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726罷免未能成功,藍白卻透過高強度動員營造出「大勝」氛圍,更順勢在空戰上放大輿論壓力,將矛頭直指民進黨閣揆——「卓榮泰該不該下台」、「柯建銘該不該辭職」成了最新戰場。此刻必須冷靜思考:現在真的適合換人嗎?還是正中了對手的計?這場罷免案從頭到尾,都不是執政黨發起的戰役,而是一場被動承接、倉促應戰的社會動員結果。其失敗固然顯示民進黨組織鬆散、基層力道不如以往,但將責任全部歸咎於閣揆卓榮泰,或逼迫大黨鞭柯建銘杠起政治責任,不僅忽視問題根源,更陷民進黨於內耗的陷阱。首先,卓榮泰自去年520掌舵以來,執政重點放在行政團隊與立院磨合,此番大罷免大失敗。反應的不是的施政不力。而是民進黨長年忽略草根組織、未及時回應民意焦慮所造成的結構性斷裂。此刻換人,只會讓整體戰略更為混亂,無助於重建組織力,反而落入在野黨與輿論製造「綠營崩盤」的話術圈套。其次,柯建銘是民進黨國會戰線的壓艙石。他固然有其世代包袱與政治風格上的爭議,但在目前立法院極度對抗、藍白聯手杯葛狀況下,若因罷免案情緒性辭職,形同主動拆除自己僅存的防線。藍白紅要的就是綠營內部相互切割、焦土自焚,一旦柯辭職,不僅是戰力退場,更是訊號釋放:民進黨內部開始鬥起來了。當對手用極端仇恨動員與組織槓桿來打這場公民發起的罷免戰,民進黨應該思考的不是誰下台,而是如何真正回到民間、重建與公民社會、青年、草根之間的聯繫。從這角度看,726更應該是一面鏡子,而非斷頭台。民進黨如果這時候選擇替罪羊下台、逼退元老,只會證明對手的算計成功,無助於提升士氣,也不會換來支持者的信任。相反,應以此為契機,整頓體制、盤點組織、啟動青年參政與地方連結的改革工程。與其問「誰該下台」,不如問「誰能承擔」,誰願意不為選票計較地重新走進市場、廟口、校園、青年社群與勞工群體。那才是民進黨該補的課。這不是戰犯切割的時候,這是補破網、練基本功的時候。別中計了,民進黨還沒輸完,也還沒輸定,但輸在自己內鬥與輿論自殘,那才是真正的敗戰開始。文/陳奕(評論員)延伸閱讀:罷免全軍覆沒 楊蕙如轟柯建銘「大戰犯!大滾蛋」怒問何時辭職快訊》不同意罷免領先!民眾黨宣布7點開記者會為大罷免大失敗負責 吳宗憲:請賴清德辭民進黨主席洪耀南觀點》這不是一場罷免,而是一場對地方派系體制的挑戰 —-台灣公民社會正面對決國民黨派系機器大罷免真的大失敗 凌濤要賴清德道歉、卓榮泰柯建銘下台大罷免大失敗 趙少康開砲:賴清德下台、卓榮泰內閣總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