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疆攻入影石腹地,AI硬件们如何击穿新战局|Global AI Booming

Wait 5 sec.

近日,久谦咨询和弗若斯特沙利文分别发布了一份全球全景相机市场的报告,两份报告内对大疆和影石的全球市占率数据出现较大差异,这引起了公众对大疆、影石这两家全球化品牌之争的关注。作为全球无人机和全景相机领域的头部品牌,大疆和影石通过“软硬协同”能力成为各自领域的绝对领军品牌,近几个月,双方纷纷进入对方的产品领域发布相关新品,试探彼此的边界。这场“激战”一方面展示了新生代出海品牌全球扩张的残酷,另一方面,“软件工程师红利”和“供应链红利”的中国出海范式在其中得到印证。更重要的是,AI驱动的“软硬协同”能力,正在成为新一代全球化品牌能否拔得赛道头筹的关键考验。同靠“软硬协同”破局影像领域,大疆、影石必有一战大疆与影石之争并不意外。近些年,“软件定义、硬件实现,海外引爆、国内接力”已经成为了中国硬件出海全球化发展的典型路径,无论是大疆、影石,还是石头、云鲸,都验证了这种发展模式。如今,这个路径再次升级到“跨界扩容”的新阶段,跨界背后离不开这些头部出海品牌在“软硬协同”上的突破和积累。大疆成立之初,无人机领域面临着空中自动悬停、平稳飞行等技术难题,于是大疆首个要解决的难题就是,如何通过算法实现对电机、螺旋桨的精准控制,以保障飞行和拍摄的稳定。经过一段时间的软件研发,大疆实现了视觉避障、智能跟随、自主航线规划、高清图传、防抖动等功能,把计算机视觉、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等先进算法结合到无人机上。软件算法之外,大疆成为全球领先的消费电子品牌,离不开它将算法“固化”为体积轻巧、操作便捷、且可靠、可规模化量产的硬件能力。消费级无人机大约有2000-3000个零件,要集成在比手掌略大的无人机上,工程难度非常大。在工程实现上,大疆通过全自研的方式,在芯片、电机、电调、螺旋桨、云台等核心硬件创造了4000多项专利,将软件算法的潜力在定制化的零部件上发挥到极致,推出软硬协同绝佳的无人机。而后,大疆将部分算法应用到旗下Osmo的手持云台、运动相机等不同硬件产品线,让软件技术得以跨硬件形态复制,为今日跨界全景相机赛道之争埋下了伏笔。与大疆的情况类似,影石创新在全景相机领域的后发制人,也起源于软件和算法层面的破局。影石创始人刘靖康毕业于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大二学期靠着破译周鸿祎电话号码的举动轰动一时,被称为“技术鬼才”。在校期间,他创立视频产品“名校直播”,但由于直播视频清晰度不高,因此产生新的创业思路——做一款可以一键拍摄VR全景视频的相机,这也成为影石创新的出发点。为了靠近供应链,刘靖康和团队从南京搬到深圳。据《投资界》报道,2015年影石团队一边去工厂拧螺丝、打磨设备,一边在电脑前写代码创造出全景立体拼接算法,让多镜头拍摄的鱼眼视频可以精准合成为3D立体全景影像,而后推出了席卷大众市场的全景相机Nano。之后,影石加强软件技术的壁垒,研发出FlowState防抖算法,超越了过去GoPro需要物理云台达到的稳定效果,叠加隐形自拍杆、超广角、AI智能剪辑等技术,打造了全球现象级全景运动相机Insta360 ONE X,一举超越原先的运动相机领导者GoPro。刘靖康曾表示,影石全景相机的软件能力复制到运动相机后,使得运动相机夜景拍摄能力突出,因而超越行业竞争对手,获得市场欢迎。基于影石创新建构的“软硬协同”能力,今年8月份影石决定推出全景无人机‌影翎Antigravity A1,与大疆继续“掰手腕”。不难看出,过往的世界级爆品研发经历让大疆和影石都在影像拍摄和处理上有创新性的软硬件技术积累,这也成为了二者今日跨界之争的底层技术支撑。同时,两家品牌“生而全球化”的出海路径,让他们在海外市场攒下足够的毛利率,为他们新的市场竞争提供了充分的“粮草”。面对大疆和影石的全景相机之争,刘靖康公开表示,价格战为市场扩容创造了条件,竞争将提升行业增量,实现跨界扩容。在AI硬件时代,跨界扩容或许将更加普遍。精准刺穿细分需求,Plaud们逐梦万亿AI硬件市场刘靖康曾比喻大模型等于给所有企业提供了一把都不会用的加特林,他认为AI将给行业带来更多的市场增量空间。Plaud的发展无疑印证这一观点。在会议录音这个赛道上,录音、转译、整理的环节都是割裂的,随着GPT大模型技术的发布,Plaud巧妙的将“无感录音+AI摘要”一体化结合起来,解决了原有市场上一直存在的痛点。2023年Plaud首次在Kickstarter上发起产品众筹,首月众筹金额就达到110万美金,创造记录。2024年Plaud成为亚马逊Best Seller,年收入突破7亿。其创始人许高预测今年Plaud收入将达到2.5亿美元,超17亿人民币。在AI技术的赋能下,原本关注度低的录音笔赛道爆发出全新的想象空间,吸引了钉钉、出门问问等企业的加入。值得注意的是,Plaud的快速增长并非源于石破天惊式的AI技术颠覆,而是依靠对过去录音场景遗留痛点的AI式解题,将大模型技术和硬件能力有机的糅合成磁吸式卡片和胸针产品,满足了海外用户的使用场景和需求。不难看出,AI硬件时代,企业若能对细分赛道的痛点进行精准出击,通过大模型技术和创新硬件形态的结合,就能实现从0到1的精准破局,创造可观的市场空间。云沐资本创始合伙人叶云天对出海参考表示,“未来在硬件的垂直领域会产生若干类似Plaud这样的细分赛道杀手”。XbotGo就是这些“细分赛道杀手”的一员,开创了“AI体育相机”。过去,足球、篮球等运动的专业跟拍服务主要面向B端市场,用于赛事记录、运动员复盘等。XbotGo创始人谈科峰敏锐地捕捉到“记录孩子体育比赛”这一场景的刚性需求,激活了家庭记录的潜在需求,以“球场AI跟拍师”的定位,在大疆、影石和GoPro三家垄断的运动相机赛道中撕开裂缝。今年9月,XbotGo在Kickstarter上发起的第三代产品猎鹰Falcon | 4K AI追踪运动相机众筹,上线不到一月便突破200万美金大关,成为少数连续三代产品众筹金额持续攀升的品牌。在崇尚“新奇酷”的众筹平台能够持续获得真金白银的支持,背后是XbotGo在算法和硬件形态上的多次革新。谈科峰指出,XbotGo的核心竞争力植根于软件与算法,AI模块、运动数据积累与分析使其具备持续进化的可能。同时,XbotGo硬件从初代的手机加云台的简单组合,到第二代的云台迭代,再到第三代猎鹰Falcon相机一体化的新形态,为用户带来了冲击力的体验感。Halliday Glasses则是“软件定义硬件”的另一个破局典范。这款由Halliday与金沙江投资的Gyges Labs联手打造的AI眼镜,上线Kickstarter3天就实现了6861%的超额认购,两个月内筹款超过330万美金,创下AI/VR眼镜品类众筹新纪录。“一手光学硬件,一手AI软件,两手都要硬!” Gyges Labs联合创始人兼COO邓旭东认为这是他们在“AI百镜大战”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光学硬件”指的是其核心技术Digiwindow,这种近眼显示模块将光学模组体积从厘米级压缩至毫米级,不仅大幅减轻眼镜重量,实现普通眼镜般的佩戴体验,更能让显示模组“隐形”,将信息直接投射至用户视野。除了硬件突破,Gyges Labs创立则提出“主动式AI服务”理念。邓旭东认为,基于明确指令给出答案的AI能力已成标配,AI原生硬件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预测需求、主动响应。其自研的Proactiva.AI引擎能够预测用户需求,在提问前主动提供答案。据邓旭东透露,Gyges Labs正在探索眼镜之外的可穿戴硬件形态,Proactiva.AI的能力将被迁移到眼镜之外的AI新品。他表示,“AI定义硬件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全能出海选手”面前的“三重山”AI硬件的未来是充满想象力的,但能否长成大疆、影石级的全球化品牌,构建多维出海能力,企业至少要跨过三重挑战。第一重山是量产规模化的考验。产品线上众筹成功只是量产交付的第一步,产品规模化送到客户手里则困难重重,不少众筹成功的产品摔在了这一步。从众筹的交付、小批量生产,到应对全球市场需求的品控和供应链,需要完全不同的能力。谈科峰在交流中多次感叹,即使到了第三代产品,供应链仍是他需要补的最大功课。面对当前的百镜大战,金沙江创始合伙人朱啸虎表示,AI眼镜的核心是能不能做到批量交付。如今的大疆在成长期也曾面临过供应链的问题,在2016年发布Mavic Pro后,市场高涨的热情让大疆遇到了最严峻的交付危机,导致前三个月都大范围缺货,对品牌声誉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在多次目睹初创硬件企业的产能危机后,大疆天使投资人李泽湘教授成立了XbotPark共享工程,希望能协助初创团队走过这道生死关。第二重山来自组织和管理风险,最顶级的硬件工程师与AI算法专家往往来自不同思维体系。如何互相理解协同,是很大难题。Plaud中国区总裁莫子皓也曾在公开采访中提到,软件是拼长板,硬件则是看谁的短板更长,一个智能硬件企业,软件、硬件、大模型都得做到80分以上,难度很高。“软件的迭代是相对容易的,做软件出身的人往往习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但如果用这种方式去管理硬件的生产,会成为大灾难。”谈科峰提到,供应链的管理、供销存的节奏、售后服务体系的完备,这些是另外一种风险控制框架。影石ONE X上市前同样面临过这样的难题。在根据已知的市场竞争下,影石确定了硬件的形态和参数,以及发布节奏,但防抖算法FlowState不够成熟,实现效果不理想,“是硬件等软件,还是软件跟随硬件”,影石团队当时面临着重大抉择。最终影石选择错过最佳发售时间,等到软件达到最佳效果后再上市。这个选择成为影石ONE X获胜的关键决策,而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影石团队创业早期建立起来的默契和战略一致性。如何让两类思维方式高效协同、理解彼此的语言,是比技术本身更难的“管理艺术”,也是从“创业者”蜕变为“企业家”要跨越的鸿沟。最后的一重山是产品功能是否满足市场真需求,单点创新的“垂直赛道”天花板是否足够高。以最近活跃的AI玩具为为例,2025年1-8月,中国AI玩具领域投融资事件达17起,金额突破200亿元,较2024年全年2.49亿元,呈现指数级增长。众多“AI+玩具”希望切中情绪经济和AI陪伴市场,但是同质化严重,大多并未形成真正的刚需场景,最直观的表现就是退货率高启。数据显示,AI玩具的平均退货率高达35%,远超传统玩具15%的退货率,即便是爆款“芙崽”的好评率也仅有75%。另一方面,就算是精准切中痛点场景,也要面临赛道天花板容量是否足够高的升级考验。这也正是影石和大疆双双侵入对方市场腹地的主要外因。叶云天观察到,年收入达到10-20亿是硬件品牌成长的一个关键节点,这意味着品牌跨越了生死线,初步具备盈利和再进一步规模化的可能。但下一步的规模化考验的就是品类赛道的天花板。以影石为例,即便在全景相机赛道市占率超过80%,但终归受限制于全球全景相机约百亿的市场规模。影石创新财报显示,从2024财年开始,影石的归母净利润从2023年的103.7%大幅放缓至19.9%,2025年上半年的存活周转率也从2024年同期的2.1下降到1.43,降幅达32%。这意味着产品的流动性减弱,市场逐渐“见顶”,切入市场规模更大的无人机赛道,是影石非做不可的战略举措。据邓旭东透露,打磨Proactiva.AI引擎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可迁移于不同硬件形态中的系统,让Gyges Labs具备新品类开发的能力。不过,要进行跨界扩容,需要巨大的投入。影石谋划了5年,花费巨大成本才进入了无人机领域。影石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该公司研发费用同比激增100.35%至5.62亿元,主要用于无人机的研发和生产。这样巨大的“跨界成本”带来的现金流压力,成为很多跨品类求突破的品牌最终倒下的原因。​​迈入AI硬件新周期,成为“全能型选手”大疆与影石的跨界攻防战,Plaud、XbotGo与Gyges Labs的细分赛道破局,宣告全球化硬件品牌的激战时代已经到来。跨入AI硬件时代,“软硬协同”不再是通往蓝海的船票,而是留在牌桌上的入场券。对于志在全球的品牌而言,未来的增长故事将不再仅仅关于敏锐的需求洞察和单点的市场突破,更关乎组织的整体韧性、技术的融合深度和生态的繁荣程度。要从一家“产品公司”进化成一家具备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平台”,必须要翻越这“三重山”。这场AI硬件新周期刚到来,出海品牌的“全能战争”已经开始,唯有最全面、最坚韧的“全能型选手”,才能穿越周期,立于潮头。(文|出海参考,作者|王璐,编辑 | 罗文琴)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