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赛机器人救场,但还不够?

Wait 5 sec.

文 | 机器最前线2025年11月,禾赛科技发布了一份看似完美的季度成绩单:不仅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盈利目标,更实现了公司成立以来的单季最高利润。在新兴的机器人业务领域更是展现出爆发态势,甚至可以誉为使公司在智能驾驶之外的重要突破。然而资本市场却给出了相反的判决——财报发布后次日,禾赛港股盘中一度大跌超11%,与其基本面形成了强烈反差。这一反差强烈的市场反应,不禁让人追问:为何业绩越是亮眼,市场的担忧反而越发深沉?股价大跌背后的市场隐忧2025年9月,禾赛才刚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是一家名副其实的新股。其上市当日股价曾达到244港元的高位,这对于估值水平一向审慎的港股市场而言,其定价显得尤为突出。但上市后仅约两月,禾赛股价便从高点下跌了约1/3。在11月12日,禾赛-W(02525.HK)盘中一度大跌超11%。11日财报发布当晚,禾赛美股(HSAI.US)也已收跌近10%。如此短时间内的深度回调,并不仅仅是对单次财报的反应,更折射出投资者自其上市以来整体信心的不足。ADAS激光雷达交付增速明显放缓是市场关注的核心焦点。虽然禾赛业绩表现良好,但从季度环比来看,禾赛-W第三季度ADAS激光雷达的交付增速出现明显放缓,环比增幅近为25.43%。反观第二季度,禾赛-W的ADAS激光雷达的出货量为303564台,较第一季度的146087台显著增长,环比增长107.8%,投资者担忧禾赛公司最具基本盘的ADAS业务增长动能正在减弱。产品单价持续下滑加剧了投资者对盈利的担忧。随着禾赛低价ATX型号成为出货主力,三季度激光雷达单价已降至1790元,环比下滑10%,同比下滑幅度更是高达52%。尽管禾赛通过技术降本和规模化生产将毛利率维持在42%的稳健水平,但投资者显然在担忧“量增价减”模式能否持续支撑公司的盈利增长。同时,禾赛的客户集中度风险也值得关注。2022年至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比分别达到53.1%、67.5%、59.9%及68.3%。这种高度依赖少数客户的业务结构,使公司的业绩表现与关键客户的经营状况和合作关系紧密相连,潜在风险集中。尽管这些隐忧牵动着资本市场的神经,但禾赛在最新财报中所展现的业务基本面,尤其是机器人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也为市场提供了重新审视其价值的新视角。机器人业务异军突起禾赛科技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公司在营收和利润两方面均表现出色。该季度禾赛实现营收8.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7.5%,连续六个季度保持同比增长。更引人注目的是,其净利润达到2.6亿元,创下历史新高。从交付量来看,禾赛激光雷达总交付量为441,398台,同比增长228.9%。这一业绩的增长,一方面得益于其ADAS(高级辅助驾驶系统)业务的持续放量。  在ADAS领域,交付量为380,759台,同比增长193.1%。据禾赛透露,公司已连续七个月保持车载主激光雷达装机量行业第一,市场占有率在2025年8月已上升至46%,约为第二名的1.5倍。另一方面是机器人业务呈现爆发式增长。2025第三季度,禾赛在机器人领域的激光雷达交付量达60,639台,同比大幅增长1311.9%。这一惊人的增长数据更是充分验证了机器人业务作为公司“第二增长曲线”的潜力。之所以能成为新的增长点,关键在于其关键产品精准切入了市场需求。禾赛JT系列迷你型超半球3D激光雷达是开拓该市场的关键产品,具备360°x189°的超半球视野,能实现无盲区感知,最小探测距离可达0米,满足了移动机器人对近距离障碍物和上方空间的精准感知需求。JT系列激光雷达自今年1月发布后,仅用5个月就实现累计交付10万台的纪录,其中JT16型号广泛用于割草机器人,实现半年出货十万台。目前,禾赛的激光雷达产品已广泛应用于物流配送、割草机器人和工业自动化等多种移动机器人场景。其次,与行业头部企业建立的深度合作生态,也为机器人业务的规模化放量提供了坚实基础。例如,京东物流则宣布了未来五年采购100万台无人车的计划,预示着巨大的潜在需求;九识智能的第三代无人配送车搭载了4颗禾赛AT128激光雷达;新石器无人车车队规模已于今年9月突破万台,并持续借助禾赛XT系列实现复杂场景下的“零盲区”感知。此外,还在具身智能领域率先实现了产品应用落地。例如,宇树机器狗就搭载了禾赛XT系列车规级激光雷达,维他动力 (Vbot)推出的一款面向家庭的机器狗则头顶禾赛激光雷达JT16,在8月7日,禾赛科技还宣布与星动纪元达成合作。禾赛为何押注机器人?纵观整个激光雷达行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三季度,中国市场乘用车标配激光雷达环比增速大幅下滑至19.65%。此外,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过去4个月时间,前装标配搭载率一直在10%上下波动,这表明激光雷达在前装市场的渗透率遭遇了瓶颈期。行业整体也面临盈利难题。禾赛科技2025年一季度亏损1750万元,二季度才扭亏为盈,净利润4410万元;速腾聚创仍未盈利,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1.49亿元,收窄了44.5%;华为未单独披露财务数据,图达通累计净亏损达5.4亿美元。这一背景下,机器人领域显然是个更具潜力的增量市场。速腾聚创CEO邱纯潮曾表示,机器人是一个10倍于汽车市场的场景,特别是割草机器人、无人配送车等消费级和商用级机器人正在爆发。例如,禾赛与追觅达成未来一年30万台的雷达供货协议,速腾也获得了库犸科技三年120万台的订单。机器人激光雷达的单价和毛利率显著高于车载产品,可以在这一领域寻求更高的盈利空间。机器人激光雷达单价虽从2024年8700元降至2025年上半年4800元,但仍高于已进入“千元时代”的车载产品。例如,速腾高增长的机器人业务收入,成功抵消了ADAS业务下滑。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在机器人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84.8%、ADAS业务下滑17.9%的基础上,速腾聚创仍维持住了整体营收同比上升7.7%的正增长。并且,从智能汽车到智能机器人,激光雷达的底层技术是高度复用的。例如,禾赛就将其在车载领域积累的芯片化技术(如自研的第四代芯片)和波形解码引擎(IPE) 等,成功应用于为机器人量身打造的JT系列雷达中。同时,为满足车规级标准而建设的大规模自建产线,也能无缝切换到机器人雷达的生产,实现了研发和制造资源的效率最大化。但值得注意的是,禾赛的机器人业务仍处于发展的过渡阶段,短期内尚难以取代ADAS业务成为公司的核心增长引擎。第三季度,禾赛机器人业务同比暴增1311.9%,但从其总交付量44.14万台来看,机器人领域的6.06万台占比约为13.7%,目前公司营收主力仍是ADAS业务。与此同时,机器人激光雷达市场,禾赛还面对来自速腾聚创、华为等对手的竞争。2025年上半年,禾赛机器人激光雷达出货9.83万颗,同比增长7倍,占总出货量17.9%;速腾机器人业务收入占比达28.2%。尽管前景广阔,但想让机器人业务做到提升其营收贡献、平衡对汽车业务的依赖,仍是禾赛亟待解决的问题。结语禾赛科技2025年三季报的“喜忧参半”,精准折射出当前激光雷达行业的集体困境。一方面,公司在机器人领域确实找到了爆发式增长点;但另一方面,机器人业务营收占比对激光雷达公司来说尚不足以扛起大梁。这种“青黄不接”的过渡期,正是禾赛乃至整个行业面临的共同挑战。展望未来,随着L3级自动驾驶政策的逐步明朗和机器人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激光雷达的长期需求依然可观。禾赛能否顺利度过这段阵痛期,关键在于其能否在维持ADAS市场领先地位的同时,加速提升机器人业务的贡献度,真正实现从“单轮驱动”到“双轮驱动”的战略转型。这条转型之路充满挑战,却也蕴含着行业破局的关键答案。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