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智库(CCG)副秘书长张伟:出海不是简单的“地理迁移”,而是企业的全面变革 | 2025出海大会

Wait 5 sec.

7月25日,由浙江省商务厅、金砖国家特殊经济区中国合作中心秘书处、杭州市商务局、钱塘区商务局指导,36氪、钱塘建设集团联合主办的2025「以“匠心”至“世界”」出海大会将于杭州钱塘君澜大饭店盛大启幕。作为36氪全新打造的聚焦全球化与出海领域的IP盛会,大会设立主会场及分会场“投资金砖”-国别合作对接会。大会主会场将分为“不确定中确定”和“在全球做生意”两大篇章,聚焦消费、科技、电商、金融、新能源等出海热门领域,涵盖10余主题演讲、5场圆桌对话与East Forward 2025出海全球化创新名册发布环节,解码“产品 - 技术 - 生态”协同增长的确定性逻辑,为企业穿越全球化迷雾、构建可持续出海能力提供可借鉴的全球化发展路径。 当日,全球化智库(CCG)副秘书长张伟带来《从智库视角看中企出海的机遇、挑战与成功之道》的主题分享。 以下为张伟演讲内容,经36氪整理编辑: 各位来宾,下午好!我想从全球化智库的视角,围绕中国企业出海的机遇、挑战与成功之道,分享一些思考,核心可以概括为“344阵型”——3大机遇、4重挑战、4项核心能力。   一、机遇:全球化3.0时代的三大战略窗口   从1492年大航海开启第一次全球化,到1800年工业革命推动第二次全球化,再到2000年后互联网催生的全球化3.0,人类正经历第三次全球化浪潮。这一时代的核心特征是数字技术重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也为中国企业出海创造了独特机遇。   1. 区域经济一体化红利加速释放 过去,全球化由美国主导,但其逻辑已难以适应各国发展需求——近年来美国频繁“退群”“加征关税”,本质上是霸权国家在衰落期的“任性”。与此同时,更多国家开始寻求新的合作路径:欧盟领导人密集访华、东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RCEP落地三年来持续释放便利化红利……这些都意味着区域协同正成为全球化的新主流。   以RCEP为例,贸易便利化措施让产品标准更易达成共识,物流与检疫效率大幅提升。比如马来西亚榴莲曾因保鲜难题无法出口中国,如今通过快速物流与免检政策,哈尔滨的消费者也能吃到新鲜的猫山王。对企业而言,这意味着产品出海的“通关成本”显著降低,尤其是东盟、中东等“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正成为布局重点。   2. 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价值跃升 中国企业已从“贴牌代工”迈向“品牌与技术输出”,在新能源汽车、电池、高端制造等领域实现“换道超车”。比亚迪在匈牙利建立欧洲总部、吉利与沃尔沃联合开发整车技术、宁德时代占据全球57%的电池市场份额……这些案例印证了中国企业在价值链中高端的突破。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更强化了这一优势:中老铁路通车后,物流成本降低15%,通关效率提升30%;未来中欧班列的延伸将进一步打通欧亚供应链。这种“硬联通”与“软联通”(规则对接)的结合,让中国企业有机会在产业链重构中占据更核心位置。   3. 数字技术驱动的范式革命 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算力、算法、应用场景)全球领先。SHEIN通过柔性供应链每天推出4000款新品,TikTok凭借独创算法成为全球现象级应用,这些案例证明:数字技术能让企业以“小快灵”的方式触达全球用户,甚至改写行业规则。   但需警惕的是,技术优势也引发了国际竞争的加剧——美国为遏制TikTok,甚至专门修订法律推动强制收购,本质上是用强权逻辑争夺数字霸权。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数字技术的全球竞争力。   二、挑战:传统风险与新型风险的叠加冲击  机遇背后,挑战同样显著。当前企业出海面临的是“传统风险+新型风险”的双重考验:   1.地缘政治风险的泛安全化 中美博弈常态化下,“泛安全化”倾向加剧——科技、贸易、投资等领域常被贴上“国家安全”标签。企业需建立“技术-法律-政治”三位一体的风控体系,避免成为地缘博弈的牺牲品。   2. 合规治理的本土化鸿沟 各国法规差异巨大:欧盟的ETS(碳交易体系)、CBAM(碳边境调节机制)要求企业全生命周期绿色合规;东南亚的劳工法、数据隐私法与国内差异显著。一旦触碰红线,可能面临“天价罚款”甚至业务停摆。   3.人才结构性短缺 跨文化管理人才稀缺是普遍痛点。企业难以大规模外派高管,必须依赖本地化团队,但如何培养既懂业务又通文化的本地人才,仍是长期课题。   4.供应链韧性的隐形挑战 部分企业盲目跟风布局(如扎堆越南、墨西哥),却忽视当地产业链配套不足、政策波动等问题。供应链的“韧性”不仅在于分散布局,更在于对区域风险的预判与动态调整。   三、成功之道:从机会驱动到能力驱动的转型   早期出海靠“胆子大”,如今则需“能力强”。结合CCG多年跟踪的案例(如TCL出海25年、传音深耕非洲),成功的出海企业需具备四大核心能力:   1. 战略锚定:从跟随者到规则共建者 不再被动适应国际规则,而是主动参与制定标准。华为推动5G标准、宁德时代主导电池技术规范,都是“从产品输出到规则输出”的典范。在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中国企业已具备制定全球标准的实力。   2. 本地化深耕:从市场进入到文化融入 本地化不是简单的“设厂卖货”,而是深度融入当地文化。比如传音手机针对非洲用户优化拍照算法,使其更适配深色皮肤;海尔在东南亚推出应对潮湿气候的空调,都是“文化共情”的体现。只有让产品与服务“接地气”,才能真正扎根市场。   3. 风险防控:构建智能预警体系 借助AI技术实现合规前置——通过大数据监测各国政策变动、舆情风险,提前制定应对方案。记住:“不出海可能出局,但一出海就出局的案例更多”,风控是出海的“生命线”。   4. 价值共创:打造可持续发展模式 与当地建立“利益共同体”:在非洲建厂时,雇佣本地员工、参与社区公益,让工厂成为“当地人的饭碗”;在欧洲布局时,联合本地企业研发,共享技术红利。这种“软实力”能让企业在动荡中获得保护。   四、长三角出海:制造业升级与数字经济的“双轮驱动”   作为制造业与数字经济的“双高地”,长三角企业出海应立足两大优势,走出差异化路径:   - 高端制造出海:依托宁波汽车产业链、苏州智能制造等基础,推动“制造+研发”一体化布局,避免“重生产、轻技术”的老路。   - 数字经济赋能:借助杭州数字产业优势(电商、直播、AI),将国内成熟的“数字营销+供应链”模式复制到海外,如通过TikTok直播、AR试装提升用户体验。   长三角企业更需注重“三方共赢”——平衡与当地政府、社区、合作伙伴的关系,让出海成为“多赢”而非“零和”游戏。   结语   出海不是简单的“地理迁移”,而是企业战略、文化包容、制度创新的全面变革。在全球化3.0时代,中国企业的出海之路或许充满挑战,但凭借供应链优势、数字技术实力与文化韧性,一定能在全球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全球化智库(CCG)自2008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为企业出海提供政策研究、风险评估等支持。希望与各位一道,在这条充满机遇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真正实现“与世界共赢”。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