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兩餐消費不到10元為何中國年輕一代不願花錢

Wait 5 sec.

圖像來源,Benjamin BegleyArticle InformationAuthor, 麥笛文(Stephen McDonell)Role, BBC駐中國記者中國正面臨多項經濟挑戰,政府希望下一代消費者能為全民利益而增加消費,但說服他們這麼做並不順利。官員表示,社會各階層的國內消費不足正在拖累經濟增長。但對剛畢業的年輕人來說,他們比其他群體更有理由保持謹慎。青年失業率長期徘徊在接近20%的比例,有工作的年輕人擔心失去工作,而持續的房地產危機讓擁有住房的前景看似遙不可及,尤其是在大城市。這種不確定性促使許多中國年輕人轉而擁抱節儉,社交媒體上充斥著如何用少量金錢維持生活的技巧。「我的工作是致力於極簡生活方式。」一位全職網紅告訴BBC。這位24 歲、網名「張小米粒」的創作者發佈的影片內容包括:她用一塊普通肥皂而不是昂貴的護膚品滿足所有個人清潔需求。影片中還能看到她在購物區走動,展示各種包包和衣物,並強調它們的耐用性和高性價比。企業付費讓她在小紅書平台向9.7萬名粉絲推薦商品。Skip 熱讀 and continue reading熱讀影子船隊無視制裁搬運八成俄羅斯石油,還執行間諜及破壞任務中國海軍「福建號」正式入列服役向台海及美國釋放什麼信息「比特幣女王」住進倫敦豪宅,持有逾50億英鎊比特幣被判洗錢罪入獄中國官媒罕有揭示嚴打詐騙活動內幕End of 熱讀她說:「我希望更多人了解消費陷阱,這樣他們就能省錢,這會減輕他們的壓力並放鬆心情。」其他人則專注於在飲食上節儉。29歲、網名為「北漂的小小草」的創作者發布自己製作簡單菜餚的影片,他說自己能用略高於1美元(約76便士,7.1人民幣)的價格吃到兩餐。他告訴粉絲:「我只是來自農村的普通人,既沒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也沒有有影響力的人脈,所以必須努力工作,才能過上更好的生活。」他在一家網路銷售公司工作,並聲稱極度節儉的生活方式讓自己在6年內存下超過18萬美元(人民幣130萬元)。有人在網上問他,是否希望未來的妻子和孩子也過這樣的生活,以及他的最終目標是什麼。他的回答是:「我不知道。」圖像加註文字,一些中國年輕人透過減少飲食開支來省錢。中國經濟增長一直以來被視為勢不可擋,能夠挺過疫情的動盪以及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貿易戰。但分析人士表示,如果不提升國內消費,中國將面臨重大的長期挑戰。美國的問題是人們積累信用卡債務,而中國則恰恰相反。中國人本來就傾向於儲蓄而非消費,當人們預期到未來的艱難時,這種傾向更會加劇。中國政府多年來一直承諾要提高家庭消費,但目前它僅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約 39%,而大多數發達國家約為60%。部分問題在於,當今的年輕人比1990年代和2000年代初更悲觀。「現在,賺錢對我來說更重要。我必須擴大收入來源並削減開支。」一位身處北京中心的年輕女性告訴BBC。她補充說,和許多其他年輕人一樣,她的薪水已被削減。「我換了工作,但薪水不如以前。而且,我不知道這份新工作能維持多久。像這樣糟糕的經濟環境讓人心情低落,因為我們賺得不多。首先是找到工作也不容易。」這樣的青年失業率除了帶來不安全感外,也讓陷入困境的雇主更容易削減工資,因為雇員面臨的選擇是接受較低薪水,或者投入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一位同樣20多歲的年輕男子表示,雖然有一些基層工作,但要找到符合自己專業領域的體面工作卻很困難。「我的一些朋友處於失業狀態,仍然住在家裡,並在尋找工作。」他說。「他們在大學時的專業五花八門,從金融服務到產品銷售都有。現在經濟有點低迷。我希望情況能好轉,讓我們都能過上更好的生活。」他認為這種情況很快會改善嗎?「我並不太樂觀。」他坦言。中國應屆畢業生的一大擔憂是,國家正從廉價商品的大規模生產轉型為高科技經濟,而許多新興產業並不需要那麼多勞動力。牛津大學中國中心研究員、經濟學家喬治·馬格努斯(George Magnus)一直在追蹤這一現象。他引用北京兩家大型招聘公司的數據,顯示許多擁有碩士學位的大學畢業生從事快遞員工作。他說:「這反映了人們從高等教育畢業時所擁有的學歷,與勞動市場需求之間出現技能錯配。」「當然,這種情況也因為中國致力於成為機器人和人工智慧領域的領導者而雪上加霜,因為至少目前,這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就業機會。科技產業並非勞動密集型。」圖像加註文字,中國青年失業率近年來持續居高不下。瑞典國際事務研究所的海蓮娜·洛夫格倫(Helena Lofgren)一直研究中國的消費模式,她認為中國經濟過度依賴向偏好產業投入資金,並在地緣政治存在相當大不確定性的時期讓然專注於出口。她說:「人們儲蓄多於消費,而中國需要讓消費在經濟中占有比現在更大的比例。」「你有一個非常依賴出口和投資的經濟體,但我們現在看到的是,這些部分規模過大,不利於經濟維持健康發展。」這一切都與經濟失衡有關。例如,如果中國突然失去大量出口收入,它是否有能力透過對國內龐大人口進行財務賦權來找到沖抵的工具?一些觀察人士質疑,中國共產黨有多認真地重視提升國內消費。近幾十年來,中國依靠投資和出口模式的蓬勃發展,但這種模式如今面臨重大挑戰:通貨緊縮。潛在消費者往往在等待商品價格下降。如果一對年輕夫婦想買一套新的沙發,等待更優惠的價格似乎是合理的選擇。如果有更多像他們一樣的人延遲大額消費,企業就越有可能減價,導致人們以等待更久來獲得更好的交易。商品變得便宜看似是好事,但通縮可能會導致企業倒閉,並拖累整體經濟增長。或許可以透過某種方式來提振二、三十歲消費者的樂觀情緒,以應對這種情況。建立更完善的社會保障網絡或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可能會有所幫助。政府曾嘗試透過提供更換舊車、家電及其它物品的補貼來刺激消費,但效果並不顯著。網紅張小姐表示,謹慎地消費深植於中國文化中。她說:「我祖父那一代非常樸素,非常節儉。這是中國傳統的一部分。中國人的節約是刻在骨子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