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法国利摩日发生蒙面青年针对警方和途经车辆的暴力袭击事件。图为事发后利摩日街道上的一辆被严重焚毁的车辆。(图源:法媒Maxppp) 全文共2432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街头纵火、伏击警察、枪击焚尸……一些城市发生的暴力事件近日震惊了法国。这是“有组织的城市游击战”!法国官方近日首次给出定性!法国舆论正用“墨西哥化”来形容当地一些社区的变化。“这体现出我们社会结构的瓦解。”法国市长协会主席、戛纳市长戴维·利斯纳尔警告说。博观工作室出品文丨环球时报驻法国特派记者 尚凯元“城市游击战”频发的背后,是法国社会多年来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的社会难题——移民融入困难、部分地区集中贫困、青少年教育缺失、社会补助过度……毒品、暴力和极端主义相互交织,法国社会被不断撕裂,公共权威频遭挑战。1“目前采取的措施只是临时的”7月18日晚上,法国利摩日(Limoges)的警察接到警情,说有人盗车烧车。于是,一队警察急忙赶到奥朗斯谷街区——这是法国最贫困的社区之一。当时街上除了有一辆被火光吞噬的汽车,还有近百名潜伏着的蒙面青年。这群青年手里拿着铁棍、石块和焰火炮弹,组织严密、目标明确地伏击并试图包围警察。双方之间的冲突持续了大约3个小时,导致10名警察受伤。事发后,利摩日市市长严厉谴责:这是“有组织的城市游击战”!让人没想到的是,仅仅一天之后,在法国南部城市贝济耶(Beziers)的德韦兹街区,就上演了类似的事件。今年夏季,法国多地接连发生青年群体暴力事件。(图源:印度媒体WION)一队消防员在接到火情报警后赶到现场,同样掉入了暴徒的圈套。警方随后确认,这起骚乱跟该市近期打击毒品网络直接相关——7月初的时候,有6名贩毒人士在这个地方被捕。这些被青少年暴力困扰的法国城市实在没辙,只能罚这群孩子不许出门!7月中旬以来,多市陆续出台针对未成年人的宵禁政策,希望以此缓解帮派冲突、青少年犯罪等风险。不过,法国一位市长直言:“目前采取的措施只是临时的。”其实,法国以前就经常发生青少年烧车、大规模骚乱和抗议之类的事儿,可以说这并不新鲜,但局势升级的速度让人震惊。早在1979年,里昂郊区便爆发了第一次大规模动乱。此后,这种现象逐步扎根、扩散,每年都会有,而且几乎每次都是同样的“剧本”:警察去抓不法分子,部分居民阻挠执法。如果嫌犯受伤或死亡,整个社区被瞬间引爆。政府赶紧调动部队进驻,但私下里又劝警员“克制执法”,“平息事态”。几周之后,一切又被遗忘,司法系统也往往不作为,最后不了了之。2“毒品生态系统”在法国,舆论越来越多地用“墨西哥化”来形容当前贩毒活动的猖獗。上文提到的奥朗斯谷街区非常典型,我们可以从这个社区居民的生活状态,看到法国“城市游击战”发生的背景。在住宅楼里,随处都能看见毒品活动的痕迹:墙上布满涂鸦和蟑螂,楼道里全是垃圾,甚至有电缆被扯断,用以藏匿毒品。一辆防爆车停在利摩日奥朗斯谷街区。(图源:法新社)“我们甚至有过整整一周没电、没网,出去买完东西就得立刻回家,也不敢开窗。”居民卡明达表示,楼下发生冲突几乎已经是“日常”。在奥朗斯谷街区,居民失业率达40%,有一半人口年龄不满25岁。连青年贩毒人员都说“看不到希望”:“我们这儿什么都没有,找不到工作。想去市区,又会被警察拦下来。我们被困在死循环里。”住房空置也日益严重。因为人口外迁、城市吸引力下降,某些住宅楼的空置率甚至接近50%,都成了毒贩的聚集场所。法国犯罪问题专家普洛坎分析说:“毒品网络正构建起完整生态系统——从控制地盘、维护秩序,到驱赶外部力量。”近日,利摩日街道上的一辆被严重焚毁的车辆。(图源:法媒Franceinfo)再看贝济耶的德韦兹街区,这里的毒品“点位”和居民楼更是紧密交错,青少年大都被裹挟进毒品交易体系。该市市长痛陈:“几十个未成年人搞得人心惶惶。他们该进监狱,司法却说要‘教化’,荒唐!”在法国,由于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监狱系统饱和以及司法惩治宽松,即使在暴力犯罪日益频发的背景下,对未成年违法者的处理仍趋于谨慎。在尼姆一处肇事街区,法媒记者遇到了曾在此生活过的年轻人。他说:“我对这儿感到失望。虽然我已经不住这儿了,但我还有认识的人在这儿。我眼看着其中一些年轻人变了个人,可惜不是往好的方向。”他遗憾地表示:“如果我能说点什么,那就是要克制自己,别被卷进去,继续上学,这样未来才有出路。”3“反国家”让毒枭和极端分子一拍即合“这体现出我们社会结构的瓦解。”法国市长协会主席、戛纳市长戴维·利斯纳尔警告说。他认为,贩毒并不是暴力事件的唯一诱因,移民人口比例上升、家庭失能与教育失效同样加剧局势失控。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塞巴斯蒂安·罗谢强调,地区的集中贫困为暴力提供了温床。“这些贫困青年普遍受教育水平低,居住条件差。他们从小就意识到自己没前途,更容易走向激烈对抗。”罗谢认为,这些暴力行为虽然未必带有明确的政治主张,但实际上体现出一种同本国制度割裂的心态。“他们不仅拒绝学校和警方,甚至对‘法国人’身份也日益疏离。”今年夏季,法国警察与暴力青年对峙。(图源:印度媒体WION)但也有网民评论说:“什么都归咎于社会,故意回避宗教、毒品、社交媒体等因素,未免太轻松了吧?更不用说还有年轻人对工作的态度、对过度社会救助的依赖……”一些遵纪守法的法国纳税人愤怒地说:“贫困又不是我们造成的,是他们自己造成的,他们不接受免费教育,宁愿贩毒也不去工作。”法国内政部已经做出应对。内政部长布鲁诺·勒塔约前段时间宣布了新一轮高强度打击计划,直指“毒品生态系统”及暴力武装。法国政府今年秋季还要提交立法草案,禁止非专业人士购买、持有、使用焰火炮弹,违者最高可被判3年徒刑,如果用炮弹攻击国家公职人员,刑期可增至5年。此外,省长也被允许获得更多警务权限,比如可以对“贩毒熟面孔”发布“行政禁令”,类似体育赛事中限制球迷行为的措施。但法国警力本来就紧张,在高风险地区落实这些“强硬手段”难度不小。群体暴力事件结束后,利摩日街道上遗留的武器。(图源:法媒Franceinfo)讲述法国城市骚乱的书籍《温柔的法兰西》一书的作者塞琳·克莱贝尔警告:“法国表面和平,实则已被宣战。”她认为,失控的移民政策使得贩毒团伙可以轻易招募到“脱离主流价值观”的青年,他们借助社交媒体迅速组建“伏击部队”,目标明确地伤害甚至杀害执法者。她还分析说,不少毒枭和宗教极端分子同住一个社区,有着相似的“对法国的仇恨”。特别是在“去殖民化”话语盛行背景下,极端分子把“反法”视为正义,毒贩则借此掩盖罪行,“反国家”成了他们的共同语言。克莱贝尔直言,法国司法和行政系统教条、内部分裂,光靠内政部长一个人,很难推进严管措施。她呼吁修改刑法,对有组织暴力进行明确定性、加重刑期,“否则一切仍将流于空谈”。来源 | 环球时报博观工作室审核 | 李剑编辑 | 徐璐明校对 | 郝珺石请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or回到文章顶部,点击环球时报 (微信公众号ID:hqsbwx)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