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朗普的领导下,美国对中国经济发动了多重攻击。但中国很早就已经预见到这一刻,并为这场较量准备了几十年。自2017年特朗普首个任期开始以来,美国对中国的立场已经从建设性接触(尽管日益谨慎),转变为介于激烈竞争和彻底敌对之间的某种状态。特朗普的政策转变无疑给北京带来了问题。彭博社经济部的计算表明,当前水平的关税将抹去中国对美销售额的50%以上。但这远非中国发展故事的终点。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占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左右,低于20年前7%的峰值,因为中国采取了一项旨在摆脱对美国消费者依赖的行动,这一行动与美国减少对中国供应链依赖的努力一样目的明确。这意味着,即使中国对美出口被抹去一半,对整体经济的打击也只有1.5%。这当然不是好消息,但也远非灾难。由于美国不仅对中国发动贸易战,也对其他国家发动贸易战,美国很可能遭受同等规模的损失。彭博社经济部基于模型的估算显示,随着进口价格上涨和供应链陷入混乱,美国GDP将遭受下滑约1.6%的打击。与此同时,深度求索(DeepSeek)在算法上的出色表现证明,其研发人员足够聪明,能够绕过美国对半导体供应的管控。而中国也拥有属于自己的出口管制“武器”。结果是,即使在美国努力打压中国制造业近十年后,中国在全球出口中的份额仍然很高。为什么中国如此有韧性?因为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始终存在一个突出的不变因素:为当下这场较量做准备。这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遭受外国侵略者的羞辱后,中国的思想家们开始致力于通过现代化实现“自强”。20世纪30年代,共产党真正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承诺,以及建立更平等社会的梦想,是其吸引力的核心。1949年后,中国采取了推进工业化的方式。道路是曲折的,但目标坚定不移,那就是抵御外国威胁。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的改革开放时代,自强的目标没有变,但实现这一目标的政策有了很大改进。1986年,中国出台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旨在缩小与美国在信息技术、自动化等领域的差距。在本世纪初,中国的重点放在“自主创新”上。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中国自己的科技公司迅速发展。2015年,中国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将北京的技术雄心从自给自足扩展到在信息技术、机器人、高铁和电动汽车等行业占据全球领先地位。此外,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使出口市场多样化,减少对美国消费者的依赖,并通过对港口、铁路网络和公路的投资扩大中国的全球影响力。这两个计划都取得了切实成果,包括电动汽车和太阳能电池板出口激增,与其他新兴市场的联系也更为紧密。与此同时,在美国,冷战后的傲慢心态严重影响了政策。在自由贸易和市场竞争的世界中,美国认为自身充满活力的行事方法每次都应该获胜。但在我们现在所处的强调保护主义和经济治国方略的世界中,中国的计划方式的好处也更容易看到。经济学家理查德·利普西和凯尔文·兰卡斯特在1956年阐述的次优理论认为,如果完美市场的条件之一缺失,那么固守其他条件,而不是找到一个次优的解决方案,只会使情况变得更糟。中国的国家规划者们花了几十年时间为次优世界开发工具。美国的规划者们并没有这样做。▲8月4日,在山东港口烟台港汽车码头,汽车运输船装载出口工程车辆。(新华社)本文由彭博新闻社网站8月13日发表,原题为《中国为这场贸易战做好了准备,而美国有很多要学习的》,作者是汤姆·奥利克、朱怿、珍妮弗·韦尔奇。来源 | 参考消息智库审核 | 邓媛编辑 | 董磊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