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千里科技董事长印奇7月31日消息,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期间,千里科技董事长印奇和启明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围绕《“AI+终端”进化论:大模型赋能终端进化与产业重构》展开了一场专题对话。印奇坦言,从过去14年创业历程来看,当时“创业是先跳下悬崖,再组装飞机”这一观点现在来看是错误的,AI领域的创业应该先要对技术、产品、商业化的基础要素进行初步设计,而没有闭环的商业模式是无法持续推动技术进步的。“其实在2011年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当时是大学生创业的热潮,当时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创业是先跳下悬崖,再组装飞机’这样一个概念。我今天看来这个观点是错误的,AI作为消耗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极大,是最激烈的竞争行业里,在创业的时候,至少要把创业从技术到产品、到商业化的基础要素有个大概的设计,因为真正创业过程中,没有人知道未来怎么样。但如果整个创业模式里的基础要素缺失或者错误,我觉得再努力可能都是往错误的方向狂奔,我自己认为,不能闭环的商业模式是无法持续推动技术进步的。”印奇称。印奇,出生于1988年,拥有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班”)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科学(智能传感)硕士学位。2011年,印奇、唐文斌、杨沐三人共同创立中国AI公司旷视科技,担任公司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成为国内顶尖的“CV四小龙”(旷视、商汤、云从、依图)公司。2024年11月,印奇成为力帆科技(现更名为千里科技)的董事长。此次与邝子平对话中,印奇认为,目前比较统一的认知是,中国、美国在模型上有6个月左右的差距。印奇指出,做基础大模型公司需要考虑是否有利润的商业模式,每年付出20亿-30亿元的算力投入,未来5年、10年是否有利润可以赚回来,如果不能的话,你的商业模式就是不成立的。“做基础大模型的公司,你会发现这是巨大的轮子。”印奇称,大胆假设的情况下要回归常识,这两者要做到比较好的平衡。谈到AI终端的优势,印奇表示,AI终端领域未来将呈现两个核心趋势:第一,硬件、操作系统和服务将深度融合。硬件会变得日益载体化,其形态并不重要,本质在于如何定义并交付一个端到端的AI Agent服务。第二,AI操作系统将在未来一年内发生本质的改变。例如目前的手机是完全由人控制的终端,未来将演进为“人机协同”,机器会在后台执行很多复杂的任务。正是因为AI Agent服务和操作系统层面的变化,AI终端领域将衍生出很多不同硬件形态,然后再逐渐收敛。这个领域对于巨头和创业公司都有很大的机会。启明创投认为,今年AI进入“技术与应用的共振周期”,一方面,技术持续向上快速生长,没有明显天花板。另一方面,技术在性能、成本方面变得“可用”,大规模地应用已经开始落地,就像“树根”一样深深扎根、扎实成长,创造巨大的价值。据2025启明创投AI十大展望中指出,包括基础模型、多模态模型、AI Agent、AI基础设施、AI Agent、AI应用、具身智能等领域都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其中,预计未来12-24个月,模型Token消耗量将提高1至2个数量级,集群推理优化、终端推理优化、软硬协同推理优化成为AI Infra侧降低Token成本的核心技术。印奇强调,未来,“AI+车”一定是很大的领域,智能驾驶、智能驾舱刚刚兴起,Robotaxi还在一个爆发的前夜,所以车一定是比较大的AI应用场景。“如果看中国的硬件生态,其实华为和小米两个生态是很好的范例,简单讲是人、车、家。”印奇称,未来如果AI硬件出货量真的超过5000万,就需要回到“人车家”的大生态下看一些可能的潜在机会。以下是邝子平和印奇之间的对话整理:邝子平:我们是因AI而认识,今天还是因AI这个话题同台,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你现在是千里科技的董事长,也在做很多其他的AI领域的事情,要不聊一下最近在忙什么事情。印奇:刚刚坐在下面Duane(启明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英文名字)问了一个很伤害人的问题,他说你是不是不能评选35 under 35(TR35,“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我今年已经超过35岁了,其实跟Duane认识有12、13年的时间,最新的身份是千里科技的董事长。最近我在新平台上也更加考虑人工智能与终端的融合,特别是汽车与手机两大核心终端。作为第一段创业经历,作为旷视科技的创始人,我一直坚持AI的基础技术推进,以及软硬的结合。到如今新的AI时代,我们会发现,技术快速迭代的情况下,手机和车都有非常多有意思的场景。比如说车这里面,今年大概是中国智能驾驶的十年时间——从2015年开始有第一批智能驾驶的公司推出。我觉得未来的三年可能是中国自动驾驶或者全球自动驾驶的决赛,会发现很多自动驾驶的格局、技术、产品都会发生本质的变化。包括在车里,比如新的人机交互场景,也会有很多很有意思的点。也许未来5年,大家讨论新的座舱会比讨论智驾更多。手机也是一样,手机和AI的结合可能是现在最非共识的共识,大家都会觉得可能有很多killer App(杀手级应用)在手机上,或者以软硬结合的方式会出现,但目前又不知道是什么,我觉得未来3年是AI+终端非常有意思的3年。邝子平:待会儿就这两个终端的话题展开一下。刚刚Alex(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周志峰英文名字)和汪玉教授都提到,模型层面还是有很多创新,现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成为未来很多新的AI产品的官宣、发布的平台。周志峰刚刚提到上个星期五阶跃星辰也发布了新的大模型,还有其他各家,包括早一点的DeepSeek等,都在发布。因为你关注这个行业很久了,就中国多模态大模型的产业现状和水平,你如何看待?前两天还有一个海外的报道,说GPT-5估计快要出来了,据说也很惊艳,如果可以的话,大致对比一下中美的情况。印奇:我觉得这是很关键的问题,因为我觉得模型还是驱动整个AI产业演进最重要的底层力量。我自己感觉如果回顾过去3年左右时间大模型的发展,有两条轴很清晰:第一条轴,是学习范式。如果现在去硅谷和OpenAI、Anthropic、谷歌的人聊,大家已经比较清晰地会把整个未来学习范式的演进分为三个阶段,从最早的模仿学习(GPT的范式),到现在的强化学习,再到未来的自主学习,大家觉得可能通向AGI就是这三个范式的演进,这是一个横轴。纵轴是比较清晰,是对于未来信息和数据形态的处理,从语言到多模态、到世界模型。这样3×3形成一个九宫格,我自己的感觉学习范式上大概18-24个月会有一次迭代,所以原来从GPT 1到GPT 4,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邝子平:所以你认为1到2、2到3未必是一个范式的转变,只是一个渐进式转变?印奇:对,有时很容易事后诸葛亮,但是回到第二个范式,过去的24个月是量变,但没有产生质变的点,DeepSeek的爆发是全球第一个复现了o1这样一个强化学习范式的模型,并且做了开源,做了非常好的体验。所以我总体感觉从今年年初到明年年中,或者明年年末,可能是在强化学习,因为强化学习还有非常大的空间。最近大家可能没有关注Grok4发布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数值,Grok4显示它的强化学习计算量超过了预训练的计算量,或者反向来讲,如果在今天不是强化学习模型,或者我们叫的推理模型,可能已经不是代表最新的模型范式,这是一个轴。另外一个轴很有意思,在学习范式的演进的中间态,现在非常卷、非常快的迭代,往往会有一个从语言到多模、到具身,或者到世界模型的技术变革,我们最早看到像Midjourney文生图、到SORA,这是穿插着这两个轴往前的演进。我们预测在未来6-9个月,对于多模态模型,会有理解生成一体化这样的核心技术的一些很惊艳的产品,首先我觉得这是一个大的态势。第二个您刚问到中美,我自己感觉在两年前,当很多产业界或者政府在问中美模型有多大差距的时候,有很多不同的答案,今天比较统一的认知是中美在模型上差6个月左右的时间,这是一个时间点上的感觉。但是不是代表中美之间的模型差距缩小了呢?这个结论不一定是Yes的,因为如果我们看中美在整个算力消耗的量上,其实差距是在拉开的,也就是代表美国这些巨头在花更多的算力探索更多技术原创性的技术迭代爆点和断裂点,而中国现在短期内很多还是比较跟随和务实的态度,所以我想,中美可能各自会在全球的AI领域里面发挥更多的角色,同时我认为,中国会在开源这个体系下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邝子平:非常好。刚刚你自己在开场白的时候也提到了,除了35 under 35的“沧桑”以外,还有AI 1.0创业的经历,正如刚刚Alex(周志峰)在我们对未来的预测以及期待中谈到的,到最后人工智能2.0、3.0也好、AGI也好,还是需要落到应用,需要有市场以及市场买单。前段时间你有一个漫长的感悟,要不也借这个舞台分享一下从你经历过的AI1.0,到现在又参与到AI2.0中,你的心得。对于新一代的AI如何走向市场,需要关注什么,如果现在重新再去引领一家AI2.0的企业,你会更关注哪些方面的因素?印奇:之前也讲了蛮多的思考。今天可以分享两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我自己感觉叫“闭环”。其实在2011年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当时是大学生创业的热潮,当时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创业是先跳下悬崖,再组装飞机”这样一个概念。我今天看来,这个观点是错误的。AI作为消耗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极大,是最激烈的竞争行业里,在创业的时候,至少要把创业从技术到产品、到商业化的基础要素有个大概的设计,因为真正创业过程中,没有人知道未来怎么样。但如果整个创业模式里的基础要素缺失或者错误,我觉得再努力可能都是往错误的方向狂奔,我自己认为不能闭环的商业模式是无法持续推动技术进步的。邝子平:闭环和技术进步我相信肯定是互动的,包括咱们在当年创业时、以及现在,很多创业的新机会也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使用成本越来越降低,才能变成现实,这两者如何更好地匹配?印奇:第二个观念,大家讲商业闭环的事情,当我们作为一个CEO 运营一家公司的时候,能够有一个手感,现在推动着一个飞轮,这个飞轮可能会有很多变量。至少这个飞轮有两种,一种飞轮是当我们在做很多C端产品,离用户很近的时候,这个轮子推一推就转了,可以有很多假设,无论是假设模型的性能可以提升,还是模型的成本可以降低,但当你面对用户需求和商业模式的时候,那个体感是很真切的,如果这个飞轮有些是小轮子,上来就推动推得很快,这个模式刚才像周志峰讲的go narrow and go deep,你是会有体感的,这样的轮子可以推得动。还有做基础大模型的公司,你会发现这是巨大的轮子,你会发现有很多假设,要花很大的能量,但另一方面你会知道,如果这个轮子能够推得动,未来真的可以有巨大的商业闭环。所以我觉得可以做很多大胆的假设,但最终要回到大的ROI上。如果你在投入非常大的基础模型领域,你会发现商业变现的上限就是这么多,之前我一直给一个账,所有做基础大模型的公司都要回答——你的商业模式为什么能够每年付20-30亿的人民币在基础的算力投入上,如果你的商业模式发现5年后、10年后不可能有这样的利润,你的商业模式是不成立的。所以大胆假设的情况下要回归常识,这两者要做到比较好的平衡。邝子平:非常好。你刚刚说到闭环,在闭环话题层面,最近你应该有很多思考,开场的时候也提到,其中一个闭环是端侧,而且你刚刚描述的端侧,和我们VC/PE传统上大家喜欢的端侧,是软的(很轻的),比如推出App后看看日活有多少,次日留存有多少,反正不行的话“咱们再来一把”,略有一些不一样。你刚才提到这两个端侧你认为的可能的机会都是挺硬的,而且都挺花钱的,你要不从这两个端侧再展开来说一下你的想法?印奇:首先说纯应用侧,或者叫纯软件端,我自己认为在中国的商业竞争非常难,这里面有两家非常优秀和伟大的公司,一个是字节,一个是腾讯,一个是打先手,一个是打后发。所以我们在过去一段时间也证明了,如果做一个纯App级别的AI应用,先不说它的场景和用户的需求是否足够刚性,在这种竞争格局下,我觉得这个赛道是非常难的。邝子平:移动互联网时代,头条不也是那个时候诞生的?为什么AI时代就不能出来足以撼动腾讯地位的企业?印奇:可以看两点,先说腾讯,你会发现腾讯最大一个信心来源是腾讯视频号,追抖音追得非常好,这就代表在后发的角度,在这么巨大的赛道里,后发的优势也很大的。第二点,当年的移动互联网有很多传奇创业故事,但那些故事往往都来自于在大家不太关注的go narrow go deep(做精做深)的领域里,从侧面突破进入。而大模型是一个明牌的、重注的、所有人都关注的行业。在所有人关注的行业里,我觉得是非常难出现“偷袭”的机会,因为大家的信息量非常大。包括人才,其实大家看硅谷这边OpenAI、Meta、Anthropic其实人才一流动之后,从技术、应用、idea都会有高速的流动,所以没有这个时间窗口期,我觉得创业公司是非常难的,当然我可能因为第一段创业被毒打太多,所以偏悲观一点,这是在纯软件应用侧。而我觉得硬件有非常巨大的机会,不光是车和手机,我觉得很多领域都有很多应用,有几个点很有意思。第一点,当我们看到像AI Pin这些美国的硬件,我的感觉他们思路是不对的。因为我感觉其实在新的AI终端领域里面,未来的AI服务、操作系统和硬件可能是一件事,最终会发现本质上应该是提供什么样的AI服务,硬件会变成非常载体化的东西。举两个例子,都和原来的老本行比较相关。一个,比如最近的拍立得非常火,这是一个拍照又能够打印的相机,那就是所谓最好的AI服务,硬件形态不重要,最重要是说你要交付一个什么样的端到端AI服务。所以当我们在定义一个AI硬件的时候你要先告诉我,什么样的AI服务是因为这个硬件比在手机上装一个豆包要好,当这个服务当成立的时候,可能会寻求一个最好的硬件形态。第二个也是和拍照相关的例子,因为我们做手机15年的时间,最近像小折叠的手机,会发现小米比荣耀卖得好很多,原因是我们发现小米有非常好的照片打印机,能产生闭环生态。所以我觉得在AI终端这里面,应该讲我做了一个什么Agent,这个Agent是为什么如此好用,然后我给他配了如此丝滑的硬件,让他体验上很闭环,未来可能真的终端会像现在做APP一样,其实会越来越场景化、服务化,这是第一点。第二个点,AI服务操作系统和硬件。操作系统会有很本质的变化,未来可能也会很快看到安卓有很多的生态变化。比如,未来的Gemini,就会上全球非中国区域所有安卓的手机,如果是这样的话,全球Gemini Agent的日活会超过3亿,会变成全球最大的Super AI App,就会发现其实操作系统这个点是非常关键的。国内我知道很多大厂也特别关注操作系统,其实操作系统未来会有很大的本质变化。原来我们的手机,是人单独控制这样的终端,未来的手机是人机共驾,机器可能在后台做非常多的事情,所以操作系统在未来的12个月内也会有很大的变化。因为AI Agent助手和操作系统的变化,未来会衍生很多不同的硬件形态,最后再慢慢收敛,这个领域是巨头和创业公司都会很有机会的领域。邝子平:你认为,AI硬件可能是一个没有共识且单一平台的机会吗?手机或者车算是这样的机会吗?印奇:我自己感觉如果看中国的硬件生态,其实华为和小米两个生态是很好的范例,简单讲是人车家,人其实是围绕着手机为核心,会有一些穿戴式,包括最近比较热的眼镜等,都是子品类。我觉得这些子品类未来还是会和手机是同一个生态,这里面是不是有一个独立的很大机会要打一个问号;车一定是很大的领域,智驾、智舱刚刚兴起,robotaxi虽然讲了很多年,其实还在一个爆发的前夜,所以车肯定是很大的场景。家这一场景挺有意思的。未来,家会不会是具身的核心场景?如果是,我觉得时间周期也会稍微长一点,也是五年以上的场景,我觉得这里面大机会是比较显性的,小机会里,之前我也听到投资界有个说法,中国以深圳为基地,有很多大概100万台一年(出货量)的机会。这些机会都非常好,我觉得启明投资的非常好,有很多100万-500万台非常优质的垂类,在100-500万这个范围内其实有非常多的独立创业硬件机会,但如果说真的在1000万、5000万台以上,还是回到“人车家”的大生态下看一些可能的潜在机会。邝子平:非常好,感谢印奇今天花时间,结合自己过去的创业经历,也对今天的市场给出了很多的观察,感谢!(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林志佳,编辑|盖虹达)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