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港股盘后,京东健康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发布如期而至:本季度收入达到171.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7%;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指标下净利润为19.0亿元,同比增长42.4%。截至11月14日收盘,京东健康报收68.75港元/股,上涨6.59%。这份穿越周期、延续上半年稳健态势的数据,绝非短期渠道红利催生的偶然。其背后,是京东健康“超级医药供应链”体系的长期价值兑现——以全渠道履约为硬基建、医检诊药服务为软实力、AI技术为智能引擎,在产业端与消费端之间搭建起供需对接的稳定桥梁,也让“线上健康消费第一入口”的定位真正落到实处。健康消费市场的潜力,从来不在短期爆发的噱头里,而藏在亿万用户对“买得到、用得好、有保障”的期待里。过去,医药健康领域的“割裂感”长期困扰着各方:药企耗费数年研发的创新药,上市后卡在“最后一公里”,患者盼药难及;消费者在线上买完药,后续的用药指导、随访等便没了下文;偏远地区的慢病患者,既缺专业诊疗支持,又面临药品配送时效难题;罕见病患者急需的稀缺药,线下渠道更是难寻踪迹……这些被忽视的需求、未被解决的难题,正是京东健康长期深耕的方向。从三季度与礼来、卫材中国等药企的深度合作,到进博会链接全球11国21个顶尖健康品牌,再到双十一期间守护千万家庭的健康需求,每一步都紧紧围绕长期价值展开。基于此,京东健康已经远超“医药电商”的范畴,而是用全渠道履约的“硬基建”加上“医检诊药”闭环的“软实力”,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全场景全链条健康管理,让高质量的医疗产品与服务,像水和电一样融入日常,既快又稳,既全又暖。以长期协同,破解创新转化难题研发投入大、市场转化难,是医药健康产业长期存在的痛点。许多药企耗费数年攻克技术难关,却因流通链路不畅、用户触达低效、服务闭环缺失,让创新成果难以真正触达患者。京东健康的超级医药供应链,提供了一套从研发协同到市场落地的全链路解决方案,它能与药企共建长期生态,让每一份创新价值都能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健康服务。财报期内,京东健康与礼来、信达生物、强生创新制药、卫材中国等知名药企的合作,便延续了这种全链路赋能的逻辑。以新药首发为例,卫材旗下原研新药莱博雷生片(达卫可®)、恒瑞旗下干眼症新药全氟己基辛烷滴眼液(恒沁®)、拜耳旗下乳果糖(达喜®)等多款新药,均选择京东健康作为首发平台。药品从获批到上架,背后既有京东健康基于2亿用户数据的需求预测,帮助药企优化生产计划;又有全渠道的库存调配,确保从一线城市到县域市场都能稳定供货;还有“医检诊药”服务闭环加持,让用户买完药后能获得专业用药指导,形成从用药到管理的完整体验。事实上,仅在第三季度,京东健康就已线上首发超30款创新药,这个数量达到了今年上半年的总和,其“新特药全网首发第一站”的优势仍在继续强化。而“不止于卖产品,更在于建生态”的深度合作,在与诺和诺德、拜耳的协同中更显清晰。与诺和诺德升级“健康生态联盟”后,双方不再局限于销售糖尿病、肥胖症相关药品,而是围绕预防、诊疗、健康管理打造全周期服务体系,实现医生、药企、器械与平台的数据贯通,构建可持续的服务闭环。与拜耳发起的“女性健康素养提升计划”,也不止于健康科普,还共同开发线上培训平台,为基层医疗人员提供学术指导,从行业底层提升健康管理水平。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京东健康与11个国家21个顶尖医药品牌的合作,进一步印证了其“产业桥梁”的角色。它不是简单把“展品”转化为“商品”,而是针对跨国品牌落地中国市场的痛点,提供长期、可行的解决方案。例如,赛诺菲1型糖尿病管理中心项目落地后,京东健康整合院内诊疗与院外管理资源,让患者既能买到药,又能获得长期健康监测,用药可及性与生命质量同步提升;凯西制药呼吸事业部全线药品上线后,依托渠道供应链优势探索呼吸疾病管理新路径,实现新药“上市即放量”;与北极圈品牌Noromega、GNC健安喜的深化合作,则让进口营养品通过全渠道网络下沉至县域市场,让更多普通家庭享受到全球健康资源。这种“引进来、沉下去、管长久”的长期合作模式,让全球健康资源真正融入日常民生场景,为产业协同提供了可持续的落地路径。以供应保障,回应每一份健康需求如果说产业端的合作是价值基石,那么融入超级医药供应链每一环的长期价值,便是京东健康“以用户健康为中心”的最直观体现。比如刚刚过去的“双十一”期间,京东健康超7000个健康品牌成交额同比翻倍,超2500个医药品牌、近100个营养保健细分品类增速翻番。这背后,是超级医药供应链对每一份民生需求的精准承接与保障:无论是需求量大的常用药,还是小众的罕见病用药,无论是创新药的快速落地,还是履约端的安全高效,它都在试图让“每一份需求都被看见,每一份期待都被满足”。秋冬交替之际,流感进入高发期,全疗程仅需一次用药的抗流感1类创新药玛硒洛沙韦片(济可舒®),在京东健康首发即热销。这款基于中国患者人群研发的新药,3小时可达峰值血药浓度、1天内实现退热,39.4小时内显著改善所有流感症状,且不良事件发生率低、药物相互作用风险小,成为千万家庭的“流感防护盾”。而对于罕见病患者群体,京东健康也用供应链的韧性来守护医疗资源获取的公平和普惠。目前全球已知罕见病超7000种,我国罕见病患者约2000万人,每年新增超20万,部分罕见病用药一年仅生产几千盒,线下医院、药房常“一药难求”。自2021年启动罕见病关爱计划以来,京东健康通过“医+药+服务+支付”生态体系,联合药企优化药品供应链,推动创新药下沉至基层,直至距离患者的“最后一公里”。以11月12日全网独家首发的罕见病用药氨己烯酸口服溶液(安希达®)为例,这款针对难治性癫痫及婴儿痉挛症的药物,能通过提升脑内GABA(γ-氨基丁酸)浓度有效控制癫痫发作,对儿童患者意义重大。京东健康通过精准需求预判与灵活库存调配,让这类小众药也能实现稳定供应,真正兑现“一个都不能少”的普惠承诺。履约端的硬实力,则为民生保障筑牢“快”与“安”的双重底色。“安”的一个切面是,在江苏昆山药品仓,医药专用智能保温箱采用相变材料与真空隔热结构,能实现2-8℃恒温72小时,箱内温度数据实时上传云端,异常情况自动预警,全流程电子报告既保障冷链药品安全,又满足监管合规需求,成功解决“最后一公里”温控痛点。从“快”的维度看,京东健康在全国布局的33个药品仓与22个专业冷链仓,覆盖400余座城市,所有仓储节点均通过GSP认证并设独立温控分区,配合智能调度系统实现“就近发货”,发货时效提升20%,消费者平均收货时间缩减1.5天。今年双十一期间,京东买药秒送服务精准承接民生需求,感冒用药、传统滋补、视力保健、医用美护四大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超220%,其中流感用药同比涨13倍。而医疗器械与AI的深度融合,更推动健康管理从被动治疗迈向主动预防。鱼跃安耐糖5代CGM血糖仪在京东健康首发时,便创下1.3万台的销量纪录。这款可连续监测16天血糖的产品,通过蓝牙连入京东健康APP后,“京医千询2.0”大模型会自动完成数据解析:血糖异常时实时预警,结合用户运动、用药习惯生成个性化饮食建议,若数据波动较大,还能直接链接京东互联网医院医生获取专业指导。2025年至今,京东健康已累计首发超20款医疗器械新品,打造的“狂飙新品”营销IP获得品牌商家的认可;越来越多新品通过平台技术赋能,正在让日常健康管理更简单、更省心。以技术创新,构建有温度的健康服务闭环若说超级医药供应链是京东健康支撑服务的“筋骨”,那AI技术便是赋予其“智慧决策”与“人文温度”的灵魂。AI技术不是炫技的工具,而是优化服务、提升效率的长期驱动力。依托“京医千询2.0”医疗大模型底座,京东健康将智能能力渗透到用户就医、日常管理、服务履约的全链条,让科学管理、普惠可及的健康服务,成为更多人的日常。过去,患者看病常陷入多头跑、反复等的困境。挂号要抢、检查要排、取药要等,跨环节信息还常断层。在9月举办的“京东全球科技探索者大会”上,京东健康发布的行业首个“AI医院1.0”,打破了这种低效模式,重构了“医检诊药”全流程闭环。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等合作机构,这种改变已落地生根。患者就诊前,只需在手机端输入症状,AI导诊就会通过多轮对话精准判断病情,推荐适配科室与医生,并锁定30分钟内的就诊时段;到院后,智能摄像头自动完成签到,排队人数、诊室导航甚至电梯口位置都会实时推送;进入诊室前,AI已提前采集病史,生成结构化电子病历同步至医生工作站,将原本平均8分钟的问诊时间压缩至3分钟;就诊结束后,电子清单、检查报告解读、用药说明、复诊提醒会直接发送到手机,回家后有疑问,还能随时向医生的“数字分身”咨询——这套系统已服务超260万人次,完成5.4万余例病史采集,提供12.5万余次诊后咨询,真正实现“不用跑断腿,服务跟着走”。即便足不出户,用户也能享受到高效的线上诊疗服务。京东互联网医院的极速视频问诊,超九成订单能在9秒内匹配医生;针对老年群体的心理需求,精神心理服务中心还上线“老年心理服务中心”,构建起“三甲专家咨询+AI自助筛查+全天候AI陪伴”的三位一体服务体系,让银发族随时能获得情绪支持与专业诊疗。日常健康管理中,AI的陪伴更显温度。尤其是在深夜、节假日等线下医疗资源薄弱的时段,京东健康的AI医生“大为”、AI药师“小方”、AI营养师“小晶”等“数字员工”,7×24小时全天候在岗,填补服务空白。数据显示,AI医生“大为”30%的咨询来自深夜,不少用户在凌晨咨询孩子发烧、老人突发不适等紧急问题,用户好评率保持在98%以上;线上营养师咨询中,超90%的基础需求已能由AI营养师“小晶”独立解决,从减脂餐搭配到控糖饮食建议,都能快速给出科学方案。AI的赋能还延伸到“检”与“护”的环节。双十一正值秋冬换季流感高发期,京东到家快检已覆盖全国23个城市,提供呼吸道病原、血常规等160多项检测服务,双十一期间订单量同比增长118%,其中受流感高发影响,呼吸道病毒细菌12联检测订单量同比涨130%。京东护士到家业务也同步增长,订单量同比提升239%,护士可上门提供采血、换药、血糖仪调试等服务,让行动不便的老人、慢病患者不用再为“小事”跑医院。当昆山药品仓的冷链温度曲线,变成用户手机里可追溯的信任凭证;当“大为”在深夜秒回一线城市宝妈的用药焦虑;当消费者开始使用动态血糖仪的瞬间,便自动获得了个人专属的健康随访服务,我们得以看清——京东健康早已跳出“电商GMV竞赛”的桎梏,用超级供应链的效率筑牢民生保障底线,靠AI技术的温度延伸服务边界,重新定义着健康服务的价值标尺。健康市场的潜力仍在持续释放,真正能穿越周期的,终究还是那些扎根民生、践行长期主义的行业深耕者。(作者|曹倩)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