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世界互联网大会在全球数字经济进入深水区的当下,互联网人才的培养、技术治理的共识,以及对未来数字社会的思考,已成为全球产业、政府与国际组织共同面临的系统性课题。11月6日至9日,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研修院在乌镇峰会期间举办的“2025全球互联网人才卓越计划研修班”(WIC-GET 2025,以下简称“2025研修班”),成为今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体系中最具方法论价值的亮点活动之一。作为数字研修院年度能力建设旗舰项目,研修班聚焦数字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设置了《中国绿色发展和国际合作》《数字经济中的投资和企业发展:中国经验及其政策启示》《孙子兵法——东西方管理思想对话》《数字经济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数字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AI护航:筑牢数字经济转型基石》等课程,邀请了国际组织与行业领军专家分享多元实战案例与前沿观点。来自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参加开班仪式和讲座。讲座现场,学员们就课程主题和讲师们进行了深入互动交流,氛围热烈。现场,还举行了数字研修院新一批合作单位授牌仪式。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研修院新一批合作单位授牌仪式(钛媒体集团成为新一批合作单位之一),图片来源: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鸿沟的核心命题:人才结构需重新定义8日至9日的授课环节,2025修班聚焦于产业基础结构、国际合作、人才战略,以及AI驱动的治理框架的深度共识构建,课程内容的叙事逻辑与全球数字经济的发展核心议题相呼应。欧洲联合创新中心联合发起人、比利时前驻华大使帕特里克·奈斯展示了绿色发展的“中国样本”与全球合作的成果。他认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行动“远早于其承诺”,其绿色转型贯穿于国家现代化的全过程。绿色发展不仅是环境议题,更是经济竞争力的一部分。中国通过能源结构转型、生态红线制度与国家公园体系,构建了“系统化、协作式、统一保护”的三支柱治理模式。他呼吁各国超越碳排放量的单一指标,关注“转型策略的有效性”,并推动人工智能与绿色技术的协同创新。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资深经济学家梁国勇认为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其成功源于“投资—融合—创新”三位一体的发展逻辑。他举例称,头部数字企业(如华为、阿里巴巴、腾讯)在研发强度与专利数量上已跻身全球第一梯队,同时,创业生态与风险投资的密切互动,催生了抖音、DeepSeek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与开源模型。发展中国家应优先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培育本土数字企业,并平衡创新激励与风险监管。英特尔中国区董事长王稚聪以《孙子兵法》为视角,论述了AI战略的东西方管理智慧,中国古典战略思想(如“道、天、地、将、法”)为数字时代的商业决策提供了底层逻辑。在全球数字经济治理不断细化的背景下,这一观点尤其重要,因为技术创新不再只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制度工程、组织工程与社会工程。全球数字基金会主席约翰·斯图尔特·希金斯表示,数字技术已成为实现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杠杆,但需警惕其碳足迹与社会影响。欧盟的预防性原则可能抑制创新,需要在稳定法律环境与减少官僚主义之间寻求平衡。联合国全球传播部首席数字传播官彼得·道金斯指出, AI并非科技领域的独立事件,而是可持续发展目标系统中的一项变革性工具。发展中国家在AI能力建设上的制度缺口会被迅速放大,未来数字传播体系必须将AI纳入核心结构,AI治理框架必须具备国际协同结构。安恒信息董事长范渊阐述了AI如何重塑网络安全格局:一方面,攻击方利用AI低成本生成难以检测的攻击工具,使传统防护手段失效;另一方面,AI赋能安全防护,通过智能体(Agent)模拟专家处理海量事件,实现提质、增效、降本。AI治理迫在眉睫,未来的竞争核心是拥有“安全可控的AI生产力”。关于全球数字经济的五大基础共识2025研修班对外界展示了一个正在形成的全球趋势:人才结构在转变、技术范式在重构、制度框架正在补齐。通过三天的深度教学,研修班形成了五个全球性的价值共识。第一,数字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深度融合成为全球共识。多位授课者强调,数字技术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引擎,更是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实现的关键力量。帕特里克·奈斯指出,中国在绿色发展与生态治理方面的成果,如森林覆盖率提升、PM2.5浓度下降等,离不开数字技术在环境监测、能源管理等方面的深度应用。彼得·道金斯进一步阐明,数字技术在教育、医疗、农业、气候行动等领域的赋能作用日益凸显,是实现不让任何人掉队目标的重要工具。约翰·斯图尔特·希金斯回顾欧洲经验时指出,数字技术与绿色复苏已成为欧盟政策的核心。他强调,未来的城市治理、产业升级与能源转型,都必须建立在智慧化与绿色化双轨并行的基础之上。第二,人工智能治理迫在眉睫。人工智能正在重塑网络安全、数据流通与产业效率,“AI对抗AI、AI管理AI”将成为未来的必然趋势。AI智能体已在安全运维、数据分类、合规审计等领域展现出超越人类的效率,但也带来了新型风险,如模型越狱、数据泄露、生成内容造假等。多位授课专家认为,人工智能的治理不能再滞后于技术发展。比如,约翰·希金斯提到,欧盟正在推动人工智能法案,但也面临“立法跟不上技术迭代”的困境。范渊呼吁建立“安全可控的AI生产力”体系,涵盖模型安全、数据隐私、伦理审查等多个维度。第三,数据流通与保护需动态平衡,可信空间是未来基础设施。数据被称为“新时代的石油”,但其价值释放必须在安全与合规的框架下进行。范渊提出“动态数据安全”理念,强调从静态防护转向流动中的实时保护。他介绍了“数由器”(Data Router)与可信数据空间的实践,通过隐私计算、数据脱敏、权限动态管控等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彼得·道金斯进一步指出,数据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与互操作性是弥合数字鸿沟的前提。他强调,联合国正在推动全球数字契约,倡导建立开放、安全、以人为本的数据治理体系。第四,国际合作与普惠发展是数字时代的必由之路。单靠任何一个国家或企业无法应对全球性挑战。开源模型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智能体让中小企业获得过去只有大企业才能享有的能力,数字公共产品(Digital Public Goods)正在成为国际合作趋势,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已经从规模经济转向了普惠经济。帕特里克·奈斯分享了欧洲创新中心在中欧企业对接、技术转移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强调跨市场合作带来的共赢效应。彼得·道金斯则从联合国视角提出,数字合作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各国政府、企业与民间社会共同参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培训与治理机制设计,特别是在“全球南方”国家推动本地化、包容性强的数字解决方案。第五,人才与创新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梁国勇在分析中国数字经济成功经验时指出,研发投入、创业生态与风险投资的良性互动是关键。他以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为例,说明高强度研发与人才集聚对技术突破的推动作用。王稚聪则从《孙子兵法》中提炼出“道、天、地、将、法”的管理智慧,强调在数字时代,领导者必须具备专业能力、同理心、勇气与执行力,才能引领组织在快速变化中保持战略定力。迈向一个以人为本、安全可控的数字文明全球互联网人才卓越计划研修班不止于数字经济建设的知识教学,还为下一代互联网人才提供了战略方法论,全球治理观,数据基础设施理解,以及AI安全和智能体治理框架。这种跨国家、跨学科、跨产业的授课组合,本身亦说明了数字经济正在变得复杂到需要新的通用知识体系,特别是在数据流通、AI安全、智能体治理方面,研修班呈现出的内容,揭示出一条清晰路径:全球技术治理的共识正在先于全球通用的规则的形成。数字未来必须是以人为本、包容且负责任的。技术在赋能发展的同时,也必须服务于人类共同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正如授课嘉宾们呼吁的那样,各国政府、企业与社会力量需要携手,构建一个互联互通、能力共建、治理可信、创新包容的全球数字生态。当全球数字经济进入可信数据空间、智能体系统、动态安全体系、开源大模型的多重交汇点,2025研修班不仅提供了思考框架、跨国视角、技术底层理解和治理逻辑,同时也提出了新问题:谁将负责指挥未来的智能体体系?数据流通时代的监管边界在哪里?全球AI普惠能否真正落地?AI技术能力的不平衡是否会造成新的全球裂谷?这些问题将决定数字经济文明的未来方向。(作者|李程程,编辑|李玉鹏)更多对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和中国经济的深度分析与独家洞察,欢迎访问 Barron's巴伦中文网官方网站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