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的群山之间,曾经有一种酸涩难入口的野果——刺梨,被农人们忽略在路边、水边。外地人或许闻所未闻,但在贵州,几乎人人都见过这个东西。然而,就是这样一颗不起眼的野果,在几十年的探索和产业化进程中,最后又借力于互联网电商平台,成长为撑起百亿产值的「黄金果」,成为中国农产品品牌化、产业化的一个典型案例。刺梨的营养价值最早被重视,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浙江大学等百余所高校西迁至贵州湄潭,农学家罗登义在调研中发现,贵州路边的这种野果,维生素 C 含量是柠檬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富含 SOD、维生素 P 等营养物质,人体吸收率极高,被誉为「维 C 之王」。但是,刺梨有个天然缺陷 —— 口感酸涩,因而一直未能走出山区,长期沦为「无人问津」的路边野果。2009 年,来自贵州贵定县的第一代大学生黄训才,凭借敏锐的眼光捕捉到刺梨的产业价值。干脆放弃了原本的 IT、贸易工作,返乡创立了「山王果」品牌,并率先承包土地建立刺梨有机种植基地,带动超过 2 万户农户增收。优质的果子能规模化种出来了,却苦于「没销路」,且不说刺梨的保存和运输问题,「果子的特点就是酸涩,送人可能都没人要,靠果实销售很难走出山区」。死磕下来,唯有直接切入果汁加工。最后为刺梨果汁确立了两个核心标准:100% 原汁无添加和有机。这不仅提升了产品溢价能力,也让刺梨汁有了卖点。通过与农业口的科研团队合作,逐步攻克了刺梨原汁易氧化的难题,最后实现了营养保存与长效保质兼顾,推动刺梨果汁从「难保存的山果汁」升级为高端健康饮品。然而,即便如此,要想把刺梨汁卖出贵州以外,仍旧是一件难事。首先是消费者还不熟悉刺梨这个东西。转折点总是不经意间出现,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近期一次专访中提到刺梨产业的发展故事,引发了热度。刺梨这一贵州特产迅速通过电商平台有了一定关注,成为一款新晋网红水果。我知道这个东西,也是因为拼多多的关联商品推荐,出于好奇,我点进去一看,发现这个看似普通的果汁,背后竟有如此丰富的背景故事。拼多多在今年发布的「千亿扶持」项目,在供给侧,启动「2025 多多好特产」专项行动,正在不断挖掘像刺梨这样的特色产品,帮助它们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产业链升级与品牌化突围。刺梨产品,正是这一计划中重点扶持的对象之一。如果说最初刺梨起步靠的是科研与地方探索,加上被任正非点名的运气成分,那么如今持续推动刺梨走向全国市场的,则是有赖于拼多多这样的电商高效渠道。山王果品牌负责人坦言,公司在工艺与生产上投入相对不小,但品牌宣传与电商渠道则颇为滞后,也不太擅长,最早只是通过电视购物的渠道销售,但用户覆盖半径有限。随着尝试入驻拼多多,他们很快就借助平台的流量与运营工具,实现了月销售额的新突破。凭借拼多多的「强规则、重系统」的环境和运营效率,刺梨原浆这样的新品类得以有机会被更多消费者发现,品牌认知度逐渐提升,从而得以打开市场。拼多多通过「多多好特产」项目,不仅帮助刺梨汁这样的特色农货走向全国,更能反向推动了刺梨产业链的升级。从种植、加工,到供应链和消费市场,刺梨的价值被全面释放,贵州农产品的形态与附加值也迎来了质的飞跃。十几年前,刺梨还是贵州人眼中「不好吃、不好卖」的鸡肋野果;如今,刺梨产业产值已经突破百亿,成为贵州农业脱贫致富的重要引擎。刺梨,也在走向全国,被贵州以外的消费者认识。刺梨的发展过程,让我想起了沙棘,二者有颇多相似的地方,只不过一个是在西南,一个在西北。这不仅是农产品深加工与品牌化的缩影,更是数字经济和新电商模式赋能地方产业的真实案例。当地方特产遇上科研创新与电商平台的力量,曾经无人问津的果子,也能撑起一方产业,成为农民增收、产业振兴的希望。这是一种对农货供应新形态的真正赋能。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