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后,已经统治宇宙的机器人仍会记得人类工程师第一次带它以“运动员”的身份出现在人类的世界里那个八月的上午。起跑姿势完美,双腿动力满格。可刚跑出几步,它就撞上了一个控制机器人的人类,它似乎已了然谁操控着对手。在8月14日开幕的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比赛上,摔跤、掉脑袋已经不再稀罕。但是把人撞摔了、自己没摔,就稀罕了。此番盛况引起无数网友看热闹,#机器人不语只是一味地报仇# #机器人也会耍小脾气##机器人偷袭人类一拳又一拳#,各色词条轮番占据热搜。“感受智械危机的力量吧”人类笑翻了,机器人的尊严蓝屏了。可是,北京国家速滑馆的观众不相信眼泪,全场一瞬安静,紧接着爆发出惊呼和大笑。有人说它懂得“擒贼先擒王”,有人说它:“违反了阿西莫夫的机器人原则第一条”——不能伤害人类,甚至还有人指责它“肇事逃逸”。但说实话,这真不能怪它。就在撞击发生的前一秒,它的两个控制员正低头交接遥控器,谁也没看前方。它像一枚全速出击的子弹,义无反顾直奔那个倒霉的人类。如果机器人有脸红功能,那一刻把它的CPU散热风扇性能拉满,恐怕也是救不了的。机器人为何总爱摔倒?他们身后为何总有一个大喘气的人类?这究竟是性能的扭曲还是脑干的缺失?让我们走进科学。01摔掉脑袋,并不稀罕摔跤学,是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显学。在100米障碍赛上,机器人好不容易稳稳登上阶梯,却在下楼时重心不稳,整颗头都摔飞了出去。离场时刻总是分外艰难,两个工程师一人抱着机器人身体,另一人则拖着腿、拎着头,带它遗憾退场。足球赛场的摔倒,则是一道乘法题。一台机器人不幸栽倒,紧随其后的同伴来不及反应,结果骨牌效应般连环“扑街”,工程师们只能一边扶,一边记笔记。4x100接力赛上,机器人摔跤之后,工程师连忙上前,大概是焦急了,人也摔了。也有高光的时候,在100米短跑项目决赛中,来自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具身天工Ultra”以21.50秒成绩夺冠,它冲过终点……然后摔倒了。在几天的竞赛中,机器人摔倒,宕机,掉链子的场面已不罕见,现场大屏上还会回放机器人摔倒的画面进行“反复处刑”。笑完了,还是得说,这群机器人其实摔出了“高度”。现阶段的摔倒,是通往具身智能的必然过程。人形机器人,本质上就是对人类的模仿:用大脑来思考,用小脑来协调动作,还有一个可以承载一切的身体。这些可以概括为三点,大脑、小脑、本体。从观众眼里,摔倒是一个结果。但从工程师眼里,摔倒由一系列变量组成,每一次摔倒都有一连串数据产生,由关节扭矩、步频、路面状况等要素构成。当机器人进入高速奔跑状态时,每一步的支撑和摆动都是在“刀尖上走路”。关节电机的输出、传感器的反馈和中枢的运算必须精准对齐,否则哪怕一个细小的延迟,就可能导致身体重心偏移。人类的神经和肌肉有天然的缓冲和修正能力,但机器人一旦失衡,就只能硬生生摔倒。在极限速度下,它摔倒其实是整个系统被推到承载边界的直接体现。图源@pixabay赵文是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运控算法工程师,也是天工Ultra摔掉脑袋时,那个替他拖着腿离场的工程师。在100米短跑赛上,机器人冲过终点后摔倒,赵文并不意外,他告诉我们,虽然比赛全程由机器人自主完成,但冲刺速度的上限依然需要人为设定。几天前的入场测试里,它还经常在跑道上“脸着地”。为了稳妥起见,比赛前两天团队采取了保守策略,没有把速度设定得太高。而在百米赛场上,团队决定放手一搏,把速度调到极限。极限速度之下,抵达终点摔倒,已经是极其体面的结果了。事实上,人也会摔倒,因此跌倒爬起的能力,机器人必须要掌握。不过,目前这依然是人形机器人难啃的硬骨头足球比赛中的小型机器人,个头矮、重心低,摔倒后还能利落地翻身爬起,迅速投入下一轮进攻;而高大的跑步机器人则完全不同,一旦倒地,往往只能依赖工作人员扶起。跑得快往往意味着身材修长、步幅大,但也让重心更不稳。而机器人越高大、双腿越长,一旦脸朝下趴在跑道上,手脚往往都够不着支撑点,想要站起来的难度就会成倍增加。到现在为止,大多数跑步机器人仍然需要工作人员把它们扶起来。工程师扶倒地的机器人赵文告诉我们,放眼全行业“机器人最初可能是一个粗糙的产品,非常容易摔倒,无法继续工作。未来它会有一步功能,进化到我们认为的理想形态,这可能是我现在都想象不到的未来机器人能实现的功能。”02机器人在前面跑“脑子”在后面追关于未来的图景,有很大的延伸空间。不过现阶段的人形机器人,后面几乎都要跟一个遥控它的人类。在许多赛事中,很多机器人并不是完全靠自己在比拼,而是有操作员在场边实时“托底”。它们能冲刺、能出拳,但往往是因为有人不断输入方向和速度。于是观众看到的,更像是一场人类隔空操作铁人的表演。在田径比赛中尤其明显,观众看到,许多人形机器人身后都跟着一个跑得大喘气的工程师。人形机器人后面总会跟着工程师@Mr_少陵本次的运动会,许多人形机器人以遥控方式参赛的情况摆到了公众面前,争议随之而来。“人形机器人与遥控双足玩具有什么区别”等质疑活跃在各大社交平台。实际上,许多观众记住的100米短跑赛的选手是宇树的机器人而不是天工,因为它的速度最快。但实际夺冠的是天工,因为它采用的是全自主模式,无人在后面追赶遥控,按照比赛规则最终完赛用时乘以了0.8的系数。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事后表示,宇树的H1也具备了不用遥控器的能力,但因为策略不同,为追求速度,宇树最后在赛场中仍然采用了遥控策略。以机器人赛跑时后面拿着遥控在追的那个人类来说,他其实做的事很单纯,就是做机器人的大脑。机器人和人不同,人跑步时大脑和身体能随时做出细微修正,而机器人每一步落脚都会带来偏差:上一脚稍微靠右,下一脚身体就可能整体斜过去。如果速度再快一些,四五米每秒的冲刺,两步就可能直接跨进别人的跑道。因此,人类要做机器人的外挂,告诉机器人“要多快”,以及“往哪走”。为了减少这种风险,赛事方特意把标准1.22米宽的田径跑道拓宽到2.1米,一方面方便接力交接,一方面也让机器人有更多“容错空间”。但即便如此,仍有不少机器人一旦忘情了、发狠了,就丝滑地跑出了S形,甚至直接串道。于是,操控者只能死死盯着赛场,不停地微调左右和旋转,通过微调左右与旋转,拉好眼前这匹随时要脱缰的马。目前的现实是,小脑在国内发展很快,机器人的灵活度平衡性现在的发展都比较成熟。但大脑的发展还相对滞后,还不能像人一样灵活理解环境和即时规划。赵文直言:“(中国)现在机器人小脑已经很强,但大脑方面的技术还在追赶国外。它们能完成一些具体任务,但要真正泛化到所有场景,还需要很长时间。”赛场上的“由人操控”,则更多是一种安全保障和策略权衡。在争夺金牌的赛场上,厂商倾向于最稳妥的方式。但在实验室里,全自主的尝试一直在推进。未来,随着“大脑”被大模型和新芯片补齐,人类操控者会逐渐退场。那时,运动会的看点将不再是谁跑得更快,而是谁能真正独立地完赛。03什么时候,机器人可以替我打工?独立,很重要,因为机器人并非只属于赛场。“你不能指望一个人拿着遥控器,全天候帮机器人干活。要让它真正走进家庭和工厂,它必须能听懂一句指令,自己分解成动作并完成”,赵文说。人工智能已经能在虚拟世界里写文章、作画、聊天,但那只是“脑子”的聪明;没有身体,它永远无法真正理解和改造现实。而机器人正好相反,它们有身体,却缺乏灵活的“大脑”。当“大脑”和“身体”真正结合,智能就真正落地了。 人形机器人之所以被寄予厚望,是因为人类社会本就是为人类身体设计的:门把手的高度、洗衣机的按钮、书桌的尺寸,都是按人的尺度来定的。只有人形机器人,才能无缝接入这一整套环境,像人一样使用工具,完成日常任务。具身智能的目标,就是让机器人不只是机械动作的集合体,而是能在真实世界中自主学习、应对变化,逐步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的伙伴。 如果说运动会是机器人们的“舞台”,那么真正的问题是:它们能不能走下舞台,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赵文的回答是谨慎的:机器人要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最少还要五年的时间。但在一些特定场景里,它们的确有机会先行一步。比如展馆、科技馆、博物馆的导览工作:任务单一、环境稳定,观众甚至还会因为新奇而更加愿意和机器人互动;又比如高校和科研实验室,机器人已经在承担教学和实验验证的角色。更远一些,它们还可能被部署在灾难救援、管网检测、电力巡检这样的危险工种里,替人类完成高风险的任务。图源@pixabay目前有两件事情仍不可避免,第一,赛场上摔跤,第二摔跤之后观众会笑。但别忘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赛车比赛中,冠军的平均时速仅为19km/h。如果有人骑着自行车路过,或许需要停下来等等它。机器人运动会,状况频出,笑料不断↓↓↓· 热 点 回 顾 ·一 周 热 点 回 顾2025 Vista看天下“ 厌 班 ” 的 人 有 救 了时 代 群 像 大 乱 炖,这 综 艺 观 众 有 福 了网 红 咖 啡 馆 占 据 全 国 “野 山 头”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