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T 档案卡标题:热搜没了,但问题来了作者:灰白,小哥发表日期:2025.11.12来源:微信公众号“3号厅检票员工”主题归类:阴谋论CDS收藏:公民馆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我们能否从无情的世界获得更多福祉,能否在明知人性有弱点的情况下善待他人,取决于我们能否掌握好公正原则、不被局限性的经验所束缚。”写在前面今晚想的话题,需要从前阵子我们发的一条微博说起。“昨晚看到有读者转发我微博的时候写‘今年(网上)总感觉突然出现了一大批不像人类的人’,嗯,最近的一系列事情,我也同感。”没想到这条主观性很强的微博有三千多个点赞,评论区也有不少人表达了很多类似的观点和共鸣。大家都感觉到了一种异常和不安,而且不是以往老生常谈的“网络环境糟糕”可以解释的。我们一直也搞不清楚发生了什么,直到我们开始更全面地梳理今年内娱发生的各种事件,我们才突然在过程里意识到了答案的一种可能性——我们似乎在进入一种阴谋论社会。这个表述当然不是说我们现在才有的阴谋论,阴谋论一直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顽疾,人类甚至“需要”阴谋论,但以往的阴谋论往往更宏观一些,对准的目标也往往是更有权势的群体或者组织,甚至历史古人,很少是活生生的个体,但今年我们很多连续的阴谋论事件,目标都是个体。年初的李明德闹剧,对准《三人行》这部剧的导演和马天宇;于ML的逝世引发的阴谋论就更典型了;最近的话,白百何事件里仅仅就是条豆瓣神秘评论,直接把文晏和王传君按死在了沪圈资本运作的帽子里;郝蕾朋友圈那句运作拿奖,把明明表演毋庸置疑的辛芷蕾弄成了“不知运作辛芷蕾”,还有李连杰换心脏的阴谋论,也毫无证据。当然不是说阴谋论一定是错的(阴谋论也有被证实的例子),也不是在怀疑网上这些阴谋论拥趸的正义感,我真的觉得他们是真心实意地在伸张正义(尤其是YML的事件),我甚至很理解,因为在社会心理学上,下意识相信阴谋论同样是来自于很多人内心的焦虑,不确定感和不安,寻求给自己一种看破人间内幕的安全感。但我们忍不住会害怕,害怕很多人在养成的这种惯性思维,会成为一种信号,一种气味,如果我有讨厌的人,不管是明星素人,我都不需要是当事人,也不需要他犯错,不需要证据,我制造一个关于他的阴谋论就可以了,因为我知道会相信这件事的人,大有人在。而且,现在我们所有人也都知道,至少以上举例,没有任何人因此付出代价(李明德是自己砸车才坐牢)。这是我不安的源头,也是我们写这篇的原因。我们必须聊清楚,为什么我们要强调说针对个体的阴谋论看似有理,实则有害,以及为什么我们必须警惕阴谋论社会的形成。一、我当然认同,阴谋论在我们这里的处境和意义,真的很复杂,复杂到我在梳理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自己就想到了很多自反的理由,因为跟大家的感受一样,我也同样能意识到阴谋论存活于怎样的土壤之上。说白了,大家之所以会更愿意相信阴谋,很多时候都不是自发的。阴谋论盛行,离不开一些消极变化,一些崩塌的发生,而且几乎都是连锁反应。最先发生也最明显的,是跟阴谋相对的——真相处境的变化,它的空缺成为了常态,各类社会案件的潦草收场成为了常态。背后原因我们都没有能力去深究,我们只知道,真相跟正义的追讨是一体连枝的,公布真相就意味着需要面对不公的存在,面对大众的指责,需要从现象的缺口去倒推每个链条环节的问题,而摆在眼前的现象是,无论是新闻媒体还是别的什么,都没有给出相应支持。真相的缺失带来了焦虑,愤怒等情绪,更带来了一种普遍的被动感,好像每一天都生活在被遮蔽、被操纵的天幕之下,于是信奉和传播阴谋论这个行为,成为了对话语权、主动权的夺取,也就是被动之下的反抗。同时,因为缺乏真相,也自然没有可信任的权威方,还缺乏探讨的公众空间,公众被压抑和悬置的情绪需要发泄,这时门槛更低、煽动性更强的阴谋论,又成为了最有能量的一种解释路径与抒发路径。它提供了强有力的幻觉“我们是可以为了正义做点什么的”,在情绪激昂地散布、传播和讨论的链条里,我们是在共同拼凑着原本模糊甚至空白的真相版图。也就是说,阴谋论提供了泄压渠道与话语权幻觉,还有一套可能虚假但也可能可行的世界规则,它的的确确是当下的人们所需要的,甚至是最需要的,即使它不可证实,也不可证伪。除了环境原因,还有个体位置的缺失。当下成功学叙事被屡屡消解,人生的确不只有世俗成功这一种方向,但问题是,我们也无法找到别的可行的方向,不知道怎样才能通往更理想的生活。普通人活在非常大的随机性之中,挫败和虚无是常态。努力是没有结果的,努力就会有回馈也自然是不值得信任的,于是当一个人拿奖,人们的第一反应也很难是把获奖跟能力划等号,至少比起天道酬勤,人们更愿意相信“背后有不为人知的原因”这一被现实教育而来的感性直觉。在生活里被压抑的个人情绪需要寻找靶子,自身无法企及的阶级,权力,资本等势力方,直至如今的具体的个体,一切遥远的存在,便是最有代入感,也是最没有压力的攻击目标。二、我们会认同这些复杂成因的存在,但为什么我们依然要警惕,前面也说了,最大的原因就是现在阴谋论已经发展到了越来越失控的阶段。人们不再仅仅对准阶级,权力,资本等势力方,而是对准更多个体,这其实也很好理解,如果对一个群体的符号化是无痛无后果的,那么对个体的符号化必然也是一样。我相信很多人把怒气对准马天宇,文晏,李连杰等人的时候,也并不是把他们当作具体的人,而是和针对所谓资本一样,视为释放愤怒、寻求公平的替代路径。在这种情况下,阴谋论造成的伤害势必更深,更无可挽回。首先个体是具体的存在,可以抓住和代入的泄愤的点必然会更多,进行主观联想、编造的着力点也更多,放在对一切事物祛魅的当代,这类揭露人性之丑恶的言论(无论真假),必然比真善美有着更多的说服力。就比如可以攻击导演的作品,将导演之前没拿奖的作品,跟相关演员的没拿奖相挂钩,诠释为私怨或复仇。攻击演员其他作品的表演,在还没看到拿奖作品时就先进行批判和网暴,无论实际情况如何,恶意和中伤都留了下来,跟演员进行了捆绑——这些是前面我们提到的文晏,王传君的遭遇,也或许是更多创作者,演员,更多具体的人将要面对的恐慌处境。其次,因为对个体的喜恶更主观,站在公众人物对立面的人本身就不会少,他们自然会加入进去混淆视听,这就给传谣者的私心提供了掩饰,无论怎样的恶意都可以假以正义之名。这难免让局势越来越浑浊,伤害越来越泛化,推动更多网暴,乃至现实谣言、现实暴力的发生。更不可忽视的是这种惯性思维对全局意义的伤害,无论是不是阴谋论受众,所有人都置身其中,无法幸免。拿我自己来说,我不相信也从不传播阴谋论,但是我也意识到,这些情绪也是会影响我的,随着阴谋论出现越来越频繁,猎奇程度也越来越高,我渐渐不再对内容感到惊奇,好像再反智的观点都不值得惊讶,再逆反常理的逻辑都是存在的。而且也因为阴谋论更具备猎奇的建设性,官方的否认相对会显得单薄,于是我又会不受控制地渴求更多信息的输入,去填补那永远也填不满的解释缺口。这里面的可怕之处就在于,现实本身就存在很多的问题,而阴谋论多数时候是加剧了氛围的下坠,加速了恶性结果的发生。本来是为了追求真相和正义,现在真相依旧未知,正义没有到来,反而在这一过程里对事实和证据,对具体的个体越来越漠然。这样的发展之下,我们显然也都可以预知后果,预知不远的未来会如何。比如公众情绪投射的需求将覆盖更多维度,忽视具体的人,忽视事情的复杂性,一切都是投射的镜像出口,只为了抒发自己的恨意与恶意,路径是对人喊打喊杀,谁是这个对象都可以。比如,真相变得越来越不可证,一个人的表达也越来越容易被曲解,民众的情绪也越来越容易被利用。猎奇的阴谋论提高着我们对黑暗规则的接受阈值,即使存在真相,公布的也正是真相,也已经很难被信服。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对一切抱有疑问,对不符合这种黑暗认知的言论,对不贴合黑暗想象的人产生怀疑和恶感。与“可信”“真实”距离划等号的,现在不再是证据,而是观点的黑暗程度。可是捏造消极逻辑永远是容易的,放弃了理性思考的后果,就是人们很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相信类似那条豆瓣匿名发言的论述,在不清楚造谣者动机和目的的情况下成为施暴者。还关乎社会批判力的倒退。针对阴谋论产生的土壤,我们知道很多问题、缺口本就源于结构,源于制度,这也是我们保持思辨、保持敏感觉察的理由,但如今批判的矛头似乎发生了偏移,更多人是频频从批判“为何如此”,倒退到了“谁”应该被骂、下一个可以审判的是谁。《为什么我们相信阴谋论》(作者拉蒙·诺格拉斯)就有一个尖锐的观点提到,人们对阴谋论的信服是贴合人类本性的,这刚好跟当前环境构成了难以打破的负面循环:“人类的确是不理性的,倾向于带着偏见处理和记忆信息。另一方面,社会上的很多主体(公众人物、媒体、公司)都有自己的目的,他们利用偏见限制公众的认知。这形成了一个反馈环。”不难理解,正是因为本就生活在局限之中,我们更应该对片面之词抱有更多的警惕,而不是沉醉于情绪宣泄、揭开“暗幕”的快感之中,甚至不惜践踏具体的人,用淋漓血肉铸成通往自以为的,真相与正义的道路。前面已经提到很多次“情绪”了,这篇就用另一个更稀缺的词的含义收尾吧,史蒂芬·平克在《理性》中提出了这样的警告:“我们能否从无情的世界获得更多福祉,能否在明知人性有弱点的情况下善待他人,取决于我们能否掌握好公正原则、不被局限性的经验所束缚。”配图/《连锁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