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女官到底管什么,真能像电视剧一样只手遮天吗?

Wait 5 sec.

本 文 约 4600字阅 读 需 要 16 分钟《陆贞传奇》里执掌朝纲的“女宰相”陆贞,《宫心计》中凭借珠宝鉴赏与刺绣技艺立足的刘三好,《大长今》里掌控御膳房甚至牵动王储命运的崔尚宫……古装剧中那些身着官服、运筹帷幄的“女强人”总让人热血沸腾。她们或才华横溢,或权势煊赫,常成为剧情发展的关键推手。真实历史中的古代女官,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她们当真能如戏剧演绎那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吗?纵观中国古代王朝,为辅助皇后实现“母仪天下”之责,确保后宫“内治”有序,建立专门的女官机构统御妃嫔与宫女,是历朝的共通之策。追溯源头,《周礼》便勾勒出一幅理想蓝图:“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女官分管后宫内治,各司其职,此构想虽未在西周落地,却为后世女官制度奠定了框架雏形。及至隋文帝时期,后宫事务已形成六尚、六司、六典的系统化管理。隋炀帝进一步细化出涵盖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六大职能的六局二十四司体系,宫掖女官由此脱胎为具备明确品秩、官印与衙署的宫廷行政单元。女官职衔也日益增多,品级与权责愈加清晰。回望这些演进脉络,不仅能窥见女官们如何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维系着后宫秩序,更能为我们清晰勾勒出她们在历史中真实的职务“版图”。女官们的权力边界 广义上的女官指后宫所有妃嫔与执掌事务的宫人,狭义的女官则专指那些并非天子嫔御,却实际管理后宫事务的各级女性官员。自《周礼》以来,“内官”“宫官”等名号沿用千年,但其根本职责始终清晰,即“以阴礼教六宫,以阴礼教九嫔,以妇职之法教九御”,权力范围严格限定于后宫内务,不涉足外朝政务。为了确保后宫“内治”有序运转,女官们不仅严格遵循等级,更如同朝廷百官般各司其职。“夫人”辅佐皇后,总揽宫务;“世妇”主理祭祀、宾客、丧仪等典仪。而“御妻”则专司具体事务,比如女御安排帝王起居、献呈女工,并襄助世妇;女祝掌管祭祀祈祷;女史则记录礼制、协理内政。此外,还有在宦官统领下,专司酒、浆、醢(hǎi,肉酱)、篣(笾豆)、醯(xī,醋)、盐、幂(覆盖物)等饮食供奉的低阶女官。整个体系层级分明,职责清晰,俨然一个微缩的官场。然而,这套看似严密的制度藩篱,在历史长河中并非牢不可破,总有特例凭借特殊机缘,悄然膨胀权势。电视剧《陆贞传奇》里,女主角陆贞从遭继母迫害的官商孤女,到入宫为婢,凭借聪慧与坚韧逐步晋升为高级女官,最终辅佐幼帝高纬成为北齐权倾朝野的女宰相。陆贞的原型是北齐时代的女官陆令萱。陆令萱本为罪奴,因做北齐后主乳母而受封郡君,后升为“女侍中”总管后宫。她借养女穆皇后之势被尊为太姬,权势超越了公主。可见,皇室的近侍乳母可以突破身份获得封诰,甚至跃居最高女官实权干政。女侍中、女尚书等职在出土石刻中亦时有所见,如北魏高肇之姐韩贿妻高氏,宣武帝时“授内侍中,用委宫掖。献可谏否,节凝图篆”。她们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可以向皇帝进谏谋议。汉代后宫就出现了女官名号,如女长御、女尚书、学事史、中宫史等,名目不少,北魏孝文帝时期后宫女官制度已经臻于完善。当时后宫最高女官叫“内司”,从一品,该职在十六国时期便已经设置,主要负责教后宫妃嫔宫女们学习文化和技艺。北魏的三品女官还有“监”和“女尚书”。比如“尝食监”,就是专管后妃饮食的“营养管理师”。女尚书权力更大些,在皇帝外出时能代为处理朝廷奏章,还能安排嫔妃们见皇帝。所以女尚书必须很有文化,比如北魏女尚书王僧男便是“惠性敏悟,日诵干言,听受训诂,一闻持晓”。历史上女官参政的案例还有很多,最著名的当数武则天时期的上官婉儿。她本因祖父获罪而没入掖庭为奴,却因“天性韶警,善文章”被武则天破格提拔。中宗复位后,她晋封昭容,权势臻于鼎盛,一面代帝后起草诏令、品评群臣诗赋,一面又周旋于武三思、韦后与太平公主之间。随着武则天执政,部分女官得以突破宫墙限制崭露头角,开始影响前朝政局走向,但类似上官婉儿的特例在女官历史上并不多见。此类“干涉王务”的女官,更多是君主或皇后一时信宠的结果,而非制度赋予女官的常规权力。对比之下,今天的文艺创作者们将后宫管理者塑造成能“呼风唤雨”的一品女相,显然是对历史的浪漫加工。她们的权力天花板始终被锁定在朱红宫墙之内,无论职衔多高,也依旧需要倚仗皇室的破格恩宠,才能获得超越常规的影响力。宫廷里的“专业天团” 《延禧攻略》里绣坊宫女的明争暗斗,仿佛后宫的每个角落都在上演职场江湖:谁能得贵人一笑,谁就能分得更多赏赐。历史上的宫廷确实有这样一支专业化程度极高的小团队,不过,她们的竞合关系并非完全是尔虞我诈,相反,她们倾向于为了维系庞大后宫日常运转而精诚合作。专职女官在隋朝已自成体系。隋朝摒弃女长御、女侍中、大监等官名,首创以“尚”为名的六尚机构,专职侍奉后妃。隋文帝设六尚、六司、六典,隋炀帝完善为“六局二十四司”体系,分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局,各自统领下属四司,共二十四司,专管后宫日常事务。这些女官皆定品级,高者五品,低者九品,属严格意义上的宫廷管理者。唐代承袭此制,六局二十四司构成后宫运转核心,职责涵盖文书、礼仪、生活管理及宫规执行,并且各有官印和办公衙署,有较为严格的运行规制,俨然是宫内的一个微型官府。洪武五年(1372),明太祖朱元璋着手规范后宫女官制度。礼部官员追溯前朝旧制时指出,周代设内官辅佐内治,汉代分十四等内官计数百人,唐代则置六局二十四司共190人,另配女史50余人,均选自良家女子。朱元璋认为古制规模过于庞大,易启后宫干政之弊,须为后世立警诫,遂下令大幅裁撤,最终确立六局、一司的新女官体系。六局分别为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都为正六品官。尚宫下设司纪、司言、司簿、司闱,总领六局文籍印署与衔接各司奏牒;尚仪负责礼仪之事,下设司籍、司乐、司宾、司赞;尚服下设司宝、司衣、司仗、司饰,既要掌管服饰配章,也要保管宫中印信与符契,保障内廷物资与礼仪的精准发放;尚食下辖司馔、司酝、司药、司供,专责御膳的烹调、酿造、药膳与点心;尚寝下设司设、司舆、司苑、司灯,掌管侍寝次序;尚功下设司制、司珍、司彩、司计,统筹女红与核算等;一司即宫正司,也是正六品官,主要掌管戒令责罚之事。正因如此,这些女官在宫廷中拥有明确的职权边界与专业分工。剧中尚宫能号令天下,实则只是艺术加工的浪漫,真实的尚宫局,只负责出纳文籍、领旨、署牒,所有向外部司局的申请与回报,都要由尚宫局“印署之”后,再付内使监施行。而司膳与司药,则要精于药理与烹饪技艺,以防后妃饮食不当而生病,遇到节令庆典,她们要提前选料、试膳,再协调各局间的配合,这既是技艺的较量,也是一场物资与时间的考验。当然,女官内部也有升迁与竞争。品阶名次决定了她们与后妃面见、传旨的先后次序,而晋升则要靠过硬的专业能力与良好的品德记录。《明代妇女生活》记载,洪武年间选女官时,明太祖特示:“宜防女宠,垂法将来。”遂以才学与操守为重,只有既知书达理,又能勤恳尽责者,方可晋为女史、调入各司。明朝的女官中,就有不少“女秀才”。例如永乐二年(1404),左都御史陈瑛上奏,弹劾驸马梅殷“畜养亡命,与女秀才刘氏朋邪诅咒”。可见,女秀才之名,在永乐年间就已出现。按照明代惯例,宫中女子都曾接受内臣的教习,读书通文理,先授予她们为女秀才,而后升为女史、宫官甚至六局掌印之官。比起跌宕起伏的宫廷权谋,女官的价值更体现在用真才实学支撑起后宫庞大而复杂的日常,让皇宫得以精细运行。古代女官的人生浮沉 有些影视剧还偏爱描绘女官与王公贵胄的情感纠葛,甚至有女官嫁入皇家成为妃嫔的情节。然而历史实情是,女官与秀女、宫女有着本质的不同:秀女以侍君为归宿,宫女可因临幸晋位,而女官不过是“左右后妃以供事者,皆非进御于王者也”,其立身之本在“贤”,而非“色”。古代女官除需精通内廷礼仪、管理文书,更要品行端庄、洁身自好。明代女官的际遇恰是明证。黄惟德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入宫,永乐年间官至五品尚服局局正,宣德七年(1432)告老还乡时仍是处子之身。明成祖时期,司彩王氏受到皇帝青睐,一位年轻漂亮的权妃便暗示王司彩抓住攀高枝的好机会,可得“同辇之爱”。王司彩严词婉拒道:“臣固嫠妇也,敢当下陈哉。”意为:“我早就是寡妇了!守节是本分,您怎么让我去干这种事?”她这么硬气地拒绝,明成祖非但没生气,反而觉得她人品刚正,值得敬重。为维系女官的专业性,朝廷甚至为识字的女子特设了宽容的选拔机制。建文四年(1402),礼部发布告示,公开招募女官。具体规定如下:凡是军民家庭的妇人,只要识字,年龄在三十岁至四十岁之间,并且本人自愿入宫,当地官员就必须负责将她们护送至京城。即使女子容貌不佳,只要年龄在十七八岁以上,识字且本人愿意入宫,也可以一并为其提供路费,送往京城候选。但所有应选女子,都必须由其父母亲自护送到京城。朝廷会按这些女子入宫后所授予的品级,给予其家庭相应的俸禄作为赏赐,用以优厚供养其家人,并免除其家庭承担的各类杂役徭役。妇人入宫之后,如果年满五十岁,并且愿意返回家乡,朝廷允许其回归故里。女子若在宫中服务十多年后,遇有识字的合适人选接替其职务,并且本人也愿意离宫回乡婚嫁,朝廷同样会尊重其意愿,准许其离开。在这样的体制下,女官的评选标准只有真才实学,她们与皇帝或皇子的情感纠葛,往往是剧作家的浪漫附会。制度的渐次衰落,也将女官们推向命运的浪潮。从唐中后期宦官崛起,后宫管理便逐渐“外包”了;明永乐以后,多数女官职掌移交宦署,仅存司宝等数司;时至清代,女官权力外移,宦官与内务府逐渐取代女官之职,在宫中任职的所谓“女官”主要来自内务府旗人,且仅临时性差使,昔日“六局”“二十四司”的女官体制已不复存在。女官制度的兴衰,既记录着后宫治理的变迁,也缝合着无数被忽视的生命细节。她们既是掌管玺印符契的机要秘书,也是调配宫廷用度的财务总监,是保障饮食医药的后勤主管,也是督导礼仪教化的文化教员。她们的舞台狭小却功用浩瀚,凭借刺绣、算账、文书起草等真才实学,古代女官们在有限的“职场”空间内追求着价值,日复一日把王朝的日常缝缀得无声而稳固。参考资料:柏桦:《中国官制史上》,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20年。李果林:《〈周礼〉所记王室女官职事述论》,《镇江高专学报》,2019年。苗霖霖:《北魏后宫制度考论》,《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年。罗彤华:《唐代后宫女官研究——宫官制度及其演变与影响》,《中华文史论丛》,2018年。陈宝良:《明代妇女生活》,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23年。滕德永:《清宫女官制度抉微》,《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23年。*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END作者 | 关禾编辑 | 胡心雅 主编 | 周斌排版 | 徐沁(实习)校对 | 火炬 李栋 张斌 古月国历好物进击的士族旁落的皇权跨越五百年的权力对抗史国民历史读物《国家人文历史》专业团队最新力作展现士族潮起潮落的史诗级历史画卷点击下方封面,即可购买↓↓↓“在看”的永远18岁~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