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说“凯然而归”的年轻人,永远留在了刘老庄

Wait 5 sec.

点击播放按钮,聆听音频朗读主播:韩志博原标题:《李云鹏烈士:无一生还 无一投降》“待风息波静,凯然而归,全家团聚,以报此恩。” 这是一封84年前的家书。21岁的新四军政治指导员李云鹏,在抗日作战间隙,把对父母的思念匆匆装入信封。不久后,他与所在连队的81名战友,在刘老庄壮烈牺牲。他是“刘老庄连”82名烈士中唯一留下书信的人。 今天,我们重温这封烽火家书。李云鹏写给家人的平安家信信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供图李云鹏烈士的照片。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供图修复后的烈士家书之一。图源自沛县档案馆(向上滑动启阅)父母亲大人大鉴:自儿离家已经年余,记得曾在本年四月间,于泗县郑集寄家信一封,不知大人收到否?回音否?如家音回报,可惜我也不能等收了。我已离开此地转入本省淮阴了,以致家音不能等收,儿异常为念。不知大人身体近来健康否?不知家中生活情形和收成怎样?更不知当地情形如何?儿在外甚为惦念之。儿在外身体很好,生活也很好,而现在的我比从前粗壮而高大了,请大人不要为念。儿还在这里工作,工作也非常忙碌,可是为了——所以我之工作精神也非常兴奋。此信至(致)家不过慰问而已。因现无一定的地止(址),儿现在心目中所最挂念者,以我年老悲慈之祖母。儿离家时,祖母曾染重疾。不知大人的病痊愈了否?身体健康否?不知祖母饮食起居怎样?儿心中非常挂念。希二大人将我之情[形]讲给他听,以免大人之悬念。这次离家,未报此恩反而离家,是我之罪过也。待风息波静,凯然而归,全家团聚,以报此恩。儿现已将“亚光”改为“云鹏”,请父之(指)教之。现因时间之短促,不能再叙。并祝各位叔父母的身体安康!各位小弟弟好吗?侄在外甚为挂念。待(代)问祖母大人:现在他(她)老人家的身体好吗?生活好吗?我在外生活、身体都很好,请老大人切勿挂念为盼。祝身体安康!儿 云鹏上七月四日行军途中,李云鹏牵挂着远在苏北老家的父亲和病重的祖母,写下了这封感人肺腑的家书,将其蛰伏在内心深处的思亲之情泼洒在字里行间。从信中可以看到,李云鹏除询问之前书信是否收到外,还连用3个问句来关心“现在心目中所最挂念者”祖母的各方面情况,并表达了他未尽孝道的自责,“未报此恩反而离家,是我之罪过也”。当李云鹏谈及工作时,出于对家人的保护欲言又止,“儿还在这里工作,工作也非常忙碌,可是为了——所以我之工作精神也非常兴奋”。李云鹏还在信中向家人报平安,倾诉对亲人的思念,一句“待风息波静,凯然而归,全家团聚,以报此恩”,体现了他对抗战必将取得胜利的坚强信心。然而这位时刻牵挂着家人祖母的革命战士没能等到“凯然而归”的那天。1943年春季,日军对苏北淮海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3月17日晚,李云鹏担任指导员的新四军3师7旅19团4连在刘老庄地区(今淮安市淮阴区刘老庄乡)与日军遭遇。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人,李云鹏和连长白思才带领战士们顽强阻击敌人。身负重伤的他还动员大家销毁文件,战斗到底。从凌晨一直到黄昏,4连指战员连续打退日伪军5次进攻,毙伤日伪军百余人。全连82名勇士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全部壮烈牺牲。八十二烈士中追溯到留有姓名的人员。(“刘老庄连”史馆供图。)烈士的生命定格在抗击日寇的阵地上,但他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对抗战事业的无怨无悔,对取得胜利的必胜信心,却透过薄薄几页家书永久流传下来,为后人追忆,得世人敬仰,在历史的长河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1943年7月5日,陈毅在《新四军在华中》一文中专门提及新四军3师7旅19团4连:无一投降者无一生还者诚悲壮矣……烈士们殉国牺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为式范而励来者主  播|韩志博制  作|青年文摘杂志社栏目编委|许文立 孙小千栏目编委|付   江 邱叶芃来  源|微信公众号“中国军号”综合整理自陆军第82集团军某旅“刘老庄连”,新华社,人民网,中国抗战胜利网,新华日报等♫Lonesome Journey by Keys of Moon | https://soundcloud.com/keysofmoon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CC BY 4.0)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Music promoted by https://www.chosic.com/free-music/all/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