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4500 字阅 读 需 要 15 分 钟战火中的少年英雄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少年儿童纷纷投身战场,帮助游击队站岗、放哨,捉汉奸、打鬼子,为八路军递送信件,涌现出一大批少年英雄。在抗战烽火中,华山(原名杨华宁)以战地记者身份亲身经历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1942年反“扫荡”以及反日寇“铁壁合围”等战斗,书写了许多反映抗日英雄人物的报道。他将平日观察到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中众多儿童团员和小通讯员们的英勇事迹提炼、升华,创作了短篇小说《鸡毛信》(首发于1946年7月《长城》月刊创刊号),并在1954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将其拍成同名影片。鸡毛信是抗战时期华北军民创造的传递紧急情报的特殊邮件。这种特殊信件通过在信封上粘贴鸡毛作为紧急标识,传递这种信的多是少年和儿童。《鸡毛信》主要讲述龙门村的儿童团长海娃奉命给八路军送鸡毛信路上所发生的故事。海娃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一旦发现敌人,便给村里人打信号。他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一天,父亲让海娃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张连长。海娃以放羊作掩护,带信上路。不料途中遭遇日伪军,海娃临危不惧,与敌人斗智斗勇,巧妙地将信拴在一只羊的尾巴下,并将鬼子引入八路军的伏击圈。张连长根据鸡毛信提供的情况,迅速率队端了鬼子的炮楼,活捉作恶多端的日军军官。“这是描写一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它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里。在那个时候啊,有着千百个这样的故事,这是其中的一个……这个孩子,他是个放羊娃,今年才12岁,他的名字叫海娃……”影片开头,伴随着给孩子们讲故事般的旁白,字幕像连环画一样一页页掀过。导演石挥认为:“这是一部儿童电影。首先考虑的不是别的,而是考虑儿童观众的接受问题。要合乎他们的爱好、要求、学习、兴趣、理解,首先掌握‘有头有尾、交代清楚’的宝贵启示。”《鸡毛信》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展现少年儿童在抗日战争时期英勇对敌斗争的影片,而其后拍摄的《小兵张嘎》更是成为新中国儿童电影的经典之作。曾任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厂长的于蓝说过:“在中国,哪部电影影响了三代人?就是《小兵张嘎》。”这部电影拍摄于1963年,主要讲述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地区的少年张嘎在奶奶、侦察员罗金保、钟连长、区队长等人的哺育引领下,于艰难困苦中历经磨炼,成长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八路军小侦察员的故事。《小兵张嘎》一经公映,立即引起轰动,风靡南北。这部电影在当年拍摄了520多个镜头,动用大批人力、物力资源,花费一年多时间。浓眉大眼、虎头虎脑,嘎子所表现出的机智、幽默和骨子里的坚忍,正是当年抗日小战士的特征。“张嘎”的原型并非单一个体,其原著作者徐光耀表示,嘎子没有具体的原型,而是集中了众多抗日军民的形象而创作出的艺术人物,但他身上发生的各种嘎事,都是有来头的,比如“树上藏枪”,是他听说深县(今深州市)有一个叫李志强的,怕没收他缴获的手枪,就藏在了树上;“堵烟筒”是他和雄县一家合作社社长李民聊天时,李民说他小时特别淘,大年三十晚上人们煮饺子时,爬到屋顶挨家把烟筒都堵上了……这些嘎人嘎事在他脑子里存着,也在本上记着,用的时候随时就取出来了。驾竹排、顶荷叶、打鬼子、炸敌船……在白洋淀有一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队伍——雁翎队,而雁翎队第三任队长赵波就是“小兵张嘎”的原型之一。赵波和嘎子一样,都是少年英雄。1938年,16岁的赵波参加了冀中军分区白洋淀抗日武装雁翎队。因为其神出鬼没,被日伪军送外号“鬼难拿”。1943年秋,日寇租用100多只货船组成包运队,在天津装上大批军火、被服等军用物资,准备通过大清河运往保定,以支援他们在太行山区的“扫荡”。赵波在群众帮助下混进赵北口,冒充装卸工上了码头,把敌人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9月14日黎明,雁翎队根据赵波提供的情况,埋伏在安新县王家寨和赵庄子之间的苇塘里。上午8时左右,包运船开来,随着队长郑少臣一声枪响,战斗打响。毫无戒备的敌人慌忙还击,雁翎队队员跃上敌船,夺过敌人的机枪,一阵猛扫,压倒了敌人。这次战斗,我方牺牲3人,敌人却死伤过半,缴获轻重机枪各一挺、步枪百余支和几十只船的军用物资,大幅提升了士气。烽火中淬炼的“金钢”在反映晋察冀抗战英雄的影片中,《烈火金钢》(1991)虽拍摄较晚,但据其改编的同名小说早在1958年就已出版,后来,随着广播电台的普及,《烈火金钢》又被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袁阔成改编成长篇评书,其中一些情节如“肖飞买药”“丁尚武耍大刀”“史更新死而复生”等可谓家喻户晓。影片《烈火金钢》将小说三十回的故事浓缩为上下两部,第一部《孤胆英雄》着重刻画了八路军排长史更新的生死经历;第二部《神奇英雄》则重点聚焦飞行侦察员肖飞的传奇故事。1944年12月,晋察冀边区第二届群英大会在河北阜平县史家寨村召开。当时,在会务组工作的刘流有幸接触了许多英雄人物,在了解他们的抗日事迹后,内心产生了一种难以遏制的创作冲动,并萌生要以长篇小说形式来展现中国人民在伟大抗战中英勇斗争的壮丽画卷这样一个强烈愿望:“当我了解了英雄们以后,脑子里游过来飞过去的总是英雄们的影子。如何呢?他们就像生铁投进熔炉里一样,锤炼成钢……从此(我)把(他们的)形象印在心里……这就好比一粒写作的种子撞在我的心地,不能不让它生长起来。”抗战胜利后,刘流回了趟老家河间。这里地处冀中,同样是重要的抗日战场,他在家乡收集了大量素材。正是由于这次返乡,才使得滹沱河下游的小李庄、同仇敌忾的冀中老百姓、华北大地纵横驰骋的游击健儿,不断在作者的脑海中日益丰满、灵动起来。1958年1月,他创作的长篇小说《烈火金钢》出版发行。小说情节虽有夸张,却从本质上揭示出八路军战士的智勇,可谓奇而不失其真。当年刘流的小说定稿后,编辑征求他的意见:“小说标题是‘烈火金刚’呢,还是‘烈火金钢’?”刘流非常肯定地说:“我写的是在抗日烽火中所锻炼出来的‘金’和‘钢’。”小说对每位英雄人物的塑造,都如同将生铁投入熔炉,经过战火的淬炼,最终锻造成金、百炼成钢,个个威武刚强,生动诠释了钢铁般的意志是如何铸就的。“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这是当年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为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的题词。以共产党员、班长马宝玉为首的八路军5位英雄,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1941年8月,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7万余人,对晋察冀边区所属的北岳、平西根据地进行毁灭性“扫荡”。9月25日,晋察冀军区第11团7连6班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和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等5人担负后卫阻击,掩护全连转移。为不让日伪军发现连队转移方向,他们边打边撤,将日伪军引向狼牙山峰顶绝路。日伪军误以为咬住了八路军主力,遂发起猛攻。5位战士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幸免于难。1941年11月5日,《晋察冀日报》刊发了前线记者沈重采写的通讯《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之后,方冰、劫夫创作了歌曲《狼牙山五壮士歌》,魏巍、罗浪也创作了《五壮士之歌》,五壮士的英雄事迹迅速在边区传颂。1958年,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故事被拍成电影,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五位八路军战士勇敢战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和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此外,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还被编进小学课本,传遍千家万户,其光辉形象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智慧与勇气的较量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中,既有战场上的较量,又有隐蔽战线里的过招。正如李英儒在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的序言中写的那样:“被党派往敌占区做地下工作的同志……为了党的事业,为了革命的胜利,他们毫不计较个人得失,随时准备付出自己的一切……那里没有硝烟,那里是智慧的较量,那里是生死考验的另一种方式,这就是地下斗争。”作为革命斗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隐蔽战线上,曾活跃着这样一群特殊的战士:他们虽不曾在看得见的战场上冲锋陷阵,却在一个看不见的战场上出生入死。1963年拍摄的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就是描写晋察冀根据地隐蔽战线斗争的经典之作。《野火春风斗古城》讲述的是1943年游击队政委杨晓冬潜入华北古城保定,在地下交通员金环、银环姐妹俩的配合下,争取伪团长关敬陶带领队伍起义上山,表现了我党地下工作者机智勇敢地与日伪军英勇斗争的战斗精神,其中很多情节都源于原著作者的亲身经历。1942年5月开始,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五一大扫荡”,为继续敌后游击战争,冀中区党委和九地委计划派遣得力干部,深入敌人心脏去开展情报工作。区党委派李英儒潜入保定,开辟一条由冀中通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晋绥抗日根据地的秘密交通线。李英儒一面谨慎地开辟地下安全交通线,一面利用伪省政府经理科文员身份了解伪省长吴赞同等信息,搜集保定城内日伪布防等情报。在完成建立地下交通线任务后,党组织又指示李英儒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对伪军的争取、教育和瓦解工作上,以配合八路军、武工队的军事斗争。于是,李英儒托关系进入保定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以教师身份作掩护,传递情报,打击敌人,动摇敌伪组织的军心。这些特殊的生活经历,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野火春风斗古城》中女主角银环的原型便是李英儒的妻子张淑文。张淑文老家在滹沱河岸边,是抗日的堡垒村。她13岁时就因为聪明机警当了儿童团团长,为干部群众站岗放哨送情报。16岁时,因为工作出色,被党组织发展为中共党员。1942年反“五一大扫荡”前,按组织要求,她准备到冀西抗日根据地学习戏曲表演,却因为和李英儒熟悉,又机警干练,被安排到保定城做地下交通员,配合李英儒做情报工作。为掩人耳目,二人经常居住在一起,日久生情,由此结下革命友谊,成为生死伴侣。李英儒在保定城工作期间,不仅革命伴侣张淑文成了他的交通员,就是家中的老妈妈也参加了革命工作。家里成了联络站,接待过路的党政干部,传送情报。由于妈妈的细心、热情,很受来往干部们的好评。特别是在缺粮的情况下,他们自己家的人有饭也舍不得吃,而是留给前来联络站的人,让他们深受感动。在晋察冀,除了这些经典电影,像儿歌《歌唱二小放牛郎》、儿童文学《小英雄雨来》等,讲述的也是晋察冀军区的抗战故事,成为代代传颂的经典。在晋察冀这片热土上,红色血脉生生不息,无数英雄先烈以难以想象的坚韧克服了千难万险,最终迎来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他们的英雄气概,千秋凛然,永存天地。参考文献:1、余波《老电影中的共产党人1949—1966》2、谢忠厚《河北抗战史》3、李延青、王律《向阳而生:红色经典背后的故事》4、杜江《〈烈火金钢〉的精神传承》5、常强. 鄢敬诚《50部电影与60年人生随笔》本文改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5年8月上,原标题为《胶片里的烽火记忆 抗战电影与英雄往事》,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END作者 | 黄金生编辑 | 胡心雅 主编 | 周斌排版 | 刘是琪(实习)校对 | 戈雨推荐晋察冀根据地是华北抗战的核心战略支点其以血肉之躯构筑了华北抗战的钢铁长城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其精神与经验将永远铭刻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之上本期,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被毛泽东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点击下方封面,即可购买↓↓↓“在看”的永远18岁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