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眸娱第四季度频繁上新的音综市场呈现出“文艺复兴”的趋势。湖南卫视牵头、八大平台联合制播的《声鸣远扬2025》,以及央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推出的《中国唱将》,都颇有古早央视青歌赛的风味,为近期的音综市场注入了一抹亮色。两档音乐节目均延续了青歌赛的赛制企划,一方面,设立美声、民族、流行三大赛道,选拔不同风格类型的音乐人才,一改音综市场“垂直化”的创作趋势。另一方面,强调专业性而弱化娱乐性,选手大多来自于专业院团、艺术院校,更有廖昌永、吴碧霞、常思思、殷秀梅等“国家队”大神下场指导,更重视专业实力和音乐素养。《声鸣远扬2025》和《中国唱将》试图通过主题赛制的变奏来重塑音乐节目的价值,拥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重大的担当。但两档节目所收获的市场反馈却并不如预期乐观,目前来看关注度和讨论度相当有限。交出“新解法”的音乐综艺,仍然难以收获观众和市场的青睐,这背后是音综市场难以忽视的环境变化和生存压力。音综变奏,文艺复兴《声鸣远扬2025》和《中国唱将》确实还在小圈子里自娱自乐。两档音乐节目的主要亮点在于,相比于传统音综更加学院派和专业化,选手、导师包括赛制都是如此,保障了节目的音乐价值和艺术价值,试图为华语乐坛选拔出更多兼具实力与素养的好苗子。但节目的“尴尬”之处也正在于此,专业性过强而无法做到与观众同乐。目前音综市场的主旋律仍然是流行音乐,甚至已经有了逐渐转向短视频网络音乐的趋势,比如浙江卫视《天赐的声音》选曲就偏向“网红化”,虽然音乐审美备受吐槽,但舞台表演也更容易出圈,因为本质上这种音乐类型的欣赏门槛更低,也更容易连接到普通观众。但流行音乐只是《声鸣远扬2025》和《中国唱将》的三大赛道之一,节目花费了更多篇幅在专业性较强的美声和民族赛道上,这两种音乐类型其实都具备一定的欣赏门槛,比如《中国唱将》前三期中出现的彝族民歌、羌族民歌、沪剧、歌剧等表演,只能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影响力局限在专业圈子里,无法做到与观众产生共鸣。另一方面,两档音乐节目也因为过度强调专业而忽略了故事性,本质上就是缺少人物故事和情感共鸣,只能看到音乐,看不到音乐人。以小众音乐为主题的音综并非没有过成功经验,湖南卫视打造的《声入人心》就是聚焦于高雅音乐,开播初期也是无人问津,最终能够实现逆袭靠得并不是让更多观众爱上小众高雅音乐,而是通过打造群像让观众爱上一批音乐人,并由此实现对音乐剧、歌剧、美声等小众高雅音乐的推广。《声鸣远扬2025》和《中国唱将》将重心放在了展示专业音乐上,确实诞生了一些比较优秀的表演舞台,但由于忽略了对歌手、音乐人的塑造,缺少人物故事就很难让观众共情。音综的核心无疑是音乐,但将观众与音乐连接并不是靠单方面的专业输出,如何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才是关键。客观来说,类比“青歌赛”强调专业性的《声鸣远扬2025》《中国唱将》的确实现了对音乐节目的正本溯源,完成了对音乐节目的价值重塑,但这种音综“文艺复兴”也确实少了点对当下观众和市场的迎合,因而市场反馈并不算好。2025,音综自救“自救”是2025年音综市场的主旋律,朝着青歌赛“文艺复兴”只是其中一个方向。曾经的“市场宠儿”音综哑火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根据艺恩数据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剧集综艺赞助市场洞察》,2025H1新上线音综数量比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17%,上半年云合数据音综正片有效播放量市场占有率同样出现了大幅下滑。市场环境遇冷带来的是音综影响力和商业表现的下滑。曾几何时,音综可以说是华语乐坛流行音乐风向的定义者,音综翻唱或原创歌曲往往能够霸占各大主流平台榜单,但如今却沦落到毫无存在感的地步,反而是音综需要借歌曲来打开大众知名度,因此才出现了音综选曲网红化的现象。音综影响力的降低也必然伴随着商业表现的下滑。根据击壤洞察数据显示,2025上半年音乐类电视综艺与网络综艺招商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头部音综招商表现也不如去年同期,2025H1音综赛道招商领先的《歌手2025》拿下8家厂商,而《歌手2024》客户数量则多达12个。不容乐观的市场环境要求音综必须“自救”,所以2025年音综其实一直走在创新的路上,努力破局。《声鸣远扬2025》《中国唱将》都回归了经典的“青歌赛”模式,前者在邀请“国家队”大神导师的同时,也请来了兼具综艺效果和专业能力的那英以及流量话题满点的华晨宇坐镇导师席位,而后者的首席师资阵容中也出现了薛之谦、周深等在年轻观众群体中颇有人气的歌手。但由于节目太强调专业严肃,导致正片娱乐性不足,劝退了不少观众。同期播出的音综《一起开麦吧》打造了“声音实验场”的核心理念,即40间盲听空间创新赛制,在摒弃了外形、舞美等视觉干扰的情况下,仅凭声音、实力来评判选手,颇有早年《中国好声音》的味道。早一点的暑期档,东方卫视打造的全新音综《亚洲新声》更是超大阵仗将舞台搬上海上游轮,每到一个国家和地区就集结当地的歌手进行音乐与文化的比拼,创新赛制趣味性拉满。诸如这类在嘉宾、选手、赛制上玩出新意的音综不在少数,确实能够从中看到音综自救的决心,但无一例外市场反馈均不够好看。截止到11月11日,2025年云合数据综艺正片有效播放量前十中,可以被归为音综的仅有综N代《乘风2025》,音综的核心困境仍然没能得到解决。音综仍然被需要音综没人看,是因为音乐节目不再被需要吗?其实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音综是否还在被需要成为了一个热议话题。互联网时代,观众和歌手的连接渠道变多,音乐推广的渠道也越来越多,音综似乎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论推广效果和流量曝光或许还不如短视频。对于观众而言,如果他们能够从音综中获取的只是一首好听的歌曲,那么音综肯定还不如音乐软件全面,甚至于观众只用在短视频上搜索相关节目切片就能满足需求,没有必要再为一档完整的音乐节目停留。但音综真的就不再被需要吗?虽然音乐仍然是一档音综的核心价值,但观众对音综的需求不仅仅在于音乐,更在于连接双方的音乐人。一个难以超越的经典就是《声入人心》。2018年节目开播之初,国内音乐剧行业连温饱都成问题,了解音乐剧的观众更是少之又少,行业实际处境证明了这类音乐本身其实是很难连接到大众,简单来说就是普通观众欣赏不来。而音乐剧变得一票难求正是在《声入人心》逆袭之后,观众看到了选手的专业与热忱、困境与坚持,以及他们在音乐表演上的共情与相惜,人物群像之间细腻而真挚的情感打动了观众,才能让观众愿意去了解音乐剧、买票观看音乐剧,一度推动了音乐剧行业的发展。如果《声入人心》只是严肃刻板地展示音乐剧、歌剧这类高雅音乐,必然会直接劝退观众,真正能够留住观众的其实是由音乐延伸出的人物故事和细腻情感。而现阶段音综的核心问题或许就在于此,观众对于一档音综的需求不止在于好听的歌曲,更在于音乐的故事和音乐人的故事,如何强化音乐与人的故事情感,让音乐节目不止好听更要好看,或许才能等来音综的下一个破圈时刻。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