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4000字阅 读 需 要 14 分钟时间穿越到东汉永平七年(64),大汉王朝光武帝刘秀的儿子明帝刘庄十分焦虑。一日晚上,明帝夜宿南宫,梦中见到一个身高丈六,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心情愉悦。次日早上,明帝召集大臣,说梦与众位大臣,问及这是何方神圣?大臣傅毅解道:臣听说,天竺有得道者,人们称其为佛,可以凭空飞行,通体有光芒,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有所悟道,于是“马上要金人”,派了羽林郎中蔡愔、秦景、博士王遵等十二人出使西域拜求佛法,这是比“唐僧”(唐朝僧人)要早得多的西域求法之行。河南洛阳白马寺寺门从繁华的帝都洛阳到西域的蛮荒之地,秦景、王遵等一干人骑在白马上,头也不回地“西天取经”去了,万里征途、烈日风沙、语言不通、风俗迥异,估计秦景他们的心情多少都有些风萧萧兮的悲壮,奈何前路迢迢。就这样,一行人靠着马驮人走,愣是走了两年,到永平十年(67),才走到大月氏国,路上遇到了两位东游的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像,于是诚恳邀请二位高僧东赴大汉弘法布教,二人应允,与汉使一起,用白马负经,带着佛像返回洛阳。使者们完成使命活着回来了,明帝很高兴,看见佛像与梦中形象契合,更加礼遇二位高僧,不仅亲自接待,而且还安排他们暂住官署大鸿胪,也就是后人常说的鸿胪寺。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是专务外交的中央机构。之后,又敕令在帝都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仿天竺式样兴建僧院。因为白马驮经有功,僧院即以“白马”命名,为表示重视,皇帝又特许僧院以官署常用的“寺”相称,合起来就是“白马寺”。这是后世对白马寺来历流传最广的说法,被广泛记载在《理惑论》《四十二章经序》《后汉纪》《后汉书》《高僧传》《水经注》《洛阳伽蓝记》等典籍中,史称“永平求法”。白马寺可以说是中国史上首次公派西天取经的辉煌成果,从此天下僧院都荣誉地以“寺”相称。清亡后,大理寺、光禄寺、鸿胪寺等一干官署名称消失,寺于是成为僧院特称,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白马寺。首译汉文《四十二章经》小说《西游记》很可能就是受“永平求法”里的白马故事的启发才有了白龙马驮经、帮助唐僧西天取经的情节。汉明帝捧红了白马寺,作为一名佛教的超级粉丝,明帝后来又在南宫的清凉台及开阳城门上作佛像,明帝的寿陵也被要求有浮图像(佛像)。这一时期国丰民宁,四夷归附,老百姓的精神生活需求日益增长,在皇帝的带动下,学佛法的人慢慢多起来了,而白马寺则成发扬佛教的一大策源地。今天的白马寺位于洛阳城东约12公里处,建筑基本上是明代的,但位置还是汉代的原初位置,坐落在邙山、洛水之间,远远望去宝塔高耸,殿阁峥嵘,长林古木,肃然幽静。最外围的白马寺山门是牌坊式歇山顶的形制,有三个门洞,象征佛教的“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入得三门,便是要持戒修道。白马寺的山门比较简朴,只是大书三行字,“觉林”“法苑”和“中国第一古刹”,标志自己的身份。山门上部分石块上还有工匠建造时留下的“彩蛋”,刻有工匠的“左仲”“李伯”等姓名,不少人认为工匠石刻之石当属东汉遗物。作为佛典入华最早的官办集中翻译研究基地,入华的印度佛教“传教士”摄摩腾、竺法兰在这里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在金庸的笔下,八部《四十二章经》关乎大清龙脉,里面的羊皮碎片合起来是一张满人在关外的藏宝图。其实《四十二章经》是由42段短小的佛经组成,内容主要是:“阐述早期佛教(小乘)的基本教义,重点是人生无常和爱欲之蔽。认为人的生命非常短促,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无常变迁,劝人们抛弃世俗欲望,追求出家修道的修行生活。”之后天竺僧人昙柯迦罗又在这里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律《僧祇戒心》。白马寺因此在佛法的传播和阐释上拥有极为优越的地位,历代都有高僧览经求法。虽然后来刹寺林立,白马寺仍被公认尊为佛教的“祖庭”和“释源”。白马寺坐北朝南,走近大门就能看到高悬着的“白马寺”三个字,两侧的山墙上写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八个大字,这其实是佛教宣扬比较多的概念。“庄严国土”是佛门大愿,是要让世间如西方极乐世界一样成为美妙清静的净土;“利乐有情”中的“有情”是说一切有生命有灵魂的生物,即众生,“利乐”即利益、快乐,意思是要利益一切众生,让众生快乐。白马寺声名远扬,未到实地的人都会不自觉地认为寺中定有白马样的图腾。寺院大门前确有两匹石马,通高1.8米,身长2.2米,看上去温驯敦实,吃苦耐劳,惹得不少游客爬上马背,立此存照,马背已被骑得溜滑。为了防止被更多游人骑照,石马已经被围了起来。其实石马并非驮经的白马,而是宋代石雕作品,原来放在宋太祖赵匡胤的女婿魏咸信墓前。1935年前后,当时的寺院为了重修白马寺,才将它们迁置于山门前。不过两匹毫无违和感的冒牌石马反而让白马寺显得更加完整。从高处俯瞰,白马寺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寺内的主要建筑都分布在由南向北的一条中轴线上,前后有五座大殿,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东西两侧分别有钟、鼓楼,斋堂、客堂,禅堂、祖堂,藏经阁、法宝阁等附属建筑,左右对称,布局规整。明月见古寺,林外登高楼白马寺原来的建筑在历史上被多次烧毁,如董卓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临走时烧了洛阳城两百里以内的所有房屋,帝都“城府荡尽”,白马寺也在劫难逃。但是佛教在古代是人们重要的思想来源,白马寺作为名寺古刹,虽屡遭兵灾战火,但社会一稳定,就又会被修葺增缮,以更加宏伟壮观的态势卷土重来。名篇《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北魏时,白马寺的佛塔前曾种植有柰林(石榴)和葡萄,枝叶茂盛,果实硕大,石榴有七斤,葡萄如枣大,美味冠绝京华。果实成熟时,皇帝摘果赐嫔妃,结果嫔妃们都不舍得吃,辗转赠予亲友,洛阳有旧谚,“白马甜榴,一实值牛”。如今在天王殿的东西两侧,还种植着许多石榴树,每至农历四五月份,寺里的树上开满了石榴花,晶莹洁白,如玉似雪。到隋唐两代,政府大力崇佛,得道高僧在京师粉丝众多。“人皆仰之”,武则天更加崇佛,她直接任命亲信薛怀义为白马寺住持,征调民夫工匠,大兴土木,在充沛资金的支持下,白马寺空前豪华壮观,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据说山门一直抵近洛河北岸,以至于僧人关山门得骑马,奠定了今天白马寺的格局。诗人王昌龄曾留下诗句:“明月见古寺,林外登高楼。南风开长廊,夏夜如凉秋。”在徐克的“狄仁杰”系列电影中,故事的主要情节线永远都缠绕着武则天与寺院佛像,崇佛与政治总是连着千丝万缕的阴谋和阳谋。历史上,薛怀义等人不但把白马寺经营成楼阁辉煌、栽遍花木的人间仙境,还写了一部《大云经疏》,把武则天比作弥勒佛降世,真命天子。武则天很满意,将《大云经疏》颁布天下,这或许才是武则天崇佛的真正目的,要让宗教为她的权力合法性背书。佛教大盛,占用了大唐王朝太多的人力和税源。安史之乱后,唐武宗下诏废佛,规定除特别审批留下的寺院外一律拆毁,所有僧尼还俗,金属佛像法器全部铸铁化钱,白马寺也受到了影响。白马寺方丈释印乐曾说:“现在看到的白马寺是明嘉靖年间的基础框架。”白马寺的山门进来后是五层大殿,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凉台,大雄殿是白马寺的主要殿堂,重大佛事活动一般在这里举办,大殿内正中佛坛上供奉着七尊造像坐在须弥座上,其中一尊像据说是释迦牟尼最后一次讲经说法时的模样,那次讲经他并不说话,称不语说法。佛祖胸口有“万”字,表示“福德无量”,右手持一朵鲜花,不宣其义,即所谓“捻花示众”。释迦牟尼弟子摩诃迦叶站在左侧,在“不语说法”中,唯有他破颜微笑,悟破佛祖真意,后来中国禅宗推崇他为印度传承的第一代祖师。右侧是佛祖弟子阿难,他博闻强记,被称为“多闻第一”,中国禅宗又推他为在印度传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师。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合称“释迦三圣”,东西侍立的有两尊手持鲜花、体态娇娜的天人,在大佛讲经时,在高高的天上,纷纷散花,据称是“天女散花”“天花乱坠"的由来。洛阳白马寺齐云塔“夹纻干漆”造像奇艺沿白马寺中轴线穿过天王殿就是大佛殿,东南角悬挂着一口重达二千五百斤的明代大钟,由太监黄锦所铸。夜深人静之时,一旦有僧人敲击,钟声经久不绝,回荡四野,洛阳人称之为“马寺钟声”。第三重是大雄殿,“大雄”是释迦牟尼的尊称,指他像勇士那样神通广大,法力无边。高2.25米的佛祖造像给人以无限庄严、圣洁、恬静之感。白马寺内的释伽牟尼以及迦叶、阿难三尊像接引殿是寺内的第四重大殿。再往后是清凉台。传说就是前文中所说的汉明帝日常学习、避暑的地方,后来送给二位印度高僧居住、传经,译出了大名鼎鼎的《四十二章经》。清凉台上建有毗卢阁,以此为中心加上周围的配殿、僧房,形成封闭式院落格局。毗卢阁供奉的是毗卢遮那佛,是佛教密宗尊奉的最高的神。白马寺还有一个重要景观齐云塔,寺院建塔,通常用来贮舍利、藏经卷、存放衣钵等,是一座十三层的方形密檐工砖塔,高约25米,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洛阳一带地面现存最早的古建筑。繁华落尽,七朝古都,帝王的威仪早已埋入地下,白马寺昔日思想高地的盛景也已不在,沉淀下来的只是这一座座佛堂、一尊尊佛像。如今古城洛阳最有名的莫过于一花一窟一寺。花是国花牡丹,中春四月,满城花开;窟是龙门石窟,汇聚了佛教的造像艺术;寺就是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的白马寺。参考文献:1、徐金星 《白马寺》本文改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14年2月上,原标题为《白马寺 神都洛阳的佛教祖庭》,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END作者 | 南洛编辑 | 胡心雅 主编 | 周斌排版 | 刘是琪(实习)校对 | 李栋 古月推荐晋察冀根据地是华北抗战的核心战略支点其以血肉之躯构筑了华北抗战的钢铁长城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其精神与经验将永远铭刻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之上本期,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被毛泽东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点击下方封面,即可购买↓↓↓“在看”的永远18岁~ 文章原文