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明之于中华文明,为何如此重要?

Wait 5 sec.

长江是中华大地的筋脉,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文脉,其丰富的水土资源、深厚的人文底蕴孕育了辉煌灿烂的长江文明。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长江是中华大地的筋脉,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文脉,其丰富的水土资源、深厚的人文底蕴孕育了辉煌灿烂的长江文明。长江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长江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文脉千秋在,江河万古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是其区别于其他许多古老文明的重要标志。这种连续性不仅体现在文字语言从未中断、中华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政治发展脉络清晰可循等方面,更体现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的共同记忆和文化价值传承之中。长江文明是底蕴深厚的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构筑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提供了有力支撑。长江文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长江文明正如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腾不息、充满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中华文明的创新性生发于历史连续性与时代变革性的辩证统一,这种创新体现在其既坚守“明体达用”的传统,又遵循“与时偕行”的规律。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长江文明一直在文明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中华文明在历史纵深中既葆有根基的稳固性,又增添发展的开放性提供重要支撑。长江文明追求大同、向内凝聚,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百川东到海,万流总归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长期以来,“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鲜明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深深熔铸于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之中。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是在中国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绵延不断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多源合流、百川归一,既是长江的地理特征,更是长江文明的突出特质。长江流域不同地域的文化在长期互动中逐渐形成了多元融合和相互认同的文明图景,这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缩影。长江文明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长江流域水网密布、支流众多,其地理跨度长、地势落差大、地形地貌差异大,造就了通江达海的地理特质,成为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重要枢纽。长江开放包容的地域特性天然孕育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同文化在此交汇、互鉴共生,呈现出“和而不同”的文明生态。长江文明崇尚和合、遵行大道,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关系中以他人为重。”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厚植于“和而不同”的文化基因与“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和平交流,主张友好往来,追求协和万邦,将“睦邻友邦”“以和为贵”“和衷共济”等理念世代相传。长江文明推崇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既直接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又为塑造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提供了实践支撑。江流天地,长波万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对长江文明的高度重视和深刻把握,为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长江文明、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提供了根本遵循。新征程上,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明,是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也必将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强大的精神推动力和现实创造力。点击阅读全文《长江文明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责编|翟巧红     编辑|张素玲来源|《人民日报》(2025年08月21日 第 09 版)作者:刘汉俊 武汉大学兼职教授、 原标题:《长江文明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阅读原文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