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早安】送你一张专属祝福卡片主播 | 一凡生活中,我们总是遇到层出不穷的难题,复杂难解,让人疲于应对。其实这些问题,我们的老祖宗早已经历,并为后人留下相当智慧的解决方式。被誉为群经之首的《易经》便是如此。唐朝宰相虞世南有言“不读易不可为将相”;名医孙思邈也道“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难怪易学大家南怀瑾说:“千万别晚上读《易经》,不然一下就天亮了。”这部经典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每一句话都暗藏深意,对成事、做人的启示足以受用一生。“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悌,虽危无咎矣。”南怀瑾先生著述的《易经杂说》中这样解释:“一人之下,众人之上,这种位置非常危险。因为上不在天,还没到顶,下不在田,对下不能踏实,而上下的一切责任都落在身上。‘故乾乾因其时而惕’,随时随地提醒自己,虽危险也可没有危险。”其实,无论你正处在什么位置,亦或是哪种人生阶段,时刻保持对自身的警觉,都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曾看过这样一则引人深思的对话。禅师问天空大吗?弟子答“大”。禅师又问树叶大吗?弟子答“不大”。天空能挡住人的眼睛吗?“不能”。那树叶能挡住人的眼睛吗?“能”。禅师笑着说,能挡住你视线,让你失了心智的,有时只是一小片“树叶”啊。人,如果不能时刻绷紧底线的弦,难免一叶障目。看不到危险,丢失了警觉,也是滑向低谷的开始。只有不因一时的糊涂而松懈,人生才能越来越向上。“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铺,是以动而有悔也。”对于此句,《易经杂说》中说:“人不要做到最高位,换句话说,做人不要太高明。高明到极点,大家有意见都不敢再表示了。”做人太过高明,往往身边不会再有帮助他的人。不愿被否定是人的本性,可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通过别人的视角看自己,才能让自己更快进步。给他人留一个缝隙,就是在给自己留一线。“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象曰:即鹿无虞,以从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穷也。”这句话,就像描绘了一幅“打猎图”,一队猎人追到林边,聪明人这时就要有自己的取舍。是进是退?不如放弃,如果追进去,未必是好事。南怀瑾先生在著述的《易经杂说》中说:“在人生中看到一个猎物,本可以拿到,结果就差一点点,机会跑掉了,情况又不明,如果拼命去抓,勉强前进,就很难说了。”南怀瑾先生告诉我们,人生最大的哲学就在六个字:“存亡”、“进退”、“得失”。悟透这六字,用一颗平常心看待生活。进退有度,得失不惊,人生才能顺畅有序,步步从容。“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元始,是众善的尊长;亨通,是美好的会合;有利,是事义的和谐;正固,是办事的根本。南怀瑾先生在著述《易经杂说》中,谈及“利”时说:“人与人之间,要恰到好处的相和,才能得到真正的利。彼此间都有利,才能得上利。”“见不得别人好”和“希望彼此都好”,过上的一定是两种人生。只有放大格局,心系他人,才能互相成就,站得更高。有这样一则小故事,每每读来都有收获。一位高僧即将涅槃,他的弟子跪在面前:“师父,您离开后,我该怎样活?”高僧反问:“你随我修行,是为谁活?”弟子回答:“师父,我首先为自己活,然后为他人活,而后为众生活。”师父摸摸他的头,轻轻道:“为自己活,会一直活在自己的梦中;为他人活,会一生活在他人的脑中;为众生活,你会永恒地活在众生心中……”人活着,心里不能只有自己,当你能帮助的人越来越多,你也早已不是曾经的自己。正如稻盛和夫所说:“自利则生,利他则久。” 自利是本能,利他是智慧。 真正的强者从来不会担心别人变强,他们将目光投向更远处,在达人成己中,路也随之越走越宽。一本《易经》,早已讲透了我们人生的方方面面。点亮【爱心】,你我共勉。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