上榜(外二篇)

Wait 5 sec.

CDT 档案卡标题:【CDT报告汇】无国界记者组织发布2025新闻自由掠夺者名单:“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因杀害、袭击和监禁记者而再次上榜(外二篇)作者:中国数字时代发表日期:2025.11.11主题归类:CDT报告汇主题归类:新闻自由主题归类:跨国镇压主题归类:台湾CDS收藏:公民馆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编者按:《CDT报告汇》栏目收录和中国言论自由及其他人权问题相关的报告资讯。这些报告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机构调查、学术研究、媒体报道和网民汇集等等。也欢迎读者向我们推荐值得关注的报告。中国数字时代本周推荐媒体:无国界记者 (Reporters sans frontières, RSF):是总部位于巴黎,致力于保护记者免受迫害,促进新闻自由的国际非政府组织,由罗伯特·梅纳德 (Robert Ménard) 于1985年在法国蒙彼利埃创立。一、2025新闻自由掠夺者名单:中国共产党、普京和马斯克榜上有名每年的11月2日是“终止针对记者犯罪而不受惩罚的国际日”。每年这天,无国界记者组织 (RSF) 都会公布最新一年的新闻自由掠夺者名单。今年的新闻自由掠夺者名单共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34名个人和团体。无国界记者组织表示,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憎恨新闻自由”,他们侵犯了记者及公众获取信息的权利。据悉,该组织将新闻自由掠夺者分成五类,对应五个指标:政治、治安、安全、经济、法律与社会。具体而言,是指“利用国家机器钳制媒体;对记者施以暴力或监禁;以经济手段让媒体破产;操纵法律以实施监禁或审查;煽动公众对新闻业的仇恨”。文字截图报告表示:“他们的手段各异,但目标一致——让独立媒体噤声,践踏新闻与信息的权利。谋杀、监禁、抹黑、宣传、网络水军——都是他们强制沉默的武器。在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日子公布这些名字,旨在提醒世人:有罪不罚并非不可避免。那些践踏新闻自由的人必须被点名,并承担责任。”文章首先提到“长期迫害媒体的惯犯”: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沙特阿拉伯的穆罕默德·本·萨勒曼、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和白俄罗斯总统亚历山大·卢卡申科。该组织表示,他们在2025年再次因对记者与媒体的残酷迫害而“表现突出”。无国界记者组织还指出,“2025年的新闻自由掠夺者更以频繁利用技术手段限制新闻报道自由而著称”,例如该组织点名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共当局通过聊天机器人进行洗脑宣传。报告指出,该组织将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列为新闻自由掠夺者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杀害、袭击并监禁记者”。据悉,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记者监狱,目前共羁押约120名记者。其中,揭露武汉疫情真相的公民记者张展再次被判刑,香港《苹果日报》创始人黎智英仍在狱中等待受审。根据最新排名,中国的新闻自由度在180个国家中位列第178位,低于同为新闻自由掠夺者的阿富汗。无国界记者组织称:“作为过去13年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持续推行对新闻和信息的绝对控制政策。随着中国‘防火墙’不仅过滤外国平台,还封锁VPN和加密通讯应用,数字审查正不断升级。同时,大批审查员对社交媒体和私人对话进行监控,筛查所谓‘颠覆性’内容。到2025年,连人工智能驱动的聊天机器人也被迫遵循中共路线。”此外,世界首富、社交媒体X的拥有者伊隆·马斯克(Elon Musk)也榜上有名。具体理由是:“自2022年10月28日收购推特并将其更名为‘X’以来,埃隆·马斯克已将该社交媒体平台转变为传播虚假信息的重要载体。取消免费账户认证转而采用付费模式、恢复被封禁账户以及内容审核团队裁员等举措,均助长了虚假信息的扩散。”最后,无国界记者组织总干事蒂博·布鲁廷 (Thibaut Bruttin) 表示:“我们必须承认新闻之敌不断革新攻击手段的能力。本届《新闻自由掠夺者名单》凸显了威胁的多样性。一些政客扼杀可靠的信息来源;另一些掠夺者谋杀或囚禁记者;还有人操控资金、滥用法律或舆论以迫使记者噤声。无国界记者组织在这个象征性的日子公布他们的画像,旨在指出:有罪不罚不是命运的必然。那些践踏新闻自由的人必须被点名、被追责。”二、自由之家特别报告:呼吁澳大利亚采取更多行动应对跨国镇压国际人权组织自由之家 (Freedom House) 近日发布了一份专题报告,呼吁澳大利亚政府采取行动,打击发生在其境内的跨国镇压行为。报告指出,澳大利亚虽然在防范“外国干预”方面建立了较完善的安全体系,但在保护侨民、流亡人士与异议者免受恐吓和胁迫方面仍存在明显漏洞。报告封面报告特别点名,中国是实施跨国镇压“最活跃、最系统化的国家之一”,其行动范围“几乎遍布所有主要民主国家”,而澳大利亚长期处于其压力之下。报告首先列举了多起在澳发生的威胁事件:柬裔议员收到死亡威胁信、香港民主人士在墨尔本被悬赏举报、伊朗裔议员遭跟踪与网络骚扰,以及维吾尔、藏人、卢旺达人和厄立特里亚侨民遭到监控等。自由之家称,这些事件显示,在一个近半人口为移民或移民二代的国家,威权政府的触角已深入社区。自由之家指出,跨国镇压的形式正从单一恐吓升级为系统性“海外统治”网络。中国、伊朗、俄罗斯和土耳其等国通过驻外机构、社团渗透、情报合作及数字监控等手段,持续对流亡社群施压。报告援引资料称,中国政府通过“海外警务站”、间接施压家属及滥用国际刑警组织通报系统等方式,对澳境内批评者施以“心理与制度双重控制”,其中包括香港、维吾尔及藏人等少数族裔社群成员。报告认为,澳大利亚政府已认识到“跨境威胁”的存在,并在2018年通过《间谍与外国干预法》 (EFI) 及《外国影响透明法》 (FITS),设立“反外国干预协调中心” (CFICC) 与“反外国干预特遣队” (CFIT),截至2024年已展开逾120起行动,成功阻止多起暗杀与绑架企图。但自由之家批评,这些措施“更侧重主权与安全”,而忽视了受害群体的个体权利与心理安全。报告引述澳大利亚维吾尔女性协会负责人拉米拉·查尼谢夫的话称:“外国干预是政府对政府的较量,而跨国镇压是政府对人民的暴力。”自由之家特别批评澳洲当局虽然建立了相关应对机构,却未将“跨国镇压”作为专门犯罪予以定义,而是将其与“间谍活动”并列,容易让公众将移民社群视为潜在威胁,从而加深族群紧张感,也削弱被害者向警方求助的意愿。在外交层面,澳大利亚虽签署多项国际合作协议——包括2023年自由之家《反跨国镇压原则宣言》及2025年G7共同发起的“公共善网络安全基金”——但迄今未曾动用制裁机制。报告批评澳方“在面对威权政府的海外打压时表现谨慎乃至消极”,即便美国已因香港悬赏事件制裁相关官员,堪培拉仍“未采取任何实质性措施”。自由之家指出,澳洲当今的外交取向是“优先贸易与战略利益,而非人权问责”。此外,澳大利亚的移民与庇护政策也被视为跨国镇压的“隐性助力”。报告批评政府持续实行离岸难民安置政策,将寻求庇护者送往瑙鲁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导致逃离迫害的难民再次暴露于他国威权网络之下。总体而言,报告肯定了澳大利亚“识别威胁的能力”,但强调其反应机制“仍过于依赖安全逻辑,而缺乏人权视角”。因此,自由之家向澳洲政府提出几点建议以改善这一状况:建立透明的举报与跟进机制;为地方执法提供跨国镇压识别培训;开放民间渠道,允许侨团建议制裁名单;审查与镇压国签署的引渡及法律合作条约。最后,自由之家在结语中写道:“当人们逃离压迫,他们应当在海外找到自由,而不是另一种恐惧。”报告认为,唯有当民主国家将人权保护纳入国家安全框架,才能真正防止跨国镇压成为“全球化的威权常态”。三、葛拉茨:中国极不可能入侵台湾近年来,台海两岸情势升高,“中国当局是否会武统台湾”成为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与一些悲观的看法不同,美国智库史汀生中心高级研究员兼国家安全改革项目主任葛拉茨 (Dan Grazier) 近日与两位研究员联合发表了一篇报告,对“中国入侵台湾”这一假设提出质疑,称中国当局发动战争的可能性正在不断降低。报告封面作者从战略、政治、经济与军事四个维度进行分析,指出若中国当局贸然行动,风险极高,胜算极低。首先在战略层面,报告提醒,“战争”不仅是武力较量,更有可能触及核威慑与大国冲突升级。报告指出:“中国和美国都拥有核武器,围绕台湾问题的对抗可能导致核冲突升级。”因此,在战略意义极为深远的台湾问题上,中国领导层必须权衡核冲突与失控升级带来的巨大代价,入侵行为并非简单可行之选。从政治角度看,作者指出,武力统一台湾对中国共产党而言风险极高。文中强调:“冲突对中国共产党而言在政治上具有危险性,因为伤亡在所难免。”加之中国人口红利消退、生育率下降的背景下,一场大规模军事行动可能在国内引发反弹。而且,若行动失败,对于习近平领导下的“民族复兴”叙事与个人执政合法性都是重大打击。在经济层面,作者分析称,若中国当局选择武统,其经济与全球供应链将遭重大扰乱。报告警示:“冲突将带来严重的经济后果。它很可能扰乱南海及台湾海峡的全球航运,导致关键国内资源被迫转向战争而非解决经济问题。此外,入侵行动还可能招致国际社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实施经济制裁。”作者表示,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与出口大国,一旦海峡或南海通道被扰乱,全球经济震荡难以避免,这对北京而言是“不轻易跨越的门槛”。最后谈及具体的军事执行,几位作者指出,若由中国发动对台登陆作战,这将成为“历史上最大规模、最复杂的军事行动之一”。“现代军事能力将使此类行动的复杂程度远超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仅是跨越台湾海峡并建立滩头阵地就构成重大挑战,随后在台湾极具挑战性的地形上展开地面作战,将极大降低北京在政治可接受的时间框架内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因此,综合上述四个维度,报告得出结论:尽管中国将台湾视为“国家核心利益”,但从当前实际能力、国内外环境以及潜在代价来看,近期发动全面入侵的可能性极低。“深思熟虑后……便会明白这个情景其实多么难以实现。”最后,基于上述判断,作者对台湾、美国及其印太盟友提出三方面启示:其一,不宜将“战争必将爆发”作为唯一基准,而应更多思考冲突预防机制与外交方案;其二,防务资源应更加聚焦“危机管控”“灰色地带竞争”与“情报早警”体系,而非纯粹为大战做准备;其三,媒体与公众话语需谨慎,夸大的“战争迫近”叙事可能反而削弱冷静判断与危机缓释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