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原谅也没关系》:不必释怀一切,依然可以幸福

Wait 5 sec.

文 | 有书君 · 主播 | 安东尼亲爱的书友,大家好,我是安东尼。今天,我们继续共读《不原谅也没关系》这本书。在上一节我们说到,通过真诚地哀悼和持续练习正念,我们可以淡化内心的伤痕,走出遗弃抑郁,找回归属感。那么,在这一节中,我们来看看,如何通过建立健康的关系实现自我疗愈,变成更强大的自己。通过关系疗愈创伤许多学者认为,CPTSD本质上是一种依恋障碍。这种障碍大多源于童年时期的经历:我们未能与任何可靠、安全的成年人建立健康的关系,因此也失去了从他人身上学习调节情绪、建立信任和沟通表达等人际技能的机会。沃克的许多来访者都曾这样说:“跟妈妈说话就像给敌人提供弹药,我说的任何话都会被用来对付我。难怪人们总是说我话不多。”因此,沃克认为,要想缓解依恋障碍,进一步疗愈CPTSD,根本途径是让患者在一段足够安全、稳定的关系中,经历修复性的情感体验。我们可以选择跟伴侣、朋友、治疗师等人建立安全的关系,他们需要具备四个关键品质,包括共情、真诚地展现脆弱、对话性,以及合作型关系修复。首先是共情,它指的是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感受与处境,也就是进入对方的内在世界,感受他们情绪的能力。在接待患者的过程中,沃克发现,无论对方表现得多么混乱或极端,只要深入了解对方的经历,就会发现那是合理的,值得被理解的。沃克接待过一位患者,她因为鼻尖上长了一颗痘痘,整个周末都不敢出门。跟沃克讲起这件事情时,她感到十分羞耻,责怪自己太在意外貌、太虚荣。不过,沃克没有赞同她的自我批评,而是分享了自己因嘴角长疱疹而取消约会的经历。这让患者意识到,沃克完全能够理解她的感受,也不希望她因此感到羞耻。沃克展现出来的共情,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示范和教导自我同情,让患者学会接纳自己的经历,温柔地对待自己的情绪。建立安全关系的对象,需要具备的第二个关键品质是真诚地展现脆弱。沃克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发现,想要促进信任并建立可靠的关系,对患者的感受进行情感反馈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适度袒露脆弱,能够加深与患者的情感联系。沃克早年接受心理治疗时,遇到了一位深谙这个原则的治疗师。她非常重视表达自己的脆弱和真实的情绪,比如她会说:“很抱歉,我刚才没听到你说了什么。因为今天下午要看牙医,我感到很焦虑,所以分心了。你母亲对你如此刻薄,我感到很难受。”正是这些真诚而自然的回应,让沃克不再伪装坚强,而是愿意表达自己的脆弱,并获得了更多的支持。建立安全关系的对象,需要具备的第三个关键品质是对话性。这意味着两个对话者能够在表达与倾听之间流畅地切换,形成一种彼此尊重、平等交流的关系。许多在压抑环境中长大的人,表达能力往往受到了损害。为了重新找回自己的声音,我们需要在安全的关系中被充分倾听。尤其在疗愈的初期,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表达空间,才能逐步建构清晰的自我形象,摆脱内在批判者的压制,辨认出自己的喜好、界限与立场。建立安全关系的对象,需要具备的最后一个关键品质是合作型关系修复。这是指通过成功解决冲突,使关系恢复并变得更加紧密的过程。在我们的观念中,发生冲突或许是一件可怕的事,这是因为我们从小缺乏修复关系的经验。在原生家庭中,一旦出现冲突,往往以责罚或冷战收场,久而久之,我们形成了“冲突就是关系破裂”的信念,这种恐惧也会延续到成年后的人际互动中。沃克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冲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他与孩子的关系十分亲密,但是有一次,当他要求孩子完成作业再玩耍时,孩子觉得他太严厉,激动地哭喊道:“你太不讲理了,我不喜欢你了!”沃克没有批评孩子,他明白,这是备受宠爱的孩子在无法适应规则时自然产生的情绪。他平静地接纳了孩子的愤怒,过了几分钟后,孩子的情绪平稳下来,主动提出写完作业后和他一起玩。在那次的冲突之后,沃克和孩子的关系并没有疏远,他们反而开始更多地沟通,在遇到分歧时寻找合理的解决办法。在安全的关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理解、尊重和信任,即使遇到冲突,也不会影响感情。这能够重建我们对关系的信心,愿意对他人敞开心扉。阅读疗法在疗愈过程中,我们除了可以和人建立安全的关系,也可以与书籍建立类似的关系。沃克认为,在心理咨询之外,阅读疗法能够给患者提供重要的支持。阅读疗法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人们在阅读中获得认知启发与情感共鸣,从而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塑造健康的神经连接。沃克在回顾自己的经历时发现,虽然他成年后才开始接受心理治疗,但真正的疗愈早在他走进咨询室之前就开始了。在青少年时期,他尤其热爱阅读,读了许多心灵自助和文学类的书籍。在那些文字中,他获得了真诚的关怀和温柔的引导,那是他从未在现实中体验过的东西。在那个时期,沃克最喜欢的作家是美国诗人惠特曼。在《自己之歌》和《大路之歌》中,惠特曼展现出的自由、勇敢与包容,让沃克仿佛看见了一位温柔坚定、诚实宽厚的长辈。他第一次意识到,成年人并不都是冷漠、控制和打压的化身,也有人是善良、睿智、值得信赖的。惠特曼的作品,也给了沃克具体的希望。他想象着,离开糟糕的家庭后,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又要过怎样的生活。这些想法支撑着他走过了艰难的成长历程。阅读疗法的特别价值,不仅在于传递信息,更在于提供关系体验。我们可能成长于批评、羞辱或忽视的环境中,几乎从未获得温柔、安全的支持,但作家或书中的角色往往是睿智、耐心的,他们带来的理解与鼓励,能够弥补我们在原生家庭中缺失的体验,有助于我们重建对世界的信任。因此,在面对原生家庭、亲密关系或自我接纳等问题时,我们都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经典书籍,为自己找到更多的支持。原谅是一种个人选择沃克发现,在心理咨询中,关于“原谅”的指导常常带有误导性,甚至会造成二次伤害。许多治疗师将原谅视为康复的标志,认为只有彻底而永久地原谅施害者,个体才能真正走出创伤;否则,就是停滞不前、执着怨恨。然而,对很多创伤幸存者来说,这样的要求本身就是极其残酷的。他们常常在尚未经历有效哀悼的情况下,试图原谅仍在伤害自己的人,或那些从未承担责任的加害者。强行原谅的结果,往往是情绪停滞、内心麻木,甚至产生更深的撕裂感。他们发现,无论多么努力地想开或放下,真正的原谅始终无法发生。因为那不是出自内心的选择,而是对愤怒和痛苦的压抑。真正健康的原谅,是在经历充分哀悼之后自然发生的。只有当我们通过愤怒、哭泣、宣泄与感受,真正释放被压抑的痛苦,原谅才可能逐渐浮现。原谅和爱一样,是一种短暂的情绪体验。情绪本就流动多变,哪怕曾经原谅,日后仍然可能再次感到愤怒和悲伤。承认这种反复,才是对人性的尊重。疗愈并不以“彻底原谅”为终点。对某些极端伤害而言,原谅甚至不是必要的选择。我们需要做的,是遵从内心的意愿,让自己拥有选择的自由。变成更有力量的自己童年时期的创伤,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自动消失。如果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它们会持续影响我们的生活,让我们陷入焦虑、孤独、悲伤、抑郁等情绪之中。我们难以接纳自己,也难以信任他人,更无法过上有意义的生活,在人世间感受到幸福。疗愈创伤,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我们需要先在认知层面理解并接纳自己的创伤,再逐步学会缩减批判者、哀悼深层的痛苦、缓解遗弃抑郁,最终通过安全的关系重建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信任。不过,这个过程不是线性的,我们每个人处于不同的状态,也有属于自己的问题,因此需要对症下药,选择适合自己的疗法。在漫长的疗愈过程中,我们不需要逼迫自己释怀一切,也不必原谅每一个伤害过我们的人。但是,我们可以学习温柔地对待自己,同情自己的伤痛,允许自己感到愤怒和悲伤,给自己充分的爱和支持。在持续的努力下,我们可以慢慢放下来自过往的沉重枷锁,变得更加自由,也更有力量。好了,讲到这里,《不原谅也没关系》这本书的共读就结束了。每本书都是一场值得期待的旅程。我是安东尼,期待在下一本书中与你相遇,再见。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