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道总有理这两年,追觅越来越不甘心只安于清洁赛道。自宣布跨界造车业务后,这家国内头部清洁家电企业,连续发布了好几个宏大梦想:8月份,追觅科技正式宣布进军无人机行业;9月份,宣布要推出首款手机Dreame Space,未来要与小米、华为三分天下。同时,还盯上了大洋彼岸马斯克的“太空”事业:宣布成立天文业务BU,将聚焦智能天文光学系统,并开拓小行星探索、采矿业务。在不遗余力地跨界下,截至目前,追觅的“宇宙”已经无限庞大。据悉,除了汽车、手机、无人机、太空探索外,追觅甚至在2023年就开始研究具身智能。在原本的家居赛道里,有扫地机、洗地机、吸尘器、吹风机、空气净化器、净水器、洗碗机、冰箱、空调、智能电视、路由器、泳池机器人、割草机器人、擦窗机器人、潮玩、咖啡、茶饮、火锅……数不胜数的目标市场,会让追觅走到哪一步,值得深究。追觅的未来,有些迷茫?2025年3月份,追觅在一场新品发布会上,宣布要做一家无边界的“生态企业”。事实上,类似的话不止追觅说过,这几年,随着各行各业的市场红利式微,大部分企业已经无法仅靠单一的老本行。仅在家电行业,就有格力、海尔、美的……接连跨界。追觅为什么一口气开创了那么多“副业”?首当其冲的理由就是本业务的前景不再明朗。早在2016年,国内扫地机器人销量仅为274万台,到2020年创下了654万台的高销量,这间接带动了科沃斯、追觅、石头一众清洁科技企业。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4年期间,清洁电器市场规模由200亿元增长至423亿元。但对比于冰箱、空调、洗衣机这类大众家电市场而言,清洁家电这点规模中想要诞生一个“格力”“美的”还远远不够。到2024年,扫地机器人、洗地机在国内的渗透率仅为5.5%、3.1%,甚至低于吸尘器的13.5%。同时,行业竞争愈发残酷。2025年上半年,奥维云网数据显示,追觅的市场份额已下滑至7.5%,同比骤降45.27个百分点,排名第五。虽然2024年营收达到150亿元,比2023年翻了近一倍,但毛利率降低了6个百分点,清洁电器均价也下降了12%。而就近的其他家电赛道几乎早已是“铁板”一块,2025年中国高端家电品牌市场分析显示,海尔Haier、美的Midea、格力GREE三大本土品牌合计占据70%市场份额,垂直的冰箱、电视、洗衣机赛道也是一样。这就意味着,追觅如果想要继续深挖家电市场,很难从海尔、格力们抢下一口甜头。另外,作为科技型玩家,追觅至今仍保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费用约10.5亿元,占营收7%,但这似乎并未转化成直接的市场优势,截至2025年11月4日,黑猫投诉平台显示带有“追觅科技”关键字的累计投诉量超过3600条。种种背景下,追觅不得不跨界。而在跨界初期,造车无疑被追觅寄予厚望。据悉,截至2024年底,追觅科技全球累计申请专利6379件,其中45%为发明专利,覆盖传感器融合、电机控制与人机交互等智能汽车核心领域。这一切似乎给足了追觅底气,甚至在别家造车还在对标BBA、劳斯莱斯、保时捷时,直接又将目标拔高了一个度,要对标布加迪威龙。但技术底蕴真的是造车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吗?这两年,前赴后继的企业投入造车阵营,又接二连三地黯然离开,与追觅一样拼科技“家底”的不计其数。最典型的例子是苹果,2014年,苹果启动了代号为“泰坦计划”的电动车研发项目,研发团队高峰期超5000人,此后10年里,苹果对这款汽车投入了上百亿美元,获得250多项汽车相关专利,最终在2024年2月宣布终止该项目。追觅大概也是意识到了这一点,秉承“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原理,继续跨界到了无人机赛道、太空探索赛道、手机赛道、具身智能赛道……不可否认,这几个都是未来全球科技领域中的主要增长点。尤其是太空探索、具身智能。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太空经济规模达到5960亿美元,预计到2033年将增长至9440亿美元。到2029年,预计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4000亿美元,具身智能占比预计超过30%。值得注意的是,追觅跨界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智能生态的布局。它想从智能家居、智能手机领域出发,逐步延伸至户外场景的智能电动汽车,尤其在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领域重点发力,更将触角拓展至航空场景的智能无人机、智能天文望远镜等品类。最终愿景是构建一个从家庭空间到户外场景、从地面出行到天空远航的全维度智能生态空间。这个梦想看起来大有可为,实际运营起来的难度并不小,与有类似计划的小米不同,追觅本身的用户基本盘薄弱且分散,远不如小米手机天然有坚实基础。其次,从扫地机器人、到汽车、再到无人机、天文望远镜……目标群体差异大,消费关注点各异,难以实现用户基础的有效跨越与延伸。也就是说,追觅的未来,或许比我们想象得还要渺茫。追觅的“副业”怎么变现?从营收上来看,追觅在2025上半年营收高达98.55 亿元,归母净利润10.02亿元,净利润增速(41.35%)远超营收增速(30.9%)。但这些钱可以支撑起追觅繁重的副业发展吗?其实仅造车一项,答案就一目了然。佐思汽研曾公布2024年我国车企研发费用排名,其中比亚迪以531.9亿元位居全行业第一。造车新势力中,蔚来和理想分别排在第四位、第五位,但研发费用也分别高达130.4亿元和110.7亿元,特斯拉研发费用45.4亿美元(约合326.87亿元)。包括追觅一直想要模仿的小米,2025年预期将超过300亿元,其中小米造车首期投入就达130亿元研发费用。尽管中国已经拥有了全球最完整的汽车产业链,数据显示,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超过10万家,实现了1500种部品的覆盖,构建起从上游零部件到中游一级/二级供应商,再到下游整车制造厂、出行服务商的全产业链条。但这也不代表跨界企业在汽车市场进出从容。细数这几年的跨界汽车玩家,除了小米略有声量外,其他的几乎全部销声匿迹。在追觅之前,石头科技也曾启动汽车项目“极石汽车”,但在多份行业市场报告中,这项业务都被归类在“其他(others)”。甚至石头科技的股价一度大跌,“南方都市报”报道,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公司创始人“造车玩车却不顾主业”。追觅作为石头科技后的又一大扫地机器人企业造车,具体要怎么变现,似乎才是目前最需要考虑的。据悉,追觅的造车计划是:“左手” 表示代工(ODM)业务,“右手” 代表自研的造车项目,余浩希望用“左手”业务把“右手”业务养起来。自研的造车项目自然需要一段时间周期与成本投入,短时间里,追觅需要先把汽车生意做起来。公开资料显示,目前追觅的星空正在和汽车设计公司 “龙创” 谈合作,计划将一款 SUV 车型改造后出口到海外。虽然量产车还遥遥无期,但星空已经招了几十名海外销售人员,并计划继续扩充到上百名。同时,证券日报也提到,追觅汽车在举办首届战略合作伙伴大会上表示,汽车业务已经获超150亿元订单,有 22 个国家的 54 家经销商到场,其中,中东及中亚经销商反馈热烈。也就是说,追觅造车或许把目光由拥堵的国内转到了海外。这的确也是一个不错的计划,毕竟全球新能源化已是大势所趋。SNE Research 16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全球除中国外的电动汽车新增注册量达474.4万辆,同比大增25.7%。其中,仅中东整体新能源电动车市场规模在2024年约为83亿美元,预计到2031年将以7.7%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但追觅想在海外避开国内的激烈竞争,这一点并不现实。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4月份汽车累计出口193.7万辆,同比增长6%。只比亚迪一家就已顺利进入110多个国家及地区。2024年,比亚迪乘用车海外市场销售超41万辆,同比增长72%。汽车之外,追觅的其他跨界业务也面临同样的突围难题。首先是无人机。趁着低空经济的火热,这一赛道虽然市场辽阔,但研发投入、技术内卷丝毫不比汽车圈差。以大疆为例,2024年营收800亿元,累计3.8万项专利,仅仅2024—2030年7年间的计划研发投入300亿元,是同行营收的5倍还多。头部尚且如此,跨界玩家如果不加倍努力,便只能沦为角落里的一粒尘埃。再看太空业务,当前追觅的太空梦不及隔壁马斯克的宏大,更多是想要推出天文望远镜等具体消费产品,以及构建开放平台,售卖天文体验,首款智能天文望远镜产品或将采用超大口径设计。但这一领域也不算是蓝海市场。恒州诚思调研统计,2024年全球智能天文望远镜市场规模约11.3亿元,到2031年市场规模将接近18.1亿元,未来六年CAGR为6.9%。在追觅之前,小米已推出了多款天文望远镜产品;华为与贵州射电天文台签署框架合作协议,涉及天文科学AI技术等。副业虽多,但变现何其艰难,当然,有此困扰的也不止追觅一家。追觅还能靠跨界,拿到钱吗?当然,追觅的“左右手”策略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吸引投资。甚至可以说,追觅不断跨界当下全球几大最火热的赛道,无人机、具身智能、太空探索……最终目的或许都是为了融资。9月12日,追觅汽车宣布完成首轮融资,但未披露具体融资金额及投资方。这也让人不禁疑惑:新能源汽车已然走过高光时代,告别了资本追逐的红利期,当下想要获取融资,是否还能像往昔那般简单轻松?时至今日,汽车赛道融资逻辑已转向“确定性优先”,投资方在行业淘汰赛加剧的背景下愈发谨慎,资金持续向具备技术积淀、产能基础和市场验证的成熟车企倾斜。去年年底,国内几轮融资可观的车企分别是阿维塔、北汽蓝谷、上汽智己。这三家都有深厚的产业背景,除了很明显的后两者,阿维塔则背靠长安汽车、华为、宁德时代。“出身”在资本市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即便如此,资本也不再像从前一样宽容有耐心。以阿维塔为例,2024年12月17日,阿维塔官宣完成C轮融资,募集资金超110亿元。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8个月,阿维塔净亏损21.2亿元已经超过了2022年全年的亏损。不仅如此,阿维塔目前的负债总额(123.37亿元)已经超过其资产总额(123.15亿元)。据悉,长安要求阿维塔在2025年下半年实现盈亏平衡,在这样的背景下,阿维塔不得不开源节流。2024年,阿维塔从直营模式大面积转向经销商模式,将门店售后业务交由合作方负责,以此缓解渠道端的成本重压,同时,向市场投放增程产品。瑞银中国汽车行业研究显示,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板块可能仅剩10-12家成规模的车企。在威马、极越等跨界或新势力品牌接连折戟的前车之鉴下,投资方更倾向于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追觅本来就缺乏汽车行业积淀,在其技术转化能力和商业化前景明朗之前,很难获得足额资金支持。其次,汽车赛道的融资风头正被其他行业抢走。2025年9月份一级投资市场分析显示,汽车交通9月33个项目共计融资接近140亿元,同比、环比分别增长134.6%、1129.0%。整车制造和汽车零部件领域受大额融资影响,披露融资额合计132.88亿元,约占行业融资总额95.7%。但对比之下,先进制造(含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的增长速度、融资规模、数量皆不可小觑。据悉,人工智能行业的融资事件数连续第14个月跻身前三,九月共有107个相关企业获得融资,披露融资额合计44.89亿元。其中,商业模式相对更成熟的智能机器人领域共发生57起事件,融资33.64亿元,分别占比53.3%、74.9%。从融资行业分布来看,先进制造依旧凭借137起融资事件领跑,获投企业中约48.9%为集成电路公司,而2025年8月和2024年9月同指标分别为46.1%、47.0%。2025年9月投资事件数量TOP10行业分布里,汽车交通只占了5%,先进制造与人工智能占比23%、17%。而先进制造的23%里,航空航天就占了4%。或许,正因如此,追觅的跨界活动才越来越多。然而,资本流向已然清晰,追觅不过是在流量风口中,试图为自己寻找一丝突围的可能。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