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近一年、六易草案、三遭问询,思林杰(688115.SH)收购军工企业青岛科凯电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科凯电子”)71%股权的交易,俨然成了科创板重组“难产”样本。回溯思林杰14.2亿元高溢价(增值率128.10%)并购背后,三重迷局浮现水面:业务协同性牵强附会,从“同行业”到“上下游”的表述漂移,难掩消费电子“果链依赖”强啃军工“铁饭碗”的硬凑本质;标的“科创成色”存疑,重组报告全盘照搬“带病”材料;承诺期业绩陡增数倍难掩预测营收断崖下滑、行业集体承压的冰冷现实。这场看似豪赌的跨界并购,实则是思林杰主业增长乏力下的“续命”之举,其合规性与可行性正面临监管与市场的双重拷问。“苹果链”硬啃“军工饭”,协同性存疑回顾思林杰最新的重组方案,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向王建绘、王建纲、王新和王科等23名交易对方收购科凯电子71%股份,并募集配套资金。此次交易总对价为14.2亿元,其中现金支付对价8.57亿元,股价支付对价5.63亿元。比较引市场侧目的是其股份发行定价,经除息调整后仅为16.74元/股,较当前约71元/股的市场价低逾76%。若交易成行,23名交易对手的账面浮盈将极为丰厚。此外,本次交易中,思林杰拟采用询价方式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募集配套资金总额不超过5亿元。整个重组方案设计并无太多特殊之处,但令市场比较关注的是,本次重组的合规性与可行性。首当其冲便是“协同性”问题。《重组审核规则》明确指出,科创板公司实施重大资产重组或者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标的资产应当符合科创板定位,所属行业应当与科创公司处于同行业或者上下游,且与科创公司主营业务具有协同效应。在首份重组预案中,思林杰以双方产品均系模块化电子部件,且在产品形态上都具有模块化、微型化的硬件设计为由,宣称双方“同属电子行业”。后在又以二者的主营业务归属于同一产业,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之电子核心产业链上下游为由,改口为双方为“上下游”。从“同行业”到“上下游”的表述漂移,暴露了思林杰为强行满足规则而“削足适履”。双方为“上下游”关系的表述或许经不起推敲。公开资料显示,思林杰主营工业自动化检测仪器,主要产品为嵌入式智能仪器模块、机器视觉产品、自动化生产测试设备等,主要扎根消费电子检测赛道,思林杰的核心产品嵌入式智能仪器模块高度依赖苹果产业链。公司主要原材料包括芯片、机械零部件、电容电阻、设备组件、摄像头模组、连接器、PCB板等。科凯电子则是纯正军工血统,主营高可靠微电路模块(驱动器、控制器等),应用于导弹、战机等尖端装备,客户清一色军工集团及院所。其严苛的军工资质壁垒,与思林杰的消费电子基因格格不入。如若重组完成,思林杰主营业务或受重大影响,原有苹果、思科等国外客户与科凯电子军工客户形成天然冲突,客户整合上或存在巨大难题。军工涉密如何解决?原有产品和人员能否满足军工需求?同时,科凯电子生产的微电路模块产品的原材料主要包括管壳、MOS管、集成电路、电容、晶体管、线路板和电阻等,双方在原材料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强扭的瓜不甜,“消费电子基因”与“军工铁律”的排异反应,对公司未来发展恐产生负面影响,强行整合能否达到预期,也着实令广大投资者担忧。研发数据“带病闯关”,标的“科创成色”待考科创属性是科创板重组的生命线。科凯电子作为标的,其“科创成色”经不起深究。《科创属性评价指引》明确要求,三年研发投入占比超5%或累计超8000万元。综合科凯电子招股书(申报稿)与重组报告,其2021-2023年研发投入合计3904.01万元,占比5.2%,刚刚“压线”达标,且远未达到8000万元门槛。更大的雷埋在信披层面。深交所2025年3月14日下发的监管函清晰指出,在科凯电子创业板IPO过程中,存在“研发工时填报基础披露不准确”、“研发薪酬计提依据披露不准确”、“内部制度未有效执行”三大硬伤,导致信披失真。基于上述问题,深交所对科凯电子及公司董事长王建绘、总经理王建纲、财务总监张春妍采取了书面警示的自律监管措施。同时,保荐机构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申报会计师事务所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以及相关保荐代表人、会计师也因履职不力被采取书面警示措施。吊诡的是,在思林杰重组报告书中,科凯电子2021-2022年研发投入数据,竟与这份被监管认定“不准确”的创业板招股书数据完全一致。这意味着,重组所依赖的关键“科创”指标,其基础数据已被监管打上问号。如此“带病”数据支撑下的“压线”达标,其可信度与含金量存疑。这不仅是科凯电子的问题,更可能为思林杰此次重组闯关蒙上厚重阴影。行业下行画“增长大饼”,业绩承诺或承压交易方案中,科凯电子承诺2025-2028年扣非归母净利润将分别达到0.9亿、1.2亿、1.5亿、1.8亿,四年累计高达5.4亿。这一陡峭增长曲线,在当前环境下堪称“梦幻”。不过现实却是冰冷刺骨。重组报告书预测科凯电子2024年营收仅1.65亿元。这意味着相较于2023年的3.08亿元,同比暴跌46.4%。对于2024年收入较2023年下降的原因,公司方面坦称,军工行业自2023年下半年进入“阶段性调整”,当前下游行业整体采购减少,以及部分客户基于成本管控需要,与科凯电子协商对部分型号电机驱动器产品进行了降价。同时,其精选的5家可比同行(新雷能、振华科技、智明达、甘化科工、宏达电子),结合其2024年业绩更是惨淡,4家营收下滑,4家净利下滑,新雷能巨亏5.01亿。行业系统性下行压力昭然若揭。在营收腰斩、行业深度调整的背景下,要求科凯电子2025年净利润为9000万元,并持续三年高增长,无异于“画饼充饥”。业绩承诺的可行性,被打上巨大问号。若无法兑现,商誉减值将重创思林杰本已脆弱的财报。回过头来看,科凯电子的合规硬伤未愈,令其“带病”并购风险高悬。其不仅在业务协同性上牵强附会,其赖以证明“科创属性”的研发投入数据被监管认定存在信披瑕疵,承诺的业绩蓝图在行业寒冬与自身断崖式下滑面前更显得苍白无力。(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 | 周健,编辑 | 曹晟源)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