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來源,Getty Images圖像加註文字,北京再遭強降雨致洪水北京市密雲區、懷柔區、延慶區過去數日遭暴雨襲擊,引發洪災,已致至少已38人死亡,逾八萬人已疏離,有民眾質疑為何此前應對暴雨致洪經驗未用於此次強降雨。週六(7月26日)起,北京多區陸續發布暴雨紅色預警信號,北京水文站同日發布洪水黃色預警,警示市民遠離河道。截止週二(7月29日),北京130多個村莊依然斷電,數十條道路被封。北京密雲區一位居民在接受法新社採訪時表示他曾親眼目睹洪水沖走停泊在公寓外的車輛。另一村民對紐約時報表示,他們村此前沒有收到洪水預警,直到週一凌晨四五點醒來時才意識到危險,當時洪水已經沒過他們的膝蓋,在只來得及帶手機和雨傘的情況下,她隨女兒離開村莊。還有村民表示,災後村裡停水停電,在過去的48小時裡,他們只能依賴淨水和停水前緊急接來的一些飲用水捱過,一些村民收到了政府發放的瓶裝水,另一些則沒有。Skip 熱讀 and continue reading熱讀台灣「大罷免」慘敗的五個啟示「少林CEO」釋永信被調查:佛門商業化背後的爭議與代價AI衝擊下的印度科技裁員,或將令中產階級夢碎英國首相施紀賢:除非以色列同意停火,否則英國將承認巴勒斯坦國End of 熱讀28日晨,官方媒體《北京日報》發文稱北京市遭遇特大暴雨,截止周日晚尚無人員傷亡;同日晚上,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安排2億元投資用於北京洪澇災害災後恢復; 亦有影片顯示當天有直升機從密雲穆家嶼機場起飛,攜救援物資、如救生衣等前往災區,向民眾投放。至此,災區外的民眾才知道「北京發洪水了」。同日,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就防汛救災講話,指出要「確保發生突發緊急情況後第一時間響應、第一時間處置,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總理李強亦作出批示,指「要全力搜救失聯人員,妥善安置受災群眾,盡最大努力減少傷亡」。中國當局承諾撥款5000萬人民幣用於修復北方地區遭遇暴雨損毀的路面及建築物。陝西、河北兩省亦受到多份救災物資。至29日下午,北京市區多個景區已恢復開放。圖像加註文字,北京市北部遭遇強降雨天氣圖像加註文字,密雲區受影響範圍示意圖像加註文字,懷柔區受影響示意圖民眾關注關於北京強降雨導致的洪災情況,中國媒體報道稍顯低調,報道著重突出救援搶險的正面故事,關於洪災本身著墨不多。在中國社交媒體上,北京洪災相關詞條被嚴格管控,質疑為何沒有完善的預警系統、疏散系統的聲音被救援人員影片壓制,很多民眾甚至並不知道北京正遭遇強降雨。暴雨帶來的強降雨使得密雲水庫出現1959年來最大入庫流量,27日,這個總庫達40億立方米的水庫向下泄流,湧過正遭洪澇災害的密雲和懷柔區,往南向順義、通州等地排水。歷史上,密雲水庫主動洩洪次數並不多,開閘放水一般用於向下游補水。有民眾質疑這樣大規模洩洪淹沒農田,但聲音快速淹沒在救援搶險的「主旋律」報道中。此前,中國每每遭遇重大災情,民間搜救隊都會快速響應支援,此次北京洪災與以往相比更為安靜,對民間支援的報道寥寥,也未見有自發援助行為。圖像來源,Getty Images圖像加註文字,2023年的北京洪水經驗並未用於應對此次強降水,引民眾質疑並非首次北京洪災今年夏天,中國多地遭遇極端天氣,華東地區遭遇熱浪襲擊,而洪水在中國西南部肆虐。上週,河北保定市遭遇強降雨,一天降水量相當於一年降水量的綜合,這也導致2萬人緊急疏散,救援持續至今。中國中央電視台報道,今年,中國北方19個國家氣象台站均有紀錄近期極端降雨量,其中有13個創下歷史新高。科學家警告稱,氣候變遷導致更多類似極端天氣事件發生。中國氣象局在上個月發布藍皮書指出,由於氣候變化,1961年到2024年間,中國極端高溫和強降水事件頻繁發生。中國國家減災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會長許小峰對中國媒體表示由於副熱帶高壓穩定影響到華北地區、主汛期降雨頻繁,使得準確預測落區「存在一定困難」,並建議民眾自發關注強對流天氣。北京市氣象台首席預報員張琳娜對中國媒體表示,此次強降雨是受到副高邊緣暖濕氣流影響,導致26日、27日兩天內北京市出現強降水,尤其導致了北部密雲、平谷、懷柔、延慶短時雨強和累計雨量過大。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陳濤對中國媒體提示,近期中國多地強降水與之前降水疊加,北方雨季與往年相比「異常偏早」,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同期高出近30%。部分地區累積效應明顯,山洪災害和地質災害的易發程度提高,降雨導致的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災害具有滯後性。圖像來源,Getty Images圖像加註文字,洪災摧毀村莊這並不是北京第一次遭遇洪災。2012年7月,一天之內高達190毫米的強降水天氣導致79人死亡。2023年,北京遭特大降雨,在140年來最大降雨影響下產生的洪災致33人死亡、18人受傷,但中國媒體「第六聲」(Sixth Tone)報導質詢稱,因災死亡人數遠超官方所公佈的這個數據。2023年的北京特大洪災引發中國國內對洪水等極端天氣的探討熱潮,媒體、智庫、民眾自發研究討論應該如何建立更快、更全面的應急機制。習近平亦到訪洪災安置點妙峰山民族學校慰問了解災後安置情況、以示關注。「第六聲」(曾報導在2023年特大洪水前後,北京市區發布的疏散通知如何滯後、甚至無效,兩年過去,據多家媒體走訪災區民眾報道,北京關於強降雨天氣的預警通知、疏散通知依然與兩年前無左。中國一度斥巨資打造「海綿城市」,僅「十三五」期間,中國就累計建成各類海綿城市項目3.3萬餘個,總投資1.06萬億元,試圖增強中國城市對落水積水的自然處理能力,但是分析指出,中國設計海綿城市的基礎數據是來自2014年前的平均降水量,並不適用於近年來頻發的強降雨、以及由此產生的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