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谈恋爱,又怕真谈上?你可能是因为……

Wait 5 sec.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简单心理”(ID:jdxl2000),一个有温度,有态度,守伦理的专业心理公众号最近我刷到一个帖子,标题叫《想谈恋爱,又怕真谈上了》。这简直就是我朋友小A的心声!她每次刷到“纯爱战士”的故事都忍不住感叹:好想谈恋爱啊!但真要她认真考虑找个男朋友,她又马上退缩:算了,恋爱还是看别人谈比较好。我们为什么一边渴望亲密关系,一边又下意识地排斥它?这很可能是——亲密恐惧。亲密恐惧最早由Descutner和Thelen于1991年提出,他们将亲密恐惧定义为:个体与重要他人沟通重要想法、情感时产生的一种抑制性,它与个人成长经历、父母婚姻冲突等因素有关。因此,那些你以为的理智选择——比如觉得恋爱没必要、单身更自由——有时候,其实是亲密恐惧在背后默默操控。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你可能没有察觉到的5个亲密恐惧的迹象。认为在别人面前哭泣是一件羞耻的事你是不是觉得,哭给别人看是一件特别丢脸的事?这种羞耻感,很多时候并不是你天生就有的,而是从小时候一点点学来的。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特别渴望依恋父母,尤其是受伤的时候,会想要寻求安慰。但有些父母的反应是:这么大了还哭,不害臊吗?于是,长大后的我们就会觉得,向别人暴露自己的需求不仅得不到回应,甚至还是羞耻的。我们也谨慎地收着自己的情绪,避免展现真实的自我,害怕再次受到伤害。但亲密关系恰恰需要的就是表达真实感受,也就是自我暴露,这样才有情感的流动。美国婚姻研究学者John Gottman提出“bid for connection”的概念,一个小小的眼神,也是我们向他人申请建立连接的行为。关键是,我们不能为自己的真实情绪感到羞耻。亲密,是可以更真实地展露自己的脆弱,卸下盔甲。一旦依赖他人,我就很可能不安全了依赖他人,是弱者的行为。这么想的你,可能从小就被要求做个独立的孩子。小小年纪的我们,就被要求一个人上学、一个人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却没人问过我们是不是真的不害怕。童年的无助和委屈,依然影响着成年后的我们。虽然有时会感到孤独,渴望有个能依靠的肩膀,但是一想到要接受别人的照顾,就觉得自己又变成了那个无助的小孩。为了回避自己内心的脆弱与无助,避免自己依赖他人,不得不表现得很独立,什么事都自己做——这种表现被称为假性独立,是一种因恐惧依赖他人而发展出的防御方式。倾向于回避自己脆弱的人,虽然保护了自己,却也失去了被另一个人真正看到和理解的机会。在亲密关系中,互相依赖才能促进伴侣之间的情感融合。接受他人的好意,正是关系发展的第一步。避免做冲突中的坏人你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平时有什么不满意都忍着,甚至会为了避免吵架,尽量减少跟他人的互动次数。对我们来说,如何处理冲突,好像是一道送命题。知名人际关系教练Jayson Gaddis认为,大部分人应对冲突有两步:第一步,认为自己是受害者,把错误归咎于他人;第二步,将自己对伴侣的责备,说给第三个人听,形成稳定的责备三角——每一步都完全没在解决问题。我们越是缺乏处理冲突的能力,就越不想引发冲突,但越是回避冲突,就越会制造更多的冲突。纪录片《伴侣治疗》中有一对夫妻,丈夫回避、沉默,妻子好像在面对一扇敲不开的门,只好敲得更大声。影片中,伴侣治疗师对丈夫说:“你以为你藏起来了的情绪,其实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展现了出来,那会激怒你的妻子。”面对冲突最好的办法,永远是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这一点在亲密关系中尤其重要,每一次冲突我们都在重新认识,彼此真正在意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我不是不爱人,只是不想失去自己你可能担心全身心地投入到恋爱中,会失去自己的独立性,变得不像自己了。谈恋爱前,一个人可以自由地分配时间,自己决定要去的地方。一旦亲密关系把“我”变成了“我们”,很多事都没法自己决定了。我们会有这种感受,是因为我们在心理上给自己设立了一个安全区,叫作自我边界。有了它,我们可以将自己和别人区分开,让自己的需求、感受、观念有别于他人。心理学家乔治·戴德认为,在亲密关系中,两个人的自我边界既有重合的共享区域,也有独立的个人区域。但实际生活中,两者的边界很难区分,伴侣们可能会本能地扩大共享区域,分不清什么东西是独属于我,或独属于你的。这样一来,恋爱中的两人难免会产生一种融合焦虑。问题是,认定自己一定会被共享区域吞噬,所以死守着个人区域的边界线,其实是将自己完全放在了弱势地位。适度的让渡自我边界,并不意味着弱小,反而是内心强大的表现。只要不够好,就不是我的人在聊起另一半的标准时,我们经常会把心目中的那个ta称为理想型,但现实生活中,真的能找到完全符合理想型的人吗?找不到要怎么办呢?有的人的答案是,宁愿不谈,也不将就。曾经刷到过一个网友的吐槽,她父母感情非常好,父亲总是以家庭为重,呵护着她和她的妈妈。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以为所有男性就应该像她父亲一样,所以不愿意将就一点,很难恋爱。过于理想化的关系样本,拉高了我们对亲密关系的期待值,导致我们可能对恋爱和伴侣,都有一套现实中很难达到的标准。不仅是理想型,很多人对亲密关系也有着完美幻想。在一项探究“完美主义如何影响生活”的研究中,28%的学生样本和23%的网络样本,都表示他们在恋爱关系中,存在完美主义倾向。心理咨询师任丽认为:有时理想化他人,是为了攻击一个人做准备的。而理想化感情,是为了体验不被爱做准备的。过于理想化的人,在关系中只能找到失望,因为他们总是在索取全方位的理解与接受。写在最后即使你觉得自己很难谈恋爱,也不用感到沮丧。这篇文章正是希望让你看到,你在抗拒亲密关系时,真正害怕的是什么。重要的不是恋爱与否,而是你如何认识自己、理解自己。对亲密关系的焦虑和恐惧,都是在帮我们发现更深层次的自我,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上野千鹤子在《始于极限》中写道:在恋爱的游戏场上,人能够深入学习自己和他人……在恋爱的过程中,我们受到伤害,也互相伤害,借此艰难地摸清,无论如何都不能让渡给他人的自我防线,以及对方那条无法逾越的自我界线。愿我们都能在亲密关系中,找到更圆满的自己。参考文献:[1]马晓霞,汤永隆.中国18岁~30岁青年女性的亲密恐惧——成人依恋,完美主义与亲密恐惧的关系研究[J].心理学进展, 2019, 009(002):P.301-312.[2] Finkel E J , Simpson J A , Eastwick P W .The Psychology of Close Relationships: Fourteen Core Principles[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17, 68(1):383-411.DOI:10.1146/annurev-psych-010416-044038. [3]Jayson Gaddis,《冲突的勇气》, 2023, 贵州出版社[4]简单心理,《豆瓣9.2分伴侣治疗纪录片,揭露「亲密关系」的真相》https://mp.weixin.qq.com/s/SQbRU1WN8GPxcSVIxPZ8wA[5]乔治·戴德,《自我边界》,2019,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6]任丽,《我们内在的防御:日常心理伤害的应对方法》,2022,人民邮电出版社[7] Simpson J A , Collins W A , Salvatore J E .The Impact of Early Interpersonal Experience on Adult Romantic Relationship Functioning: Recent Findings from the Minnesota Longitudinal Study of Risk and Adaptation.[J].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1, 20(6):355-359.DOI:10.1177/0963721411418468.[8]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compassion-matters/201401/7-reasons-most-people-are-afraid-love作者:崇衫原文责编:罗文配图来源:《花束般的恋爱》这世界太丧了,我们想做点治愈的事儿。点击名片,让我们陪着你↓▽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