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立邦中国文 | 温世君 编辑 | 孙春芳出品 | 棱镜·腾讯小满工作室8月12日,新加坡吴氏家族发布讣告:吴德南控股集团创办人、立邦品牌创始人吴清亮在亲人的陪伴下安详离世,享年98岁。今年5月发布的全球富豪榜上,吴清亮以130亿美元的身家,位列新加坡首富。与位列他之后的新加坡第二大富豪,出生在皖北农村的深圳迈瑞医疗创始人兼董事长李西廷不同,1927年出生的吴清亮,算是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这位在贫民区长大的新加坡潮汕移民后裔,白手起家成为“亚洲漆王”,身后留下的绝大部分财富,也来自其家族控制的一家日本百年老店——日本漆控股株式会社(日本ペイント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为什么老字号“日本漆”的老板是新加坡华裔“日本漆”又和“立邦漆”是什么关系?要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得从吴清亮用一生书写的这场“反客为主”的资本逆袭战说起。两块钱成本卖四百块吴清亮祖籍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浮洋镇东南侧、潮汕公路西侧的大吴村,至今这个村子依然以吴姓村民为主。吴氏宗祠旁一处典型的潮汕“四点金”老宅,其中一间约10平米的屋子,便是他父母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像很多潮汕人一样,吴清亮的父亲吴松昌也离开家乡,下南洋在新加坡做码头工人谋生。吴清亮曾亲口讲述:“父亲工资只有8块新加坡币,自己过生活已经很难了,没钱寄到家乡去。我妈在家乡就靠耕种收获过日子,穷到几乎都没钱买菜。”当时通讯和交通都不是那么通畅。因为父亲吴松昌八个月音讯全无,母亲李秀英就带着吴清亮的两个姐姐,挺着八个多月的身孕,借了路费,搭上一艘货船前去新加坡去寻找丈夫。来到新加坡两个月后,李秀英就生下了她的第三个孩子——吴清亮。一家五口住在贫民区一个小房间,为了谋生,李秀英也做起了洗衣工。吴清亮后来进入了端蒙学校读小学——这座老牌华校由28位潮汕老乡捐资创办的义学,当时主要接纳出身贫寒的潮汕子弟,后来改为端蒙中学,直到1994年才关闭。1941年,吴清亮又进入了中正中学。这所学校也颇有来头,是由“虎标万金油”创始人胡文虎等几位当时的东南亚大华商出资兴办的。1942年,日军入侵,新加坡沦陷,父亲失去了工作,中正中学也不得不停课。对于吴清亮这样的底层家庭少年而言,离开学校就必须出来赚钱谋生了。吴清亮在橡胶园割过橡胶,在小门市做过学徒店员,后来跟着姐夫买过渔网,攒了两万九千块新加坡币——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吴清亮自己曾回忆:“当时买一栋房子只要五千块”。他开始试着创业,把渔网生意赚的钱,全部投资了一家汽水厂。虽然年轻的吴清亮商业嗅觉是敏锐的,二战后汽水开始在全世界流行,但这次初出茅庐的创业,却以失败告终。“不到一年,货都不会销,全部的钱就用完了,没有办法只能关门。”但这成为了吴清亮进入油漆行业的契机。他回忆,当时因为“没钱了”,就四处托朋友找工作,后在汽水工厂对面一家杂货店老板的推荐下进入一家五金店,做起了油漆销售。在这次“打工”过程中,他摸到了一个赚钱的门道——二手油漆。过期或者开封用了一部分的油漆,价格非常便宜,但如果收集起来重新调配,分装,就能卖出高得多的价格。1949年,吴清亮辞去销售员的工作,自己开了一家小店,主业就是二手油漆。但历史性的机遇就这样降临了: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几年,新加坡英国殖民政府军方开始处理一些剩余物资,吴清亮通过公开拍卖,低价拿下了一大批二手油漆。但很快到了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物资价格暴涨,当然也包括吴清亮手上的这一大批油漆。吴清亮曾回忆当时的“暴利”:“朝鲜战争起来的时候,一桶成本两块钱的油漆,可以装十个小罐。一小罐卖四十块钱,也就是两块钱卖四百块。”他说得非常坦诚:“我第一桶金就是从朝鲜战争赚出来的,人家(夸)说你本事好,我说这是时机造成的。”但经此一役,吴清亮实力膨胀,成为新加坡的大油漆商,也被同行略带嫉妒地称为“臭漆王”。“那种勇气,你不得不脱帽致敬”吴清亮自然不甘心于此。这时候,又一次历史性的机遇来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迎接1964年东京奥运的大时代背景下,日本国内企业开始纷纷启动国际化业务。毕竟日本国内资源、市场有限,“走出去”成为当时日本商界的一种潮流。成立于1881年的日本漆公司也在探索“走出去”的方法。但他们走了一条捷径,在本地找有实力的油漆商,合资建厂。同时,新加坡营商环境也在变化。因为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之间的分分合合,原本属于马来西亚大市场的新加坡,也开始面临进口涂料被加征关税的问题。这使得吴清亮又一次动起了投资建厂的念头。双方似乎都找到了最合适的另一半。1962年,吴清亮出资60%,日本漆出资40%,设立泛马来西亚涂料工业(Pan Malaysia Paint Industries)公司。日本漆方面主内:派遣工程师负责技术和生产经营。吴清亮担任这家合资公司的负责人主外:负责运营、销售和营销。这家合资工厂,就是立邦漆母公司“立时集团”的前身,也是吴清亮立邦事业的开端。这在当时尚未独立的新加坡,乃至马来西亚,都是一件大事。1965年4月15日,工厂竣工。时任新加坡自治邦首任财政部长、后来被誉为“新加坡经济发展之父”的吴庆瑞,还出席了这场有600人参加的竣工仪式。随后,亚洲四小龙崛起,基建、工业都需要大量的油漆、涂料产品。但实际上,日本漆总部的重心还在国内,日本以外的部分,就成为合资公司“立时集团”的领地,也就是吴清亮的舞台。1967年,泰国、马来西亚公司成立。1969年,印尼公司成立。1976年,菲律宾公司成立。1977年,韩国公司成立——也就是这一年,他创办吴德南控股集团,作为家族控股公司把这些日本漆海外公司的控制权,集中在一起。实际上,吴清亮出生于1953年的长子吴学人,也是在1976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化学工程专业。当然,现在的吴学人自然已经接班,已经是日本漆控股株式会社(以下简称“日漆控股”)取缔役会长(董事长)。对于继承人的培养和历练也早已开始。吴学人曾回忆:1967年,14岁的他跟着父亲吴清亮去印度尼西亚招商。十天时间他们辗转奔波,把一辆崭新的菲亚特汽车开到报废。当时印尼的排华屠杀刚刚过去一年,“而他就在那儿试图推销他的商品。对于那种勇气,你不得不脱帽致敬。”1990年,中国与新加坡建交,吴清亮自然清楚这个幅员辽阔的人口大国对油漆、涂料的巨大需求。按照官方的说法,吴清亮正是从“建立邦交”获得灵感,将在亚洲畅销的“Nippon(日语发音的日本)漆”翻译成“立邦漆”。但作为一位自称“我的根在中国”的老道商人,他或许刻意避免了在中国市场用“日本”命名产品。立邦(中国)于1992年在上海建立第一家工厂,到今天,立邦已经是中国油漆、涂料市场最主要的品牌之一。时至今日,在日漆控股业务所及的所有区域中,中国市场早已不可小觑。吴清亮版“陈桥兵变”日漆控股2024年财报显示,2024年实现收入16387亿日元(约777亿人民币),归母净利润1273亿日元(约60亿人民币)。其中,立时集团占整体收入和营业利润的56%和66%,立邦(中国)占整体收入和营业利润的33%和32%。合资公司立时集团如此巨大的能量,就是“诸侯”吴清亮反向吃下母公司日漆控股底气——这家百年历史的公司,早在1949年就已经登陆东京证券交易所,股权已经非常分散。此前,吴清亮吴德南集团对母公司日漆控股持股比例一直低于5%,与总部职业经理人为主的管理层,井水不犯河水。但2006年,这种局面开始发生变化。这年,日漆控股与吴清亮协商,希望在2010年底前将立时集团体系的11家合资公司(日方占股40%),转变为控股的子公司。作为交换,日方允许吴德南集团,将其在日漆控股的持股比例提升至10%。日漆控股的目的,是让吴清亮逐步放弃其一手培养起来的合资公司的控制权;而吴清亮想要的,则是母公司本身。变局已开,不用再遮遮掩掩。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引发全球股价低迷,吴清亮之子吴学人却逆势增持日漆控股4%股权。吴氏家族持股比例升至14%,不仅突破了之前议定的10%“红线”,而且一举成为这家老牌日本公司的最大股东。但11家合资公司“回归母体”计划却进展缓慢,仅完成3家,包括立邦中国在内的7家合资企业“子公司化”进程半途而废。2012年,吴氏家族成立立时国际,计划作为进一步增持日漆控股股权的平台。此时,日方管理层还不情愿,随即启动“防止恶意收购程序”。就在双方剑拔弩张之际,吴清亮出面调停,暂停了这轮收购。毕竟,双方合作多年,与其做“野蛮人”,不如私下先谈谈利益的交换。很快有了进展。2014年,日漆控股向吴德南集团定向增发新股,后者持股比例升至39.54%。作为交换,日漆控股对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三地的8家合资企业增资,持股比例提升至51%。虽然此时7人组成的董事会,只有吴学人的一席,日漆控股董事会大门被撬开了。2018年,吴学人正式出任日漆控股董事长,而7人董事会也换届扩大到10人——6席由吴德南集团派出。拿下最终决策权的吴清亮,吃下日漆控股已是定数,只是要给出一个让各方满意的方案。2020年8月,一个“双向收购”方案出炉:日漆控股100%控股拿下吴德南集团旗下的立时集团,而吴德南集团则通过定增,将持有的日漆控股的股权提升到绝对多数的58.69%。双方合资了半个多世纪之后,陈桥兵变,或者说徒弟收了师傅。此时的吴清亮,已经93岁。对此,联合早报的报道非常自豪:“我国吴德南控股集团将进行1.19万亿日元(155亿新元)交易进一步掌控日本最大油漆厂商日本漆(Nippon Paint)。”显然,所谓商业世界的剑拔弩张,最终往往会归结为你情我愿的利益交换。做了一辈子生意的吴清亮,不会不清楚。本文版权归“腾讯新闻”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后留言,经允许后方可转载。第1436期运营排版:文文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腾讯新闻客户端相关独家文章!你“在看”我吗? 阅读原文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