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文| 静思虽然秋已至,但夏季还在耀武扬威,带着强烈阳光倔强地不肯退场。于是,嵌在我们身上的那套防晒系统,也还在上岗。那天,我把一件浅蓝色的防晒衣穿在身上,一拉到底的拉链直接盖到了鼻尖,把整张脸的下半部分裹得严丝合缝;上半张脸再扣上一个墨镜、把防晒衣自带的连体帽护在脑袋上。全副武装完毕后,我拉着儿子准备出门。九岁的儿子看着我,一脸的困惑与拒绝,小眼神儿不停在我身上扫射,然后默默移开几步,慢悠悠地说:“妈妈,你这样太weird了,我不要和你走一起。”他这个一到夏天就把自己从黄皮偏白晒成古铜色的华人小男孩哪里懂得,在2025年如果一件防晒衣不能把人全副武装到头顶,它有何颜面在消费市场立足?《玫瑰的故事》剧照但我也能理解儿子的不适感。在国内,“全副武装”是很多女性夏天出门的标准操作,即使是35度的高温,也不能让一寸皮肤被紫外线虐。可这样的装扮,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实在怪异,你穿一件把脸部遮起来的防晒衣,看到的第一眼,老外会有点错愕:面具下的这个是病人、还是坏人?在它们的传统文化中,用面具、口罩遮挡脸部这个举动,除非是某个主题舞会或party,否则都显得可疑。虽然自己装扮的很像异端分子,但在街上只要看到和我差不多装饰的人,内心就会安然:对面走来的绝对是华人同胞啊!中年人通常会和很多事情和解。比如身材,无论梨型、果型,只要是体检报告上不亮灯就是好身材;还有容貌,国字脸、瓜子脸、科技脸,只要自己开心,就是姣美;甚至是曾经不堪的原生家庭关系,也能在“这就是命”和“都过去了”这样和稀泥心态下向全家一起包饺子的剧情靠拢。中年人就是这样,自带一股“岁月静好”的正气,对人生中曾经凸起的棱角,大都能温柔以待。唯独在夏天被晒黑这件事,大家还是耿耿于怀——我们能接受“貌不美”,却无法忍得了“肤不白”。《后浪》剧照在国外旅居这些年,我对阳光的排斥已经减缓许多,但还是无法做到全然接受。刚到国外第一年,时值八月中,美东的日光就像傲娇的君王,天天扫射人间万物。我那把从上海千里迢迢背来的黑色折叠遮阳伞,落地美国后毫无怨言,依然日复一日地在我头顶开张营业,但几周后,我便放弃遮阳伞。外国人,可是连大雨淋头都能漫步自如的物种,阳光这种纯天然、还免费的恩赐,居然有人还要撑伞拒之门外,他们会像看一道哲学题一样对你行注目礼。那时,人刚到国外,不想鹤立鸡群,所以就收起小伞改带棒球帽。后来,脑袋上的帽子越带越大,不仅要有宽大的帽檐、还找到了那种能把整个后脖颈都盖住的遮阳帽,我才觉得不算虐待自己那张脸。那时,防晒衣、防晒口罩还停留在概念阶段,不像如今这样在夏天如火如荼。即使身边形形色色、不同种族的人都与阳光亲密无间,丝毫不介意强烈的紫外线给他们点颜色瞧瞧,我还是坚持在35度的高温里顶着硕大无边的遮阳帽到处行走。在防晒这件事,东亚女性向来一丝不苟,防晒衣、防晒口罩、防晒帽、防晒袖套、防晒墨镜、防晒喷雾,一直要把自己武装到像刚登陆地球的外星生物,方才作罢。在无下限防晒的洪流中,我承认,身在海外的我也没能幸免,一到夏天就开始上装备。每个夏季必然会用几件能把脸面武装起来的防晒衣来自保。《承欢记》剧照若干年前,防晒衣还没有现在这么夸张。我买的第一件防晒衣来自优衣库,那就是一件正常的带着帽子的清凉长袖外套,不会“上脸”。穿出去,能为你的头发、脖颈和胳膊抵御紫外线。这些年,防晒衣做的越来越“失控”,有一种想要完全“吞噬”人的气质。我真怕有朝一日,防晒衣会进化成一个巨大的麻袋,让我们整个夏季蜷缩其中。据行业研究机构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防晒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数百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近50%。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防晒市场之一,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从产品类别来看,防晒霜依然是防晒经济中的核心产品,但其市场份额正在逐渐被防晒衣、防晒伞等物理防晒产品所侵蚀。从早期出门必涂防晒霜、严格执行两小时补擦,到现在防晒霜+防晒衣+防晒面罩出门必备三件套,我们在抗拒紫外线这条路上,走的越来越隆重。其实,我从来就不是白皮肤的人,也没在乎过美貌这件事,打从娘胎出来这么多年,素面朝天小半生,拒绝一切服美役的行为。我可以不美、但绝不能晒得过黑。哪怕我到了一个人人都喜欢晒日光浴、美黑的国家,我也无法愉悦地加入其中。上周末早晨,天清气朗、阳光算是客气,略发淫威小晒了一下,我们全家即兴决定去海滩玩。于是带着帐篷和小吃,驱车前往。临近中午到海边,原本清淡的阳光开始暴力输出。但外国人一个个全然不惧,海滩上白花花、黑黢黢、红彤彤躺满了一大片人。他们先给自己全身喷一遍防晒喷雾,然后或躺、或仰,怡然自得享受着来自大气层之外的炙烤,晒一会儿再自动翻面,再喷一遍防晒喷雾,墨镜一戴、接着暴晒。《当我奔向你》剧照这场景,让我想起了大排档烧烤架上的烤肉串,大家排排躺,有人刚“入味儿”,有人已经“出汁儿”,还有人觉得不够熟,换个面涂一层“油”接着烤。可就在这片被阳光炙烤得热气腾腾的“人肉烤串烧烤架”上,还是点缀着几位“特立独行”者:他们头戴超大遮阳帽、墨镜能占半张脸、一袭拉链能够拉到鼻尖的长袖防晒衣焊死在身上,即使身着短裤的双腿没能守住防线已经被晒得黝黑,但上半身和头部,誓死不能屈服。不用猜,如此毫无破绽的防晒,百分百是华人同胞。别人是来海滩休闲、上色的,我们是来海滩“挑衅”的——我就是一身反骨,要在UV指数8的烈日下不被晒黑。有那么一瞬间,我都开始疑惑:在这片人人恨不得躺进太阳怀里的炙热沙滩上,到底是那些闪闪发光的比基尼更“亮眼”,还是我们这些不肯以真面目示人的“武装者”更惹眼?为何很多习俗华人都能“入乡随俗”,比如可以毫无怨言咽下白人饭、习惯了一年四季喝冰水、戒掉茶水改换天天饮咖啡……唯有对变黑这件事,固执地不肯接受?首先,还是我们文化审美根深蒂固,潜意识里认为白=美。《玫瑰的故事》剧照即便在海外生活多年,被崇尚运动与健康的氛围包围,身边肤色各异、审美多元,内心却依旧难以摆脱那根深蒂固的传统审美观念。现代女性已经进步了,可以不要“瘦”和“幼”,但还是想努力维持白。根据 Global Industry Analysts 的报告,东亚地区对白皙肌肤的追求最为强烈。其中,中国市场占据了亚洲美白产品销售额的近 40%,超过了日本(21%)与韩国(18%)的总和。东亚文化中,女性的肤白胜过颜值,顶得住所有缺点这种看法早已深入骨髓。“倾国倾城恨有余,几多红泪泣姑苏,倚风凝睇雪肌肤”、“世间珍果更无加,玉雪肌肤罩绛纱”、“别是人间冰雪魂,肌肤绰约清如玉”。我们喜欢将肤色与冰雪、玉色联系在一起来展现一个人的美。很多人从小听惯了“一白遮百丑”的说法,父母长辈在夏季总喜欢随口一句“别晒黑了”,这些都会潜移默化成为我们的文化压力,促使我们去抵御晒黑。其次,肤白长期以来就是“有闲阶级”的某种象征。虽然在美国,不少人开始追求美黑,把一身“阳光小麦色”当作健康、活力和度假生活的代名词,晒出斑驳泳装印记甚至被视为炫富——毕竟能晒黑的前提是有时间、有钱、还有地方可去。可在东亚,肤白从来不是健康象征,而是社会地位的隐喻。《秋天的故事》剧照“以白为贵”的审美可以追溯到古代。那时候,皮肤白净代表你不是在烈日下种地干活的庶民,而是深居简出、琴棋书画的贵族阶层。即使到了现代,这一偏好仍根深蒂固。就拿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标准来说,“肤白貌美”几乎是形容女性美貌的第一句台词;而“白富美”中的“白”更是排在“富”和“美”前头,成为有闲阶级的专属肤色。所以,我们在烈日当空包得像颗行走的粽子,包裹的不只是皮肤,还有一段根深蒂固的历史美学与阶级文化的记忆。最后,尽管防晒概念在过去几十年里被资本市场玩得炉火纯青,但东西方国家对防晒的理解和态度却各有千秋。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大家擦防晒主要不是为了白,而是为了命。这边的防晒概念基本上是被医生、皮肤科和一大堆研究科普出来的。比如,早期斯坦福大学William Mitch教授的研究揭示了UVA和UVB射线可损伤DNA,导致黑色素瘤风险上升,SPF 15防晒霜可降低50%风险。这一科学共识促使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强制要求防晒产品标示SPF值,并推广“每天防晒”理念。2024年美国皮肤病学会调查显示,约82%的受访者因皮肤癌担忧使用防晒霜。可以说美国人擦防晒霜,不是因为想白而是因为怕死。西方式防晒受病理学的深远影响。《黑话律师》剧照到了我们大中华,画风略变。我们的防晒的核心不全为了健康、更为了追求“白、稳、嫩”。国内防晒概念更多与美白和抗衰老挂钩。根据《2025中国防晒市场新趋势洞察》,2024年整个防晒市场快300亿了,其中一半以上是“防晒+美白”的双修选手。大家买防晒霜,第一看的是“白不白”,第二看的是“白得快不快”。82.09%的中国消费者优先考虑防晒安全性,但美白成分(如烟酰胺)的需求远超西方。明星、名人、电视剧和广告也持续强化这一观念。你很少看到一款护肤品宣传古铜色的健康感,反而满屏都是“亮白”、“透白”、“焕白”、“净白”,最好能迅速“白到发光”。一个不带“白”字的防晒产品,无法在货架上站稳脚跟。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何海外华人要在众人都穿着清凉的夏季依然坚持“全副武装”——我们终难与晒黑和解,是因为既想保命、又想保颜。“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小雅 / 审核:雅婷招聘|撰稿人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大家都在看“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