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3900 字阅 读 需 要 12 分钟“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这句话道出了姓名在传统文化中的深刻分量。今人取名,常随世风流转,从早年的“建国”“建军”,到如今的“子轩”“浩然”,无不映照出时代的印记。其实古人更是如此——从秦汉时期的 “食其”“去病”,到宋代的 “希孔”“尧卿”,再到明朝的“妙”字辈姑娘,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爆款名。这些名字背后藏着古人的小心思:要健康、要功名、要忠义,还要赶时髦。每一个高频出现的名字背后,都藏着一段鲜活的历史故事与鲜明的精神追求。先秦秦汉烽火中淬炼,祛病消灾的祈盼战国烽烟与秦末乱世,将“生存” 与 “忠义” 刻进了时人的骨髓,这两种诉求在人名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食其” 二字,在古音中与“嗣基” 相近,暗含 “继承基业”“坚守根本” 之意,堪称先秦秦汉版的 “建国”,在当时的政治军事舞台上高频出现。陈留高阳人郦食其,年过六旬仍怀揣报国之志,当刘邦兵临陈留时,他拄着拐杖主动求见。面对刘邦的轻慢,郦食其以雄辩之才剖析天下大势,提出夺取陈留的妙计,最终助刘邦获得粮草辎重,为西进关中奠定了基础。《史记》载他“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却始终坚守 “士为知己者死” 的信念,后来在出使齐国时,因韩信突袭齐地,为保全信义慨然赴死。 同在刘邦阵营的审食其,早年侍奉刘邦之妻吕雉,在刘邦征战天下时,始终随侍吕雉左右,深得信任。汉高祖六年(201),审食其被封为辟阳侯,后在吕氏专权时期官至左丞相。尽管后世对其评价多有争议,但“食其” 二字所承载的 “忠诚侍主” 的内涵,在他身上同样得到了体现。到了汉武帝时期,“食其” 之名仍在延续,将军赵食其便是例证。他曾随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在漠北之战中屡立战功,后因迷路失期被判死刑,赎为庶人。这位武将的人生起伏,同样印证了“食其” 所代表的忠义精神在秦汉军事领域的深远影响。与“食其” 系列的忠义内涵不同,“去病”“去疾” 等名字,则直白地表达了古人对健康长寿的渴望。秦代丞相冯去疾,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位列三公,与李斯、冯劫共同辅佐二世。他名叫 “去疾”,寄托着远离疾病的朴素愿望,却终究难敌时代的洪流——当时秦朝已病入膏肓,回天乏术。民变爆发后,冯去疾因劝谏秦二世停止修建阿房宫而被下狱,最终自杀身亡,名字中的美好期许与现实的残酷形成了讽刺的对照。汉代的霍去病,无疑是“去病” 系列中最耀眼的人物。这位少年将军17岁随卫青出征,率八百轻骑深入大漠,斩获匈奴两千余人,被封为冠军侯;19岁指挥河西之战,歼敌四万,打通丝绸之路;21岁率军直抵狼居胥山,成就 “封狼居胥” 的千古佳话。然而天妒英才,霍去病24岁便英年早逝,这个承载着健康祈愿的名字,终究没能留住这位战神的生命,只留下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的悲壮誓言。刘邦麾下的曹无伤,名字中同样带着“去灾避祸” 的意味。作为刘邦的左司马,他却在鸿门宴前向项羽告密,试图邀功请赏,最终被刘邦诛杀。“无伤” 之名,与其背主求荣的行径形成强烈反差,成为历史上一个耐人寻味的注脚。两汉魏晋从保家卫国,到玄学清谈汉代的边疆烽火,催生了一批充满尚武精神的名字,“破奴” 二字,堪称武将“标配” 。汉武帝时期的赵破奴,早年曾沦为匈奴俘虏,后逃归汉朝,凭借对匈奴的了解屡建奇功。史载他“尝亡入匈奴,已而归汉”,这种特殊经历让他对 “破奴” 二字有着更深的体悟 ——既是对匈奴的军事打击,也是对自身屈辱经历的超越。与“破奴” 相比,“充国”“定国”“安国” 等名字,更侧重于对国家安定的期盼。西汉名将赵充国,历经武帝、昭帝、宣帝三朝,在平定羌族叛乱中功勋卓著。他提出的“屯田策”,不仅解决了边疆军粮问题,更促进了民族融合,其名字 “充国”(意为充实国家,使国家更强大,担当国家栋梁)与他的治国方略完美契合。汉宣帝曾称赞他 “万邦咸服,靡有兵革之事”,这份评价恰是对其名字内涵的最佳诠释。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代之一,政治动荡,生命无常,加之士族子弟不必埋头苦读经学,转而以清谈、品鉴人物、艺术创作彰显身份。上行下效,魏晋风度造就了截然不同的命名潮流。此时频繁出现的 “秀” 字名,带着玄学清谈的飘逸,如同那个时代的文人风骨,又几分狂放与不羁。向秀作为“竹林七贤” 之一,以注《庄子》闻名于世。在嵇康被司马昭杀害后,向秀被迫出仕,却始终坚守内心的淡泊,其《思旧赋》字里行间满是对故友的怀念,展现了“秀” 字背后的真性情。地图学家裴秀,被誉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他所创的 “制图六体” 对后世影响深远。其名字 “秀”,不仅指才华出众,更暗含 “经世致用” 的抱负。在西晋政权更迭中,裴秀始终以学问辅佐朝政,成为玄学盛行时代少有的务实学者。更有趣的是,西晋同时期竟出现了两位名为 “孙秀” 的人物。一位是东吴宗室,后归降西晋;另一位是赵王司马伦的亲信,在“八王之乱” 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两位 “孙秀”,一忠一奸,一贤一佞,却共享同一个名字,成为西晋社会复杂多元的生动写照。唐宋崇文尚德,追慕圣贤进入唐代,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和儒家思想的深入人心,人名逐渐成为彰显伦理道德的载体,“仁义礼智信” 系列名字大行其道。狄仁杰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据《旧唐书》记载,他任大理寺丞时,一年审理案件一万七千余起,无一人诉冤。武则天称他为“国老”,在他去世后感叹:“朝堂空矣!”这位被后世誉为“东方福尔摩斯”的名臣,真正践行了名字中的“仁”字。他善于断案的故事,在敦煌出土的《狄公案》写本中就有生动记载。战功赫赫的将领裴行俭,名字取自《论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与 “俭以养德” 的教诲,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他 “文武兼修、廉俭奉公” 的一生。程咬金(程知节)的名字变迁,更能体现唐代伦理对人名的影响。他早年以勇猛著称,在瓦岗寨起义中崭露头角,后归顺唐朝,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咬金” 之名充满草莽气息,而“知节”则取自“知礼节、守节操”的儒家思想,这种改名行为,折射出唐代社会对文人武将兼具伦理修养的期许。杨国忠与李德裕,则从正反两面演绎了“忠”“德”二字的内涵。杨国忠凭借杨贵妃的裙带关系权倾朝野,但其“忠”名之下,却是结党营私、祸国殃民的行径,最终在安史之乱中被乱兵所杀,成为“名不副实”的典型。而李德裕作为晚唐名相,在“牛李党争”中坚守立场,推行改革,辅佐唐武宗开创“会昌中兴”,其名字“德裕”(德行充裕)与其政绩相得益彰,成为唐代“德政”思想的践行者。宋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期,理学兴起,社会崇文尚德。以圣贤为名的风尚,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希文”“希尧”“舜卿”等名字应运而生,成为文人雅士的身份标识。范仲淹(字希文)的一生堪称士大夫典范。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流传千古。宝元年间,他在西北戍边时,改革军制,发展生产,羌人亲切地称他为“龙图老子”。这位心系天下的贤臣,确实不负“希文”之字。他的《岳阳楼记》不仅是文学经典,更是中国士人精神的写照。宋代的“圣贤系列”名字,不仅流行于男性,女性中也偶有体现。理学家朱熹的女儿名“朱兑”,“兑” 在《周易》中代表 “少女”,同时暗含“效法兑卦之德,刚中而柔外”的期许,这种将圣贤之道与女性品德相结合的命名方式,反映了理学对社会各阶层的深远影响。释道“妙”用温婉贤淑的女性取名典范明代虽然距宋代已远,但文化上仍有延续。“妙”字辈名字的流行,展现了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美德的期待。明代女性的“妙”字名,带着佛教文化的空灵与柔美。“妙”字在佛教中意为“精微奥妙”,如 “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等,随着明代佛教的世俗化,这一词汇逐渐融入女性命名中。明代名臣王鏊的家族女性,堪称“妙”字名的典型代表。据《震泽集》记载,其祖母叶妙贤虽为女子,却通晓经史,悉心教导孙儿,培养出了这位“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杰出人物。祖母叶妙贤、母亲叶妙澄,名字中的“贤”“澄”与“妙”结合,既体现了佛教的“贤善”“澄明”思想,又符合传统女性的品德要求。王鏊的五个女儿中,妙清、妙隆、妙员三位的名字,更是将佛教意境与家庭期盼融为一体——“清”取“清净无染”之意,“隆”含“福泽兴隆”之愿,“员”则与“圆” 通,象征“圆满吉祥”。这种几代人延续使用“妙”字的现象,反映了佛教文化在明代家庭伦理中的深度渗透。明代著名女医谈允贤,虽未以“妙”为名,但其《女医杂言》中记载了许多名为“妙真”“妙善”的女性患者,侧面印证了“妙”字名在当时的流行程度。这些名字不仅是个人身份的标识,更是佛教信仰与世俗生活相互融合的见证。看完这些爆款名字,不得不感叹历史是个轮回。霍去病的英武、狄仁杰的仁德,范仲淹的忧乐情怀——每个名字都是个微型历史剧本,承载着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基因。所以下次遇到叫“子涵”的小朋友,别急着吐槽,说不定千年后,历史学家会发现:“21世纪初叶,中国曾出现大规模以“子涵”命名的现象,据史料记载……”那画面,想想就妙不可言。在品味这些名字时,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文字之美,更是我们对美好品德的永恒追求。参考资料:《古人名字解诂》吉常宏、吉发涵合著,商务印书馆*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END作者 | 林生编辑 | 胡心雅 主编 | 周斌排版 | 徐沁(实习)校对 | 火炬 李栋 张斌 古月国历好物进击的士族旁落的皇权跨越五百年的权力对抗史国民历史读物《国家人文历史》专业团队最新力作展现士族潮起潮落的史诗级历史画卷点击下方封面,即可购买↓↓↓“在看”的永远18岁~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