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P,不只是一个新缩写,而是一种新范式。它重新定义了 AI 内容的生成路径与产品化方式,将模型能力、内容结构与产品交付整合为一个可运营的系统。本文将从 MCP 的构成要素、典型应用场景与演化趋势出发,构建一套面向未来的内容产品方法论。一、MCP是什么1. 定义MCP是 Model Context Protocol 的缩写,中文为模型上下文协议。是2024年11月底,由 Anthropic 推出的一种开放标准。MCP 定义了应用程序和 AI 模型之间交换上下文信息的方式,使开发者能够以一致的方式将各种数据源、工具等与 AI模型连接,就像 USB-C 让不同设备能够通过相同的接口连接一样。简单来说,MCP就是起到一个连接作用。2. 如何运作MCP主要有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机(Host):像ClaudeDesktop、IDE或AI工具等想要通过MCP访问数据的程序客户端(Client):在主机内部,与服务器保持1:1连接的协议客户端服务器(Server):通过标准化的模型上下文协议暴露特定功能的轻量级程序1)主机(Host)主机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控制中心,它既是用户与 AI 交互的入口,也是协调大语言模型(LLM)与外部工具通信的枢纽。其功能如下:用户交互与需求发起:主机提供用户界面(如聊天窗口、代码编辑器),接收用户指令并触发后续操作。LLM与工具的协调者:主机整合LLM的语言理解能力与MCP服务器的工具能力,形成完整的任务执行链路。上下文与权限管理:主机维护多轮对话的上下文,并管理用户对不同服务器的访问权限。2)客户端(Client)是连接大语言模型(LLM)与外部工具的核心桥梁,其核心作用是将主机的自然语言指令转换为标准化协议请求,并协调 MCP 服务器执行具体操作。3)服务器(Server)是实现 AI 模型与外部工具 / 数据源无缝交互的核心执行层。它通过标准化协议将具体功能封装为可调用单元,既支持本地设备的轻量级操作,也能构建企业级分布式系统。服务器可以同时连接多个工具。4)三者关系主机与客户端的关系:主机内部包含MCP客户端,一个主机可同时运行多个客户端。主机与服务器的关系:主机通过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指令,服务器执行具体操作后返回结果。客户端与服务器的关系:客户端翻译传输需求,服务器被动接受并满足需求,二者配合完成用户需要的服务。那么MCP之前也有很多连接方式,为什么还要大费周章地搞出MCP呢?二、价值作用1. 数据无缝对接在没有MCP时,大模型要对接外部数据非常麻烦,通常采用Promp工程、Function calling(函数调用)、微调(Fine-tuning)、检索增强生成(RAG)等方式,但它们在获取外部数据时,无一例外都存在各式各样的缺点。如,Promp工程、微调(Fine-tuning)无法实时获得更新数据,Function calling(函数调用)不同模型的函数调用格式可能不兼容,扩展性有限。借助 MCP,模型可直接对接本地及外部数据库,有效破解 “数据孤岛” 问题;数据随数据库实时更新,确保模型能获取最新信息;同时,因模型与数据库直接对接,数据保密性也得到有效保障。2. 工具调用不重复造轮子没有MCP时, 没有统一的协议,不同的工具调用格式、参数规则混乱,模型需为每个工具单独适配,开发成本高;同时每个工具也要为不同的模型定制专属的接口。有了MCP之后,工具只需要根据MCP的统一要求,定义交互标准;而模型也可根据MCP统一与工具的交互方式,无需重复适配,降低跨工具协作成本。3. 预设提示词模板把“写提示词”从用户侧转移到开发者侧,产品/数据团队提前把最佳实践写成模板,终端用户只需填少量变量即可复用;也可以将自己写的prompt模板,添加到prompt的目录结构中,方便随时调用。MCP 规范规定,放在 prompts/ 目录里的每一个模板都必须是一个合法的 .json 文件,字段结构固定(name、description、arguments、prompt 等)本文由 @既白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