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立即报名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为什么我们对“大环境”越来越敏感这几年,很多专家学者都在反复探讨“周期”这件事,还有一个与周期形影不离的词,叫做“不确定性”。为什么最近几年会频繁听到类似的讨论?为什么我们会对“大环境”越来越敏感?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席勒,曾在著作《非理性繁荣》中预测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和2008年金融危机,并于2013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奖后,有位中国学者问他,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是什么。他回答道:“我很担心,在整个中国经济里面,没有什么人经历过衰退、萧条和危机。”他的担心不无道理。改革开放后的近四十年,中国经济可以说是一脚油门踩到底,GDP一路狂飙,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用几十年走完了很多西方发达国家两百年的路,堪称经济史上的奇迹。可是任何事件的发展都不会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起伏的曲线。随着“三驾马车一张网”的时代红利日渐式微,最近几年中国经济的增速已明显放缓。据官方定义,目前我国经济建设处于“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历史时期。今天为什么感觉很难?因为当我们长期处于上行周期时,很容易忽略周期的存在,只关心“明天会更好”;到了下行周期,才猛地发现,周期的钟摆高悬在每个人的命运之上。也正是这种选择性忽视,导致我们在某个瞬间突然意识到,自己掉入了一个全球动荡的时代,未来呈现出极其复杂的面貌。这种动荡和不确定,会给我们的心理与行为造成多方面的冲击,让我们不自觉地陷入焦虑迷茫,变得短视、急功近利,甚至听凭环境裹挟,随波逐流。而如果我们有了周期思维,就会发现周期自有其客观规律,能凭借努力跨越周期。9月19日—9月21日,“吴晓波激荡讲堂”秋季课将在大连开课,吴老师将以宏阔视角纵论《周期与中国式企业战略范式》,带我们领略“周期之魅”。往期课程现场点击按钮▼立即报名用周期思维对抗不确定霍华德·马克思被称为“周期天王”,作为享誉世界的投资大师,他管理的橡树资本,回报率可以和巴菲特相媲美。他曾在《周期》一书中写道:历史不会重演细节,过程却会重复相似。也就是说,周期波动的基本模式和规律具有相似性。如果把我们今天碰到的“突如其来的倒霉事”,放在百年的时间维度和全球视角来看,不过是周期里早已发生过的事。在吴老师和瑞·达利欧的一次对话中,达利欧就曾指出,当下的世界局势和1929—1945年非常相似。《周期与中国企业战略范式》课程内容在20世纪20年代,各国经济一度非常繁荣,但主要是债务推高了生产率和产出,后来就生成泡沫,泡沫之后就要破灭,然后出现了零利率。一旦到了零利率时代,就意味着政府要开动印钞机印钞。所以在1933年3月,美元和黄金就脱钩了,这影响了全世界。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日本试图以入侵中国东北来摆脱经济危机,欧洲的经济困境引发政治剧变,四国走向专制……正是经济泡沫引发了经济萧条和国内外冲突,进而导致世界大战。这一历史规律一再上演。如今的全球经济同样经历了泡沫,有很多债务,遇到了负利率、多国印钞及内外部冲突等问题。而长达百年的历史周期告诫我们:研究周期,既要把握确定性的规律,也要警惕种种不确定性的发生,避免重蹈覆辙。用周期思维,对抗不确定。有了周期思维,就不难明白,为什么现阶段美国要刻意针对中国。这其实是一个国力增长见顶的国家,对于最大挑战者的必然反应。如果我们不懂周期,就会被当下的现实所蒙蔽,在经济上行的时候过分乐观,从而不理智地加大投入;而到经济下行的时候又过分悲观,结果放大了整体的挑战程度。所以,搞清楚周期的时间跨度,以及当前所处的周期位置,能为判断后续趋势变化提供关键依据。企业如何在三大周期中与时俱进周期研究,关乎未来走向。企业若被当下不确定性所困,当如何“与时俱进”,破局而出?经过长年的企业跟踪调研,吴老师发现,每个企业都存活在三个周期之中:一个是宏观波动周期,一个是产业生命周期,一个是企业生命周期。所有的企业战略,都以三大周期为核心轴,创造性地展开。《周期与中国企业战略范式》课程内容◎ 首先是宏观经济周期:一国经济的繁荣和萧条存在交替的规律性,今日中国能否在回落和调整中完成转型升级?经济的景气长线到底能够持续多久?◎ 其次是产业波动周期:不同行业的生命周期,因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芯片行业有“摩尔定律”、手机行业有“十年一G”等等规律。为什么有好多企业埋头苦干很多年,最后被产业边缘化了?很多时候并不是企业家不努力,而是这个产业发生了变化,导致这家企业被边缘化了。◎ 最后是企业生命周期:企业和人一样,会经历创业期、盛年期和老化期三个阶段。读懂了这三个周期,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在中国的商业环境下,企业是如何迭代的。对于当下的中国企业,过往红利正在消失,同时面临着不确定的国际政经环境。当前周期则呈现出宏观中低速度、产业加剧整合、消费K型分化、科技突破边界等特征。在这样一个低增长、强竞争的时代,企业只满足用户需求是不够的,必须要跟竞争对手进行搏斗。因此,未来商业竞争的艺术,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动荡的环境中,驾驭周期和利用周期的艺术。要做到这一点,拥有周期思维和战略定力是必要的,同时还需要建立极限生存模式的企业经营之道。为此,吴老师将在“吴晓波激荡讲堂”秋季课上,带领大家深入理解三大周期的运行逻辑,全面梳理企业的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并探讨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跟随吴老师,真正读懂周期从中国经济3000年、中国现代化180年,到周期与中国企业战略范式,“吴晓波激荡讲堂”让大家看到了商人如何构成了历史、周期的一部分,又如何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和周期。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再动荡的时代,也会有卓越的组织、长远的战略、优秀的领导,以及在此基础之上成就的伟大功业。吴老师说:“在古今中外的商业世界里,几乎所有的大成功者都是对周期有杰出认识和运用的人,而很多企业的失败,也是因为对周期的漠视或不了解。”今年,吴老师将继续为企业家们讲授《周期与中国企业战略范式》,以案例解读的方式,聚焦这些问题:1. 宏观波动周期与当前的困境;2. 产业生命周期的五个战略角度;3. 企业生命周期里的六个中国式陷阱。吴老师指出,当下的环境可以用“宏观不乐观,微观不悲观”来形容。宏观经济虽不容乐观,但在微观层面,企业仍可以“高韧性成长”。为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家需要深入思考:面对完全陌生的政治经济图景,企业家们要如何应对?洞察产业周期,有哪些战略角度?战略转折点出现的预兆是什么?关于速与度的辩证法,企业要如何在周期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战略?……这些问题,大家将在“吴晓波激荡讲堂”秋季课上找到答案。9月19日—9月21日,和吴老师一起打开“周期之门”,以全新的姿态和策略去适应时代的发展,在不确定性的浪潮中驾驭方向。点击按钮▼立即报名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