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由浙江省商务厅、金砖国家特殊经济区中国合作中心秘书处、杭州市商务局、钱塘区商务局指导,36氪、钱塘建设集团联合主办的2025「以“匠心”至“世界”」出海大会将于杭州钱塘君澜大饭店盛大启幕。作为36氪全新打造的聚焦全球化与出海领域的IP盛会,大会设立主会场及分会场“投资金砖”-国别合作对接会。大会主会场将分为“不确定中确定”和“在全球做生意”两大篇章,聚焦消费、科技、电商、金融、新能源等出海热门领域,涵盖10余主题演讲、5场圆桌对话与East Forward 2025出海全球化创新名册发布环节,解码“产品 - 技术 - 生态”协同增长的确定性逻辑,为企业穿越全球化迷雾、构建可持续出海能力提供可借鉴的全球化发展路径。 36氪在出海大会特别策划了一场关于技术创新与全球竞争力(AI)的圆桌讨论,主题为“边界之外,世界之内:企业出海的AI进程”。商业专栏主理人【主持人】井寻,多维资本创始合伙人曹芳宁,小佩PETKIT创始人郭维科,一知智能消费事业部总裁曾益乾,涂鸦智能AI创新硬件负责人任航波,几位大咖共同探讨出海的「确定性」。 以下为圆桌对话内容,经36氪整理编辑: 井寻:大家好,我是井寻。过去一年,AI 浪潮席卷全球,中国技术进步有目共睹,但出海从来不止于技术。落地场景、用户理解、品牌建立、生态适配,每一步都是硬仗。全球市场越来越卷,机会与门槛并存。从 Deepseek 的全球热度来看,世界期待中国 AI 的故事,甚至一种新范式。今天,我们就和几位嘉宾探讨:AI 出海,中国如何在全球风口赢一场?首先有请嘉宾自我介绍。 曹芳宁:多维资本创始合伙人。我们是一级市场知名投行,八年完成近 500 亿美元交易,服务过众多头部出海企业,包括今天的小佩宠物,很高兴参与本次论坛。 郭维科:PETKIT小佩创始人。我们是宠物科技公司,专注服务猫狗及宠物主人,谢谢大家。 曾益乾:一知智能消费事业部总裁,花名 “有钱”。我们是 AI 人机交互技术公司,聚焦文本、语音、视频三大交互模式,推出 AI 语音电话、AI 数字人直播及短视频生成产品,服务美妆、鞋服、食品等领域,市占率行业领先,团队 300 余人,总部在杭州。 任航波:涂鸦智能市场总监兼AI创新硬件负责人。涂鸦是全球 AI 云平台服务提供商,成立 11 年,从AIoT 解决方案(模组、APP、云)到场景智能化,再到 AI 应用,为开发者提供一站式 AI 生产力工具,助力AI 硬件落地全球。 议题一:从产品创新到结构能力 —— 技术如何建立全球壁垒? 井寻:小佩在今年 CES 上凭智能猫砂盆获 Top Tech 奖项,郭总能否分享:AI 为宠物用品出海带来哪些体验升级?如何结合硬件技术形成 “破局力”?难点何在? 郭维科:宠物行业虽热但规模较小,用顶尖技术做商业化并不容易。首先,消费者对 AI 的期待已超越企业当前能力,不拥抱 AI 就会出局。其次,AI 带来 “增量不增价” 的挑战 —— 成本上升但售价难涨,比如我们产品毛利从 45% 降至 24%-25%。 破局关键在 “价值转移”:从硬件盈利转向软件服务。今年我们纯软件服务收入达 3000 万,毛利 90%,这是探索的核心。但过程中需平衡技术投入与商业化,小行业无法像新能源那样 “流血扩张”,必须找到清晰的盈利路径。 井寻:曹总从资本视角看,AI 产品出海最大挑战是什么?如何判断企业具备全球竞争力,而非复制国内路径? 曹芳宁:不同赛道挑战各异: AI Infra 企业:需聚焦地域,平衡地缘政治与数据安全,长期规划市场策略; AI Agent 企业:生而全球化需明确用户定位,在短期利益与长期生态间抉择,产品设计、付费逻辑需适配目标市场; AI + 智能硬件企业:中国供应链与产品定义能力强,但需警惕 “复制国内路径”,需结合海外用户习惯调整。 判断全球竞争力的核心:是否理解海外用户真实需求,而非单纯技术移植。例如,泳池机器人近年在欧美爆发,正是因为供给端培养了用户习惯,成本与定价达到临界点。 井寻:涂鸦作为平台型企业,如何帮助客户在不同市场构建 AI 竞争力? 任航波:涂鸦 80% 以上的 “Powered by Tuya” 设备面向海外,核心能力价值体现在三方面: 合规先行:覆盖欧盟 GDPR、美国 CCPA 等法规,客户无需为隐私合规额外投入; 互联互通:不同品牌、品类设备可通过统一平台交互,用户无感操作; 敏捷开发:标准化 AI 工具助力客户快速落地,例如1个月内完成 AI 硬件产品开发,应对全球化速度竞争。 议题二:技术之外 —— 全球市场对 AI 的接受度与匹配机制 井寻:曾总作为技术服务商,如何判断不同市场的 AI “可落地窗口”?如何帮助企业做好本地化? 曾益乾:全球对 AI 的接受度普遍开放,但适配性是关键: 发达市场(欧美、日韩):用工成本高、SaaS 付费意愿强,品牌重视会员运营,AI 提效需求明确,例如我们服务的欧莱雅、雅诗兰黛,通过 AI 外呼触达上亿用户,通话时长、加粉率均优于人工; 新兴市场(东南亚):人工成本低,AI 初期优势不明显,需结合本地化团队降低服务成本。 本地化核心是 “团队在地化”:像海外企业入华用本土团队一样,我们在目标市场部署本地团队,适配语言、文化与合规要求。 井寻:任总能否举例说明企业出海的 “坑”?如何帮助客户快速适配不同市场? 任航波:常见问题是 “过度自研”。例如某海外客户做智能取暖器,非核心品类自建团队,3-4 个月未解决软硬件适配问题,我们驻场1个月搞定。中小客户应善用平台能力,避免重复造轮子。 另一个坑是 “功能冗余”:某桌面机器人团队花 4 个月打磨 5% 的小众功能,上市时间迟缓,AI 硬件应 “小步快跑”,先满足核心需求,再迭代升级。 我们的解决方案是Tuya.AI 平台:客户一次开发即可无缝切换国内外大模型(如国内选 DeepSeek、豆包、海外用 OpenAI、Gemini等),降低多市场适配成本。 议题三:研发与运营提效 ——AI 价值的杠杆点在哪里? 井寻:郭总,AI 在小佩的运营与研发中如何应用?带来哪些改变? 郭维科:我们在客服体系中应用 AI 大模型,将产品问题、用户关切录入模型,辅助一线客服快速响应,同时赋能经销商团队。但发现:用户(尤其高端客户)仍依赖人工服务,因此 AI 定位是 “服务客服的工具”,而非替代。 效果显著:客服压力下降,响应效率提升,同时避免了纯人工的培训成本与情绪波动问题。这是 AI 在运营端的核心价值 —— 不追求 “颠覆”,而是 “增效”。 井寻:曾总观察到哪些 AI 部署 “无效案例”?真正有价值的降本增效体现在哪里? 曾益乾:无效的核心是 “脱离业务场景”—— 仅强调模型能力,却无法量化效果。有价值的 AI 需满足: 可控可监督:避免 “大模型幻觉”,例如 AI 外呼聚焦福利通知(订单、物流),而非售后纠纷; 数据可量化:如 AI 通话时长从 30 秒提升至 45 秒,私域加粉率提高 20%,成本降低 30%; 落地具体场景:数字人直播将单场成本从 200-500 万降至 10 万,同时覆盖千万用户,这是传统模式无法实现的。 议题四:下一轮竞争的底层逻辑 ——AI + 如何跑出全球化企业? 井寻:曹总认为,AI + 能否诞生真正的全球化企业?关键要素是什么? 曹芳宁:AI 核心解决效率(toB)与体验(toC)问题,中国企业机会巨大: toB 端:需选对付费行业(如工业、能源),控制履约成本,避免 “套壳式创新”; toC 端:需深耕用户体验,结合本地化文化设计产品。 全球化关键在人才梯队:中国与海外团队需两套产品逻辑,创始人需具备跨文化管理能力。 井寻:郭总,小佩下一阶段出海重点是什么?如何平衡 “增量” 与 “存量”? 郭维科:出海是全球化第一步,而全球化品牌需 “文化融入” 与 “增量创造”: 理解文化差异:海外用户对 “免费服务” 存疑,更认可付费带来的隐私保障与长期服务,这与国内逻辑不同; 做市场增量:聚焦宠物健康 AI 技术,不破坏现有规则,避免与本地企业直接竞争,例如通过健康监测创造新需求,而非靠供应链优势挤压存量市场。 井寻:任总,涂鸦如何帮助客户将 AI 转化为增量?未来什么样的智能制造企业能成功? 任航波:客户成功的关键是 “差异化”:同一品类需精准定位(如 AI 玩具针对 6-8 岁儿童 vs Z世代女性)。我们通过TuyaOpen 开源方案,助力客户快速迭代特色功能,规避同质化。 面对 AI 原生应用挑战,平台需保持 “生态开放”:链接大模型、开发者与场景,让客户专注创新,而非重复解决技术基建问题。 今天的讨论揭示:AI 出海不止于技术,更需理解文化、合规与用户真实需求。从硬件到服务,从研发到运营,中国企业的机会在于将 AI 转化为 “增量工具”,而非复制过去的路径。期待未来有更多中国 AI 企业以 “创新者” 身份站上全球舞台,感谢各位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