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成龙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级功夫巨星。但如果只是看了他近些年的一些电影,可能会让人误以为他是“烂片之王”。2025年的《功夫梦:融合之道》豆瓣5.5,2024的《熊猫计划》豆瓣5.5、《传说》豆瓣4.3,2023年的《狂怒沙暴》豆瓣5、《龙马精神》豆瓣5.3,2020年的《急先锋》豆瓣4.4,2019年的《神探蒲松龄》豆瓣3.8……以至于《捕风追影》点映时口碑不错,很多观众仍将信将疑:这次是真的吗?《捕风追影》给遭遇信任危机的成龙电影挽回了一点口碑,豆瓣开分8.1分,不仅是近十年国产动作犯罪电影最高分,甚至也是成龙近30年最高分的电影。很多港片爱好者说,《捕风追影》让人看到早期成龙功夫电影的神韵——拥有一个还过得去的故事作为依托,打戏“量大质优”。71岁的成龙,尚能饭否。文|曾于里以下内容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打戏“量大质优”《捕风追影》改编自2007年的港片《跟踪》(韩国2013年也翻拍成为韩影《绝密跟踪》),《捕风追影》主要借用了“追踪与反追踪”的设定。退休多年的跟踪专家黄德忠(成龙 饰)被司警局召回,与年轻女警何秋果(张子枫 饰)等组秘跟踪队,追捕傅隆生(梁家辉 饰)以及他的“狼系养子团”。傅隆生收养6名孤儿,将他们训练成各怀绝技的天才盗匪,利用高科技手段实施犯罪。跟踪队则以老派跟踪术为核心,结合新兴技术,与盗匪团展开极限博弈。与近些年的成龙电影的最大不同是,《捕风追影》里的动作戏,不仅“量大管饱”,还“量大质优”。追溯起来,打戏(功夫戏、动作戏),一向是成龙电影最大的卖点。作为李小龙之后最具代表性的功夫巨星,成龙经由《蛇形刁手》《醉拳》《警察故事》《红番区》《尖峰时刻》等经典动作电影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与好莱坞依赖特效和替身的动作片不同,成龙坚持亲自完成高难度特技。比如《警察故事》里,他饰演的陈家驹从百货公司顶楼顺着成串的彩灯滑落,火花随着身体的撞击四溅;《红番区》中,他从一栋高楼楼顶跃向相邻建筑的阳台,落地时身体重重砸在栏杆上;《A计划》里成龙跳钟楼,是真的从三楼跳下来,并且没什么防护措施…… 《警察故事》剧照除了真实、拼命,成龙的动作电影也有他鲜明的个人特色,即,他的动作设计带着强烈的“生活气息”——擅长“就地取材”,将日常环境中的桌椅、灯具等物品转化为打斗道具,让动作脱离了单纯的暴力展示,变成一场与环境互动的即兴表演。成龙塑造的角色往往带着平民特质:会逃跑、会痛得龇牙咧嘴、会一边打一边吐槽,形成独树一帜的“谐趣武打”风格,稀释了传统功夫电影直白的血腥暴力,更加老少皆宜。但近年来,成龙电影几乎都是烂片。一方面,成龙打不动了。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传统成龙式的高密度、高难度打斗设计失去了执行基础。另一方面,香港功夫电影面临没落的窘境。回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李小龙、成龙、洪金宝、刘家良等为代表的功夫明星,以及他们背后的“成家班”“洪家班”等武师团队,共同创造了无数经典作品。武师们以血肉之躯完成高难度动作,用近乎搏命的方式为观众呈现惊险刺激的视觉奇观,香港因此被誉为“东方好莱坞”,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巨大声誉。 但进入1990年代后,香港功夫电影极盛而衰。内因在于香港电影工业化程度不足,题材和拍摄手法重复,观众审美疲劳;外因是好莱坞大片的冲击以及香港本土其他类型电影的崛起,分流了观众和市场。此外,随着电影制作中心北移,香港电影人才纷纷转向内地发展,加之技术进步使得特效逐渐取代传统实拍动作,功夫人才出现断层。这些年来,虽然也有《怒火·重案》《九龙城寨之围城》等优质动作片,但凤毛麟角。《怒火·重案》剧照成龙近年的电影,功夫元素成为点缀。比如《功夫梦:融合之道》中,成龙饰演的韩师傅更像功能性“导师符号”,戏份少,动作戏更少;《熊猫计划》已经相当于低龄儿童片了,动作戏偏向于儿童式的打打闹闹;《传说》中,年轻的成龙干脆由年轻的演员出演,高难度动作全由替身完成,最后再用AI换脸,让人大跌眼镜;《龙马精神》通过戏中戏重现成龙经典动作(如钟楼跳跃、高楼滑落),但均以致敬形式呈现,沦为对过往荣光的消费……成龙并非没有意识到差评的存在,《龙马精神》路演时还曾被观众贴脸开大。《捕风追影》导演杨子(不是黄圣依的前老公杨子)说,“在之前合作了《龙马精神》,那里面是没什么打戏的,合作完之后,大哥对我说,他愿意给我一部近十年他打的最狠的一部电影,至于什么故事,让我去写,但是他可以承诺,他愿意在银幕上给我留下最近一些年他几乎不会这么去打的一些场面和动作上的一些精力的投入”。杨子这才创作了《捕风追影》,成龙也言出必行。当然,成龙年纪大了,不可能像二十年前基本靠他一个人从头打到尾、也做不出经典的危险动作,《捕风追影》做了“变通”。不仅成龙有打戏,梁家辉也有,张子枫、此沙、文俊辉等年轻小辈也都有所分担。动作导演根据演员和角色的特点,因人而异地为他们设计了不同的动作特点,让每个角色的打斗都成为其性格的延伸。成龙饰演的退休跟踪专家黄德忠,动作以“借力打力”为核心,既延续成龙经典的“家具城式打法”——将周围环境里的日常物品变成临时武器,亦符合老年人的体力特征。比如酒店洗衣房这一场打戏,黄德忠用伸缩晾衣杆对抗两个大小伙,平削、挥击、重捶、刺挑、抡甩、飞掷、轮转、轻挑,动作流畅华丽,也带有喜感,观赏性极强。梁家辉在片中塑造的反派角色傅隆生,年纪也大了,却依旧凶残狠戾,其格斗设计基于实战化的军警战术,招式简洁精准,专攻颈部大动脉等致命部位,一出手就要人命。孤儿院那一场1V30的动作戏很精彩,傅隆生充分运用短刀快刺、劈砍等致命技法,结合狭窄空间的墙壁反弹、转角伏击,完成了一对多的“杀人如麻”。张子枫在电影中也有动作戏,因体型娇小,她的动作多贴近地面,通过锁喉、腿部绞杀等技巧制服力量占据优势的对手。“狼系养子团”的动作戏各有特点,比如此沙分饰的双胞胎兄弟,哥哥熙旺善用短刀,动作凌厉如猎豹,弟弟熙蒙作为黑客,动作更多体现敏捷的逃脱技巧……《捕风追影》的动作戏既有香港功夫电影黄金时代的余韵,但动作设计并不拘泥于过去,也融入各种新元素——毕竟这是一个发生在当下的故事。比如“狼系养子团”的逃跑戏中,大楼蛇形跑酷、高空疾速下降、塔顶蹦极潜逃、滑翔伞逃生,以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方式展现当代犯罪电影动作上的现代感和创新性。特别是,“狼系养子团”反侦察时一气呵成的“丝滑变装秀”,配合跑酷走位瞬间混入人群,视觉效果惊艳,相关片段短视频传播效果极好。文戏“暴力阴湿”动作电影并不只是动作戏拍得好就行了,与打戏相对应的“文戏”,即这个故事的剧本本身,才是支撑整体的骨架。主人公挥拳的理由、拔枪的动机、逃亡的迫切性,这些都需要故事脉络的支撑,否则再激烈再炫目,也只会让观众觉得是“空中楼阁”。此外,令人难忘的动作戏往往承载着人物关系的转折、性格的蜕变或主题的升华,缺失了这一切,再惨烈的生死对决也难以引发情感共鸣。成龙近年差点成为“烂片之王”,根本原因是他出演的剧本都太烂了,鲜有合格的故事。它们大多建立在“消费成龙”的基础上,勉强拼凑出一个框架,把成龙的符号价值当作核心卖点,逻辑漏洞随处可见,人物动机牵强附会。《功夫梦:融合之道》,文化融合的仅停留在符号拼贴;《熊猫计划》故事低幼,危机解决全靠成龙“明星光环”,“Action”沦为情怀消费;《龙马精神》中,“赤兔”的纠纷主线与父女情感副线未能有机融合,龙虎武师行业困境的刻画流于表面……曾经自然融入动作中的喜剧,变成刻意的夸张表演,观众看了既尴尬也心酸——一把年纪的成龙,干嘛要在这样的烂片里扑腾?终于,《捕风追影》有一个不错的剧本。文戏本身不敢说8分水平——这个故事经不起细致推敲(黄德忠和傅隆生总是“打不死”,就是一个大bug),但绝对及格以上。感谢2007年的港片《跟踪》,它为电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故事框架——追踪与反追踪。跟踪队成员隐匿于人群,凭借观察力与耐心锁定目标,反派则通过变装、走位等方式躲避追踪,警匪之间“猫鼠游戏”的类型根基,让《捕风追影》有了扎实的骨架。《跟踪》剧照《跟踪》毕竟是近20年前的电影,为贴合当下语境,《捕风追影》对原作进行了高科技升级,既保留人力的追踪与反侦察,也引入AI天眼系统、黑客技术等元素,使警匪博弈更具现代性,比如天才黑客熙蒙能篡改监控画面,警方看到的监控是平安无事,可现场的警匪却在激烈厮杀。当然,技术并非万能,比如黄德忠靠经验从数十个监控画面中锁定嫌疑人,“old school”与高科技的互补,也凸显了AI迭代下人与经验的价值。《捕风追影》对于《跟踪》的升级,更在于对于角色的重塑,以及角色关系的拓展。在黄德忠这一条线上,《捕风追影》终于找到了让成龙发挥演技的方法——不是塑造一个喜剧化、标签化的成龙,而是通过角色的悲情底色,释放成龙的演技。成龙功夫巨星的身份,长期掩盖了他是演技派的事实。他曾10次获得金像奖最佳男主提名,两次金马奖影帝,一次金鸡奖影帝。在转型之作《重案组》和《新警察故事》中,成龙的角色都跳脱出喜剧形象,沉重、内敛、悲情,先后凭借两部电影拿到金马影帝和金鸡影帝。而近十年成龙唯一一部口碑不错、演技大放异彩的《英伦对决》,成龙也是一改喜剧形象,演了一个满脸皱纹、眼袋深重,因丧女之痛而不惜一切反抗的绝望老人,“收起来”的表演准确、克制也很动人。《英伦对决》剧照黄德忠虽然仍有喜剧性的这一面,但他有无法释怀的过往,当年执行卧底任务时,为解救被人贩子拐走的小女孩,他不慎暴露身份,间接导致队友(何秋果的父亲)牺牲。他对何秋果的严苛、对执行任务规则的恪守,是对重蹈覆辙的恐惧,也是对队友牺牲挥之不去的愧疚。黄德忠在车内向何秋果坦白这段过往时的表演颇为动人,“对与对”的选择代价如此沉痛,壮士落泪,百感交集。这一次的成龙很好,但全片文戏部分最有看点、最耐人咂摸的,是傅隆生与养子们的相爱相杀,暴力阴湿、张力十足,可以预见电影公映后AO3的盛景了。傅隆生对养子们的“爱”背后,本质上是控制与利用。他收养6位孤儿,如同训练狼群捕猎,每一项技能指向犯罪这一终极目的。在开篇第一次任务中,当熙蒙擅自主张违背他的命令,导致团队陷入险境,怒气冲冠的傅隆生甚至想杀了熙蒙。但他要说他对养子没有感情也是假的,他将残存的一点人性和爱主要给了熙旺,熙旺照顾他,也是他与其他养子的缓冲地带,所以电影中俩人的对手戏比如煮面、剃须,才显得有些“暧昧”,毕竟也不是真父子。甚至,在被警方盯上之后,如此自私和惜命的傅隆生留下来作为“诱饵”,他想起儿时熙旺扑到他怀里的温情一幕。同样地,养子们对傅隆生的感情也很“阴湿”,爱恨交织。傅隆生既是严父,是师父,更是暴君,养子们既依赖他,也渴望摆脱他。傅隆生遵循的老派的行事方式,保守、谨慎、隐忍,不容许出现任何偏差;养子们在高科技时代成长,信奉“时代不同,玩法不同”,他们敢于冒险,不惧闯祸。在傅隆生被警方盯上后,他们选择“弑父”——既要保证自身安全,也趁机摆脱控制,并夺走傅隆生积累的资源与权力。但养子们对于“弑父”的举动也有犹疑,以为傅隆生死了时,也落下眼泪。更为悲情的是熙旺,他把傅隆生当父亲,可在弟弟做出弑父举动后,如果弟弟失败,那么傅隆生必然杀掉弟弟,他只好与傅隆生拔刀相向。孤儿院傅隆生1V30的打斗戏好看,并不仅仅是设计得好看,也是傅隆生面对他儿子们弑父举动的愤怒、决绝、不甘和悲凉。熙旺希望下辈子能做他的亲儿子,傅隆生在狼嚎中杀掉熙旺。尔后他亲手除掉熙蒙,冷酷、残忍、没有一丝丝犹豫,因为他带着嫉恨——他最爱的熙旺,选择了熙蒙而不是他。傅隆生与“狼系养子团”是《捕风追影》相较于原版最有张力的原创线。“假父子”的相爱相杀背后是父权对抗,也裹挟着养育之恩、生存法则与代际冲突的复杂羁绊,在温情与狠戾间反复拉扯。虽然梁家辉的经典银幕形象够多了,但傅隆生一定可以排到前列。电影中,黄德忠拆穿年轻一代警员对他的“考验”,“看看我黄德忠尚能饭否”,这其实也是成龙的自况。就《捕风追影》来看,成龙尚能饭否。《捕风追影》更深远的意义是,它为日后的成龙电影、以及香港功夫电影提供了一种思路:一个还过得去的故事,让演技派发光发热;“量大质优”的打戏,融合新的动作元素,让更多能打的年轻演员顶上来。再加上一点年轻观众爱的(重口味)“佐料”,香港功夫电影依然让人热血沸腾。“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小雅 / 审核:雅婷招聘|撰稿人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大家都在看“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